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构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南省邓州市 474172
【摘要】目的:中西医疗法对于缺血性中风病患血液流变学产生的影响。方法:在内科2015.08-2018.02时间段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中选择80例进行用药研究,将病患分为西医治疗组(40例)和中西医组(40例),其中西医治疗组病患行普通的西医对症治疗,中西医组病患在采取普通西医对症治疗同时结合补阳还五汤用药治疗,研究2组病患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中西医组病患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均优于西医治疗组,2组比较,p<0.05。结论:对缺血性中风病患采取补阳还五汤用药治疗,可改善病患血液流变学,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疗法;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治疗效果
缺血性中风属于骤然起病的脑循环障碍疾病,在多种诱发因素影响下导致脑动脉出现闭塞以及破裂狭窄等,进而造成一过性(或者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疾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治疗需引起重视[1]。本文在内科2015.08-2018.02时间段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中选择80例进行用药研究,观察中西医疗法的应用价值,供参考。
1患者资料及方法
1.1患者资料
在内科2015.08-2018.02时间段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中选择80例进行用药研究,将病患分为西医治疗组(40例)和中西医组(40例),其中西医治疗组病患行普通的西医对症治疗,男女病患各有23例、17例,年龄在47-76岁之间,均龄(61.5±1.3)岁。中西医组病患在采取普通西医对症治疗同时结合补阳还五汤用药治疗,男女病患各有24例、16例,年龄在48-77岁之间,均龄(62.5±1.0)岁。排除存在血液性疾病病患、感染性疾病病患、癌症病患、意识模糊病患、妊娠哺乳期病患和中途退出临床研究病患。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组的资料对比,p值大于0.05。
1.2方法
1.2.1西医治疗组
西医治疗组病患行普通的西医对症治疗,如常规用药治疗(尼莫地平和阿司匹林等用药治疗)、血糖控制治疗、降血压治疗、降颅内压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等,为期治疗六星期[2]。
1.2.2中西医组
中西医组病患在采取普通西医对症治疗同时结合补阳还五汤用药治疗,西医对症治疗同对症治疗组,补阳还五汤药方包含120克黄芪、5克赤芍、6克当归尾、3克地龙、桃仁、红花和川芎。将药方加水煎煮后分早晚服用,一天一剂,为期治疗六星期。
1.3研究指标
研究2组病患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其中病患疗效根据NIHSS表来进行评估,有效表示病患NIHSS总评估得分减少50%到90%左右,病患生活能够自理。尚可表示病患NIHSS总评估得分减少20%到49%左右,生活能力有改善。无效表示病患NIHSS总评估得分没有改善,病患生活无法自理。病患血液流变学的观察指标有HCT指标、ESR指标、EEP指标和Hb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临床统计学研究
本文对研究数据行SPSS20.0相关软件统计处理,并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百分比来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如果p<0.05,代表差异明显[3]。
2.结果
2.1不同组疗效分析
西医治疗组病患治疗有效15例,尚可13例,无效12例,治疗的总效率是70%(28/40)。中西医组病患治疗有效25例,尚可12例,无效3例,治疗的总效率是92.5%(37/40)。中西医组病患疗效高于西医治疗组,2组比较,p<0.05。
2.2不同组血液流变学分析
西医治疗组病患的HCT指标值为(45.5±1.3)%,ESR指标值为(21.0±3.2)mm*h-1,EEP指标值为(324.2±20.1)s,Hb指标值为(4.9±0.5)mP*s。中西医组病患的HCT指标值为(42.9±1.7)%,ESR指标值为(16.0±1.8)mm*h-1,EEP指标值为(295.2±15.4)s,Hb指标值为(4.4±0.3)mP*s。中西医组病患血液流变学情况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2组比较,p<0.05。
3.讨论
缺血性中风疾病机制为脑组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之后,血管腔狭窄痉挛,增加血液凝聚性和黏度,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令病患脑部动脉存在供血不足情况,进而损伤脑组织,引发疾病。其在中医学说中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因气候变化、饮食不节以及情志内伤等,使得机体气血运行阻滞,经脉失养,病机是气虚血瘀,致血行不畅和脉络瘀阻,气不行血而血不养筋。所以治疗应该选择益气化瘀和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效果,药方中的黄芪性甘微温,属于脾肺经,能够补益元气、祛瘀活络,补血升阳、利水、补气和益血,对气血虚弱具有较好治疗功效。当归尾性甘辛温,可以活血祛瘀和补血活血,对瘀血积滞有较好治疗功效。赤芍微寒,可以活血行瘀和清热养阴。川芎性温,可以行气活血,药材提取物(川芎嗪)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压,对瘀血阻滞同样有较好治疗作用。地龙中存在蚓激酶,其能够改善病患机体血液黏度,阻遏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抗凝血,对动脉的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有较好治疗效果,此外地龙中有较多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提取液可以延长病患机体凝血时间,抗凝促纤溶。桃仁性平,可以活血化瘀,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病患机体微循环。红花性温,能够祛瘀止痛和活血通经,对病患神经介质进行作用,保护脑组织,改善缺血性的脑水肿情况,提升病患脑部耐缺氧能力。药物中的红花黄色素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地龙能够力专善走,在全身周行。以上药物合用可促使病患脑部的缺血区血管侧支重建开放,溶解相关纤维蛋白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缓解颅内压,令微支循环和血肿吸收,改善病患的神经功能,活血化瘀不伤正,促进血液循环。本文数据显示,中西医组病患治疗的总效率是92.5%,高于西医治疗组病患的70%。在血液流变学方面,中西医组病患的HCT指标值为(42.9±1.7)%,ESR指标值为(16.0±1.8)mm*h-1,EEP指标值为(295.2±15.4)s,Hb指标值为(4.4±0.3)mP*s。西医治疗组病患的HCT指标值为(45.5±1.3)%,ESR指标值为(21.0±3.2)mm*h-1,EEP指标值为(324.2±20.1)s,Hb指标值为(4.9±0.5)mP*s。可见,对缺血性中风病患采取补阳还五汤用药治疗,可改善病患血液流变学,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爱玲,马丛丛,刘存勇.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03):628-631.
[2]王挺刚,桂树华,狄美琪,李超生,赵继来,范长燕.疏血通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变化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02):153-156.
[3]刘颖,王光义,吕明庄,史江峰,雷衍东,苏荣华,黄少炎.巨刺法结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04):351-353.
论文作者:范文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病患论文; 西医论文; 中西医论文; 缺血性论文; 指标论文; 值为论文; 血液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