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论文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论文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

曾 莉1,李颖超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 暴力言语行为指带来情感和精神上伤害的言语行为,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基于“面子论”,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个大类,继而分别细分为指令类、劝说类、推测类与评判类、归咎类、夸张类等三个小类。立足汉语的语言事实,对隐性暴力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暴力言语行为这一语言现象。在人际元功能理论框架下,从主观显性情态、主观隐性情态、客观显性情态和客观隐性情态四个取向分析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情态意义,可以为暴力言语行为研究开辟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人际元功能理论;情态;“面子论”

一 引言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语方式是“暴力”的,但他们的言语却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如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任意打断、拒不回应以及随意出口的评价、比较等等言语行为,给人带来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法国思想家福柯在他的成名作《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中说:“在种种社会规则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放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继续实现对他人的伤害。”心理学家玛丽法兰丝·伊莉戈扬认为,暴力言语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精神和心理虐待[1](P5-7)。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暴力语言,“语言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之一[2](P15-16)

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Harvey是将语言与暴力的关系作为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国外学者,他从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中随机节选了一些篇章,然后统计某些涉及道德评判的词语的使用频率。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评判类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3](P17)。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Teicher M H等人探讨暴力言语行为对儿童心理问题演变的影响时认为,儿童受到暴力言语虐待是一个重要的精神风险因素。他们挑选了554名在童年经历过语言暴力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使用“暴力言语问卷”对言语暴力的程度进行了评估。该问卷包括15个项目,涵盖暴力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责骂、叫喊、咒骂、指责、侮辱、威胁、贬低、嘲笑、批评、尖叫、贬低等。他们发现:暴力言语行为会让孩子患抑郁症,产生自杀意念、孤独感,甚至精神病的几率都有所增加;受到同伴暴力言语攻击的青少年,成绩普遍较低,缺勤率较高,他们更有可能携带武器上学和打架,故意伤害动物和他人[4](P993-1 000)

国内学者对此主题主要以网络暴力语言为研究对象,如刘文宇等的《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王静的《模因论下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暴力语言变体生成机制和进化研究》、周红的《基于语用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和法律意识关系的研究》。这几名学者普遍在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下对暴力言语进行描写与解释:刘文宇等从批评语用学的角度提出了分析网络暴力语言的框架,侧重话语分析[5](P119-124);王静在模因论视角下,对网络社区语言交际中的暴力语言进行了探讨,着眼于语言变体[6];周红从新浪微博收集了500条大学生针对南方医科大学杀人案的帖子的网络评论,着力于研究大学生中的网络语言暴力的语用策略[7]。以上研究或侧重于网络暴力言语的研究,或侧重于教师、大学生暴力言语的研究,研究对象比较零散,且都从语用学的单一视角出发,都是关于显性暴力言语的研究。由于暴力言语行为与人际意义有关,因此立足汉语的日常语言事实,从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元功能的角度对隐性暴力言语行为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

二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

暴力言语行为指带来情感和精神上伤害的言语行为,包括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以及强人所难等异化的沟通方式,这些行为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淡化了说话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从而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8](P23)。有些暴力言语行为有明显的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因素,从言语行为的明说意义就会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显性暴力言语行为;有些暴力言语行为需要听话人花更多心力去推导,如运用语气、意态词、评价手段等,具有绵里藏针、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旁敲侧击等修辞效果,属于会话含义,伤害更含蓄、更间接,属于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学者们对显性暴力言语行为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图从语用学“面子论”的视角来探讨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

如图3所示,LPS刺激能显著造成Caco-2细胞中MLCK 的转录水平升高(p<0.05)。而辣木多肽能够抑制模型细胞中MLCK的转录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高浓度(100 μg/mL和150 μg/mL)的辣木多肽可显著抑制MLCK的 mRNA转录水平(抑制率分别为 28.0%和31.3%)。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能够通过促肌球蛋白轻链(MLC)的磷酸化使其参与肌动蛋白收缩,引发细胞骨架重排,破坏细胞TJ结构,最终造成细胞间通透性增高[21]。抑制肠上皮细胞中MLCK的过度活化,对于维持肠上皮细胞屏障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作用[22]。

(6) 女儿对年老的父亲说:“家里不缺吃不缺穿的,你犯得着这么节约吗?”

本次艺体类专业学生英语教改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对今后进一步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具有了更强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还将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法研究,并与语言心理能力的训练等课题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提高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新模式,为我校培养真正的跨世纪人才,也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系统功能语法将语气、情态和评论附加语作为构成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语气指由动词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范畴;情态指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评论附加语指使说话人对事实的评价、对命题的总体的态度,如意见、接受、劝告、恳求、假设、愿望、保留、证实、评价、预测等(如frankly、unfortunately,actually、to be honest)。根据具体的语料,波兰尼(Polanyi)将评价手段分解为否定表达(如I can’t understand、I don’t know)、夸张(如every person、I have never in my life)、重复以及加强标记(如very、just、really)等几个范畴[11](P74)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的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目的不同所发生的分别,兼用语调和语气词。徐晶凝认为,汉语的语气所表达的意义是情态的一个分支,属于高层的情态,即表达形式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如句类和语气助词[12](P129)。因此,我们研究汉语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时,将语气归于情态,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情态和评论附加语这两个构成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将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和积极面子需求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两大类各细分为三小类。

(一)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干涉听话人行动自由的言语行为,根据所使用的情态词或话语隐含的情态词,可以细分为:

1.指令型暴力言语行为

指令型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言及听话人某些将来的动作,并使其感到不得不做这一动作,或使之无法避免地做这一动作的言语行为,如命令、提醒、要求等。常用的指令型暴力言语行为词语有“必须”“不许”“务必”“要”“莫”“千万”等。例如:

归咎型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所说的话没有体现出说话人对其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常常归咎于客观原因,如行政命令、公司政策、法律规定、老板要求以及他人原因等,逃避自己的个人责任。常用的归咎型暴力言语行为构式有“我不得不……”“根据规定……”“因为别人都……”“你让我……”等。例如:

(1) 教练对孩子说:“不许哭!就不许哭!小孩子就得受苦!”

提醒型:

(2) 爸爸对儿子说:“倒垃圾是你的任务。”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疑似脊柱骨折治疗的患者51例,其中,男性疑似脊柱骨折患者43例,女性患者28例。最小年龄22周岁,最大年龄64周岁,中位年龄(41.62±10.57)周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可比性检验合格。纳入标准:(1)患者均全面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行签署相关文件;(2)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X线检查。排除标准:(1)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不全;(2)认知功能异常。

要求型:

(3) 老师对学生说:“上课前大家要把手机调成静音。”

这类行为属于强人所难的发号施令,对听话人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经常使用这类言语行为的主要是父母、老师和领导,他们认为他们的指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人循规蹈矩。这是居高临下的强者或者处于强势一方常用的手段,他们通过这类暴力言语行为改变别人,以使听话人的行动符合说话人的利益。《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以《布拉特的心声》为题写下一段话:“在印象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背景:马歇尔曾对家务活进行分工,他儿子布拉特负责倒垃圾,可是布拉特很不主动。于是,马歇尔每天都会提醒他儿子“这是你的任务”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后来,马歇尔静下心来听布拉特讲他为什么不愿意倒垃圾。谈话后,布拉特认为他父亲已理解并尊重他的立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终于每天都主动地倒垃圾)[8](P78-79)

2.劝说型暴力言语行为

劝说型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在主观上认为听话人在情理上需要完成某件事并要求听话人来做,如建议、劝说、抱怨等。常用的劝说型暴力言语行为词语和短语有“应该”“可以”“最好”“需要”“何必”“不必”“不妨”“姑且”“索性”“该”以及“还是”“犯得着”“用得着”等。例如:

绝对评论型:

抱怨型:

1)创新教育融入中国科技教育的必然性。创新教育很早就被提及,但在我国各个学校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计划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在很大一部分产业中仍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等级,很多技术仍依靠他国,这对我国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将创新教育融入我国的科技教育,形成中国科技创新教育。

(4) 老人对闹矛盾的小夫妻说:“夫妻之间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劝说型:

(5) 朋友甲对乙说:“你该去学门技术了,老这么跟我们混,家里人知道了还不得伤心死?”

建议型:

根据Brown和Wilson的“面子论”,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面子”是每一个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社会人意欲为自己获得的公共场合中的个人形象,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以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特征;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肯定和喜爱,以被接纳和被欣赏为中心内容,在交际中力图彼此接近而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9](P4)[10](P225)。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本质上与礼貌背道而驰,是威胁面子的行为,既会威胁积极面子,也会威胁消极面子,其结果或使交际场面难堪,或导致交际双方关系恶化。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暴力言语行为和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暴力言语行为两大类。

这类暴力言语行为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是说话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且以权威的口吻要求听话人照他说的做,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不太尊重听话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听话人疏远说话人,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支配。

让学生毛遂自荐,对于有想法的学生,我会肯定他们的想法,并给他们表现能力的机会,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态度,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任职不任责的情况,往往我会丑话说在前头,倘若工作过程中,不尽责,或表现不良的班干部,我会批评的更凶,甚至选择其他人选。相信给予他们一定的压力,才能更好的助力成长。

3.推测型暴力言语行为

推测型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以虚拟的口吻推测听话人的某些动作,如假设、推断、预测等。常用的假设、推测型暴力言语行为词语和构式有“就”“可能”“会”“肯定”以及“不怕……吗?”“恐怕……”等。例如:

假设型:

(7) 妹妹对哥哥说:“你如果中途回来,妈妈可能更生气。”

推断型:

针对云锦路周边进行交通现状调查分析,所包括的范围由九洲大街、沿江南大道、云飞路以及玉兰路所围成的一个矩形区域,拟定此范围作为影响区域.周边的用地性质有居民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和行政用地.对施工站点附近的3个交叉口进行交通量的调查,主要道路信息如表1所示,主要道路交叉口流量调查如表2所示.

(8) 老师对家长说:“你舍不得让孩子现在吃苦,你的孩子将来会吃苦。”

预测型:

(9) 培训班工作人员对一家长说:“你家孩子没有上补习班吗?那考重点高中恐怕难。”

这类暴力言语行为主观上认为听话人在情理上需要怎么做或不怎么做,如果不配合,听话人就会受到惩罚,其特点是把预测当事实,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干涉听话人行动自由。

(二)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

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希望得到赞赏、肯定、喜爱等感情、需求,在某些重要方面视听话人的愿望于不顾的那些负面言语行为,根据所使用的评论附加语,可以细分为:

1.评判型暴力言语行为

评判型暴力言语行为指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某一方面作出负面评价的言语行为,如表示不赞同(否定),批评、蔑视、取笑、指责、非难、侮辱、挑战、反驳、比较、贬低以及贴标签等。常用的评判型暴力言语行为词语和构式有“不”“是”“没有”“还”“比”“不如”以及“还不是……”“就是……”“别人……”等。例如:

评论型:

(10) 男生甲对女生乙说:“你戴上发箍像金喜善,不戴呢,就像马大姐。”

贴标签型:

(11) 朋友甲对朋友乙说:“我跟你不是一个层次,你是土豪。”

比较型:

(12) 妈妈对儿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来报恩的,你是来报仇的。”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8](P29)人的大脑潜意识都有被肯定的需要,因为人性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说话人如果以自己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和需要来评判他人,即使听话人出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不得不接受说话人的评论,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很可能会心怀怨恨。“比”是一把刀。有一种亲子之间的伤害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夫妻之间的伤害叫“别人家的丈夫或妻子”,给听话人贴负面标签或拿他与别人进行比较,消极影响非常明显。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2.归咎型暴力言语行为

2) 在支臂与牵引臂间增加转接件以放置机械式拉力表(量程0~10 kN,引用误差<2% F.S,使用前进行零位标校);

命令型:

长辈命令型:

(13) 女友:“不能总是我一个人做饭,我也累。”男友:“我妈说,做饭是女人的事。”

上级命令型:

(14) 甲:“为什么骗我?”乙:“老板的要求,我不得不这么做。”

个人经历型:

(15) 甲:“你为什么不打扫宿舍?”乙:“我从小到大就不干这类活。”

这类暴力言语行为忽视了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说话人自己的个人责任,借助各种理由逃避责任,比如归咎于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说话人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其他人的行为,上级的命令,同伴的压力,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无法控制的冲动等。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 Bernanos)说:“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惟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8](P21-22)说话人一旦意识不到他就是自己的主人,把他的感受、需要归咎于别人或外在的客观原因,他就成为危险人物。

3.夸张型暴力言语行为

夸张型暴力言语行为指说话人所说的话不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具体观察,而是一种夸张的、绝对化的评论,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是其特点。常用的夸张型暴力言语行为词语或构式有“又”“都”“总是”“经常”“很少”“从不”“居然”以及“每……都”“从来没有”“一点都不”等。例如:

我最喜欢偷窥屋。这个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四面墙,其中一面墙上有一些小洞,小洞只有手指那么大。通过小洞往里面看,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个电视机,或者说是一个屏幕。因为小洞太小,所以你看不到屏幕的四条边。屏幕上播放的是很奇幻的东西,但是你看不清楚。所以嘛,它叫偷窥屋。

主观加强型:

(16) 宿友甲对宿友乙说:“去卫生间又不关灯。”

该结论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以下矛盾:其一,安培力的效果是改变或维持导体的运动状态,而洛伦兹力的效果是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其二,安培力做功,而洛伦兹力不做功。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安培力不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既不符合力的矢量性原则,也不符合功的基本原理,即二者虽然数量上相关,但机理上则有所不同,现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培力与洛伦兹力的关系。

(17) 老师对学生说:“每次迟到都有你。”

言过其实型:

(18)妈妈对儿子说:“都多大的孩子了,还经常不刷牙。”

情态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Lyons把情态区分为两种:认知情态和责任情态[13](P793)。认知情态是关于知识和信念,与命题的真值有关;责任情态是关于道德上的责任主体的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考虑道德来源的属性,除了表现为说话人的允许与要求态度外,还可能是长辈、法律、某种权威、种族习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特定规则等,具有指令性[14](P86)。在情态取向系统中,Halliday将情态依次分为: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四种[15]

三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情态人际意义

(一)系统功能语法的情态人际意义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元功能指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包括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话语的态度。互动关系指话语中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话人的态度和行为,态度指话语中与说话人对话语的(情感上的或批评性的)态度和评价有关的方面[11](P310)。互动方面由语气实现,态度方面由情态实现。

这类暴力言语行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不是用动态的语言客观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如客观描述型:“你昨天没刷牙,今天也没刷牙”,而是作出绝对化的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如言过其实型:“你经常不刷牙”,听话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抱怨或指责,并反驳说话人,如“我只是昨天和今天没刷牙,怎么就成了经常不刷牙了”。“又”“都”“经常”表达言过其实或夸大其词,听话人容易反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二)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情态意义

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说话者常常通过情态词或隐含的情态词来实施其命令、要求、劝阻、建议、许可、抱怨、说教、拒绝、脱责等施为用意。根据施于听话人/说话人的道义责任的来源,也就是说话人是主宰听话人行为的权威者,还是行为被外界主宰的叙述者,可以将隐性暴力言语行为中情态的人际意义分为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主观情态又分为显性主观情态和隐性主观情态,客观情态又分为显性客观情态和隐性客观形态。显性情态在字面上有情态词显示;隐性情态在字面上没有情态词显示,说话人的意图需要结合句意和语境进行推导而获得,更多地属于会话含意。

1.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主观情态

主观情态指语句表达了说话人对于命题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说话人的责任与参与,说话人的权威是听话人实施某种行为的道义责任的来源。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指令、劝说、推测等暴力言语行为属于显性主观情态的人际意义,字面上有表示指令、劝说、推测等情态词,说话人所说的与所想要说的完全一致;评判、夸张等暴力言语行为充满了主体间性的东西(inter-subjective),字面上没有明显的情态词,暴力行为意图是通过其他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的[16](P23),属于隐性主观情态的人际意义。

Ⅰ.显性主观情态

显性主观情态分为指令型显性主观情态、劝说型显性主观情态和推测型显性主观情态。

陈龙国[37]认为,书法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光是繁琐考据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碑学与帖学便逐渐倾向于对书法范本的美学探讨,形成了以不同审美观相对峙的学术流派,使碑与帖在概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指令型显性主观情态指说话人的要求或其他道义源对听话人或句子主语等指令对象来说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指令对象必须采取某种行动,以达到说话人的要求或完成某种强制性义务。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指令型暴力言语行为的人际意义属于此类,由“必须/要/得”等责任情态词表达。例如:

补机(重联机车)自动制动手柄应用销子固定在重联位,单独制动手柄应放置在运转位。此位置为本机机车在运转位时,补机(重联机车)受机车间制动管软管、总风软管、平均软管压力控制,而发生作用的位置,其缓解应和本机同步。

(19)秦仲义对儿子秦大章说:“得定合同!第一,不准你娶洋老婆!第二,你必须学染织!”

(20)医生对病人说:“你今天的水吊完了以后啊,明天还得吊。在我们想好你的问题怎么解决之前,你每天都要来吊,吊完了你就好了,明白了吗?”

(21)妈妈对孩子说:“放学后,你要立即回家!”

例(19)中的说话人秦仲义通过情态词“得、不准、必须”来实施其对听话人秦大章的命令这一言语行为,父亲秦仲义是主宰儿子秦大章行为的权威者。例(20)中的说话人医生通过情态词“得、要”来实施其对听话人病人的要求这一言语行为,医生的道义责任对于病人来说具有绝对的影响力,病人需要采取某种行动,以达到医生的要求。例(21)中的说话人妈妈通过情态词“要”来实施其对孩子的要求用意,妈妈的权威是孩子“放学后立即回家”的道义责任的来源。

鲁西的含矿源腐植酸液体肥,有效提升地温2-3度,提高土壤内在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PH值为9,更易调节酸性土壤。调节土壤碳氮比,促进微生物存活,提升养分分解利用率。

劝说型显性主观情态指说话人或其他道义源对句子的主语进行说教、提出建议或抱怨、劝谏等,促使听话人采取某种行动。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劝说型暴力言语行为的人际意义属于此类,由“最好/应当/应该”等责任情态词表达。从情态的强度来看,劝说型显性主观情态属于说话人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上升到需要承担的义务的高度,说话人被付诸这一义务以后,通常都要采取某一行为以尽到自己的义务。因此,劝说型显性主观情态句中命题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例如:

(22)官太太冷冷地、但又狠狠地瞪鼓书艺人一眼,她说,“……你最好把钱拿出来,省得丢人。”

(23)周朴园对繁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24)甲同事对乙同事说:“不过还是得说,如果那个女的父母亲真的来你家了的话,你应该去见见。”

例(22)中的说话人官太太通过情态词“最好”来实施其对听话人鼓书艺人的劝谏这一言语行为,表达了官太太对于“把钱拿出来”这一命题的看法和态度。例(23)中的说话人周朴园通过情态词“应当”来实施其对听话人繁漪的劝说行为。周朴园作为男权社会的丈夫、周家最高权威者,是施于繁漪道义责任的来源,对繁漪来说具有绝对的权势和威严。例(24)中的说话人甲通过情态词“应该”来实施其对乙的建议用意,甲认为乙在情理上必须执行“去见见那个女的父母亲”这一行为动作。

推测型显性主观情态指说话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证据等对事件表达假设、断言、推测等看法,表现了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对自己主观推测的确信度大小、对有关情境的事实性的不同把握。说话人选用“就”“绝对”“肯定”等语气副词,具有向听话人保证并令其相信的话语功能。例如:

(25)父亲和寇乃馨吵过很多次,有一次严重时,说了最狠的话:“寇乃馨,你要是真的和这个男人交往,你就不是我女儿。”

(26)孩子:“爸爸,那个……我想做主播。”爸爸:“放弃吧,你绝对不会红的。”

(27)学生:“老师,这个词语我不会读。”老师:“不是给时间你们看了吗?肯定又开小差去了,学习不好,上课又不认真,回去罚抄!”

例(25)中的说话人父亲使用“就”这一语气副词,强调他“不同意女儿与这个男人交往”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自己作出的假设的确信度,具有向听话人女儿保证并令其相信的话语功能。例(26)中的说话人爸爸使用断言副词“绝对”,表达他高度自信的完全自我的判断,主观性程度最高,态度强硬,丝毫不留回旋的余地,不给听话人孩子的判断权力,严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例(27)中的说话人老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对事件表达推测,通过情态副词“肯定”表现他对学生“开小差去了”这一情境的事实性的强烈把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Ⅱ.隐性主观情态

隐性主观情态分为评判型隐性主观情态和夸张型隐性主观情态。

评判型隐性主观情态指对听话人的某一方面作出负面评价或比较,没有明显的情态词,但结合语境,可以推导出隐含劝说型或指令型情态词的人际意义。评判与语句的命题无关,而与说话人对听话人或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情感有关。例如:

(28)跟闺蜜去逛街,她试了一条裤子,问我怎么样,我回她说:“你好胖,裤子都快坏了。”

(29)领导对下属说:“小李厉害,用了三天学了你三年的东西。”

(30)一起打篮球的同学甲对同学乙说:“你不适合打篮球。”

例(28)隐含“你该减肥了”的会话含意,例(29)隐含“你得好好努力”的会话含意,例(30)隐含“你应该放弃打篮球”的会话含意。说话人根据自己的判断、情绪、经验等主观上认为听话人在情理上需要采取某一行为。

夸张型隐性主观情态指说话人不是客观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而是使用语气副词“经常”“整天”“都”“总是”“一点都不”“从不”等等,作出夸张的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这些语言要素在逻辑上具有周遍性,语义量级过高,超过事实,因而具有威胁面子的效力。例如:

(31)妈妈:“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怪不得学习不好。”孩子:“我才刚开始玩,又没有整天。”

(32)女生:“你这一学期的活动都跑去联谊了。”男生:“什么叫都去?”

(33) 宿友甲:“都十一点了,还在洗澡,你总是拖拖拉拉。”宿友乙:“就这两天洗得晚点。”

例(31)中妈妈的话隐含“你应该少玩游戏,好好学习”的会话含意,例(32)中女生的话隐含“你不应该每次活动都是去联谊”的含意,例(33)中宿友甲的话隐含“你应该早点洗澡”的含意。这三个例子中的说话人都不是客观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而是使用语气副词“整天”“都”“总是”,作出夸张的评论,主观上认为听话人在情理上需要或不需要采取某一行为,并因此使其感到不得不做这一动作,或使之无法避免地做这一动作。虽然字面上没有明显的情态词,但结合语境,可以推导出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劝说或指令的人际意义。

2.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客观情态

客观情态指主语或客观自然与命题的一种关联,表示情态之力来源于客观外界而非说话者。说话人淡化自身观点,淡化主体责任情态,从而使表达更加客观,让人感觉情感是附着于所指人的,并且源于所指人的自身属性。这种表达方式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和真实性。在归咎型暴力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常把责任情态客观化,用客观原因解释自己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积极面子需求[17](P28-31)

Ⅰ.显性客观情态

说话人对某一行为的必要性进行陈述,把自己行为的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其他客观原因,逃避自己的个人责任。语句在字面上有明显的情态词“不得不”“必须”“不得不”,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的必要性的陈述,属于客观性责任情态词,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导致的客观性而“不得不”去做。“必须”在这里用的是认识情态义,表达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所知对命题内容进行的判断。例如:

(34)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一生气就打我?”妈妈:“为了帮助你快快长大,我不得不打你!”

(35)学生:“你为什么要没收我的手机?”老师:“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36)甲:“你为什么插队?”乙:“因为他们都插队,我也不得不这样。”

例(34)中的说话人妈妈通过情态词“不得不”,表示“打孩子”的原因来源于外界而非她自己,从而淡化了其主体责任情态,使表达更加客观。例(35)中的说话人老师通过情态词“必须”,将“没收手机”的原因归咎于学校规定,忽视了态度的内在根源在于他自己,淡化了其个人责任。例(36)中的说话人乙通过情态词“不得不”,将“插队”这一行为的原因归于他人,逃避自己对其行为负有责任。

Ⅱ.隐性客观情态

说话人通过指示相关证据来减轻他要承担的责任,增加认识判断的客观性、可接受性。字面上没有明显的情态词,但根据语境,可以推导出隐含说话人“不得不”的义务情态义。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归咎型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人际意义属于此类。例如:

(37)交警:“你为什么把车停在人行道上?”司机:“大家都这样停。”

(38) 老师:“你怎么又没带语文书?”学生:“昨晚我妈给我整理的书包。”

(39) 甲:“你为什么把巧克力都吃了?”乙:“因为巧克力太好吃了!”

例(37)中司机的话、例(38)中学生的话、例(39)中乙的话都通过指示相关证据来减轻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将行为的道义源归于外在因素,虽然都没有使用情态词,但都隐含“不得不”的责任情态义,使得话语取向呈现客观性、可接受性。

四 结语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与人们想要在言语活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间相冲突。基于Brown和Wilson的“面子论”,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和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两大类。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暴力言语行为根据语句中所使用的情态词继而可细分为指令类、劝说类和推测类三小类,指令类和劝说类属于道义情态,推测类属于认识情态。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暴力言语行为根据语句中所使用的副词或构式继而可细分为评判类、归咎类和夸张类,评判类包括评价、比较等言语行为,归咎类指逃避责任的言语行为,夸张类指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言语行为。

在语用学层面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理论,立足汉语的对话语料,从说话人对其所说话语的态度考察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人际意义,可以构建一个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情态取向系统,包括显性主观情态、隐性主观情态和显性客观情态、隐性客观情态。兼顾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具体语料事实分类描写的微观研究,和隐性暴力言语行为情态取向系统构建的宏观研究,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隐性暴力言语行为这一语言现象,为暴力言语行为研究开辟一个人际语用学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玛丽法兰丝·伊莉戈扬.冷暴力:揭开日常生活中精神虐待的真相[M].台北:商周出版社,2017.

[2]王志中.青少年暴力问题的心理及社会工作干预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3]Sherif Muzafer, Harvey O J,Hood William R.Inter-group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Book Exchange,1961.

[4]Teicher M H,Samson J A,Polcari A.Sticks,Stones,and Hurtful Words: Relative Effects of Various Form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6(6).

[5]刘文宇,李珂.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6]王静.模因论下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暴力语言变体生成机制和进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7]周红.基于语用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和法律意识关系的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8]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9]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3.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2]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3]Lyons John.Semantics:V.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4]范伟.现代汉语情态系统与表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6]曾莉.间接言语行为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17]孙启耀,王宁.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odal Sense of Implicit Violent Speech Acts

ZENG Li1,LI Ying-chao2

(1.School of Humanities,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Guangdong 518055,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Abstract :Violent speech acts are those acts that can insult people emotionally and mentally.Violent speech acts can be explicit and implicit.Based on Face Theory,implicit speech ac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at to hearers’ negative face wants and threat to hearer’s positive face wants.These two threats could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respectively,that is,directive,persuasive,inference and judgment,imputative,exaggeration.This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violent speech acts completely and deeply.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Theory,there is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violent speech acts from subjective explicit modality,subjective implicit modality,objective explicit modality and objective implicit modality.

Key words :implicit violent speech act;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theory;modality;Face Theory

收稿日期: 2019-05-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暴力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17YJA74000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大学生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6017-22S320089991)。

作者简介: 曾莉(1976-),女,湖南双峰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语言学研究;李颖超(1978-),男,山东菏泽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448(2019)05-0117-08

(责任编辑胡海金 )

标签:;  ;  ;  ;  ;  ;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