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_课堂导入论文

“介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_课堂导入论文

“导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功能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入就是在一节课教学开始时,教师为有效地导入新课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总之,导入的过程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新课教学作好心理准备。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教研工作实践对政治课教学的“导入”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导入的功能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强烈好奇心。这说明导入既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它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灵的组织者,尽管注意本身不是认识过程,但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没有注意伴随便无从产生,因此它是认识过程产生时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每个人掌握知识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在上课伊始,师生互致敬意后,几十人的课堂难以马上安静,特别是课间休息游戏时的兴奋状态难以从内心世界马上停止;新的学习活动精神准备不足,处于松散状态。这时,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迅速地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先问学生:“从电视、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哪些广告?”因为广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所以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儿,都抢着回答:“誉满全球”、“保您满意”、“质优价廉”……待学生回答后,教者紧接着又问:“广告虽然多种多样,但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宣传某种商品‘物美价廉’,但‘物美价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样的经济道理呢?”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他们进入“新奇”、“渴望”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

例如:在讲“奴隶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时,教者先让学生看一组反映殉葬和买卖奴隶情景的幻灯片,温习上节课讲的奴隶社会残酷剥削的情形;紧接着又请学生看另一组幻灯片,有精美的商代青铜器、规模宏伟的殷虚王宫……然后提问:“这些伟大的科学文化成就能在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被创造出来,说明了什么?”自然导入新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然后进行新知识教学。这种承上启下的导入功能,一方面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以旧知识点为依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激情入境、诱发思考的功能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例如:在讲“公民要树立民族自豪感”时,教者巧妙使用电教手段演示一组反映我国壮美的河山、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幻灯片,同时还配上诗一般的语言。这样边演边讲,声情并茂,讲与演的有机结合,不仅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而且还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发,促使其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4.提纲挈领、展示目标的功能

好的导入能达到如巴班斯基所说的“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的目的。例如:前面提到在讲“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时,教者在演示完两组对比幻灯片后,紧接着问:“在奴隶社会里生产力究竟得到怎样的发展呢?奴隶制既然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制度,为什么生产力会比原始社会发展得快呢?判断一种社会代替另一种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主要标准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巧妙安排,一方面对全课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统领全课教材,另一方面非常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入的要求

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技巧性也较强,一般说来,可遵循如下几点要求:

1.要具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又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导入时,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求在设计导入时,要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启发诱导,尽可能设计得巧妙、生动活泼、有趣味性,使学生想学、爱学、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做到融培养兴趣、传达情感、激发求知欲于一体,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3.要具有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纷繁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导入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每堂课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进行,导入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易于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4.要具有时间性

导入只有引路,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求导入时间不宜太长,要切中重点,语言简洁、明快,不能庞杂繁琐,一般应控制在二三分钟左右。

标签:;  

“介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_课堂导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