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抓好德育教育是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里十分强调的是,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公正。
关键词:德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极健康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抓好德育教育是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呢?以下是笔者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
作为中职学校,应形成以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以德育教学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互动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时,还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思维、尝试、体验、创新、生存”的思维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相应企业文化教育,为学生将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担负起德育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观念,促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一定要起到自身应有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此外,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作为德育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渗透。
二、不断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中职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德育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要坚持爱国主义的主线,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识、文明规范、职业道德,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渗透,并综合利用研究、探究、讨论、课件等各种手段,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训,实现中职学生与具体职业道德行为的零距离接触,以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无疑能起到高效的推动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将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与洗礼。例如,通过创建校园德育报刊、德育宣传橱窗、广播宣传等方式来宣传德育知识,还可以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协会、组织等,定期开设德育选修课程、设置文化走廊、展示学生的好人好事、开展文体方面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参与社会调查等,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拓宽渠道实施德育教育
首先,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诱导作用,建立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定期开展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活动,及时了解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同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式,通过家长与学校双方面的配合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高效性与实效性。以上仅是本人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几点认识和看法。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德育教育各个环节的建设,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并结合时代特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
六、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中职教师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人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的确如此,因为事业的成功,无不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而热爱的前提又来自对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当我进入师范学校,选择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时候,就意味着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因此,我每天踏着晨光走进校园,面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三尺讲台前播种希望;晚上,我伴着星空回到家中,面对静寂的长夜,我时常在灯下伏案劳动,以面对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晴。尽管有时很苦很累,但只要有了对事业的执着的爱,一切酸苦都不在话下,心中留下的是一片甘甜。我们的许多老教师,不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直到鬓染白霜,蜡烛燃尽,以他们一生无私的爱,换来世界上桃李芬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是的,师爱是伟大的,只有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教育和感化他们。正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热爱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里十分强调的是,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公正。因为,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人格间的相互接触、理解与尊重。由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有的说:独生子女个性强,不好教育;有的说:对学生严格要求是老师责任心强的表现;也有的说: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反复训练,是强化其行为规范的需要……乍听起来,均似有理,但细分析,也均有其片面之处,重要的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实上,个性突出不等于任性放纵。作为老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对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孩子,要给以更多的关爱,促其健康发展。我们提倡热爱学生,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但严而有度。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我们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严肃认真地分析帮助,哪怕千遍万遍地重复教育。对学生"护短",反而是教师的失职。如果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爱"。再有,老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严格划分行为训练和行为惩罚的界限。如果界限混淆,就会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虽然他们会偶尔出现"不正当"行为,但并非"朽木不可雕也"。只要我们把爱撒向中职学生的心田,入微体察,循循善诱,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论文作者:廖晨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中职论文; 学校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