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_货币政策论文

论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过程与特点

大家已经知道,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采取管理货币的手段或措施(货币政策工具)达到调节和改善国家经济状况,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增长最终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宏观的和原则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对它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与最终目标之间加入中间变量或目标,以便一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就能使中间变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最终目标及收到预想效果,由此也形成了货币政策的传递过程或传导机制。

对于什么是传导机制,“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谓传导机制,是指通过摆动体系的结构特性去解释当体系在一定初始条件下被启动时,摆动过程将呈现怎样的特性这一问题。”[①]而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归结各种不同的解释,可以概括为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②]是货币政策启动、操作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挥作用或影响力的过程。这种过程,我们可以引证两个图示:

图1

图2

上述两图描绘了在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控制制度中,通过采用间接货币手段(包括短期国库券拍卖、准备金规定、再贴现贷款、购回和逆购回、政府证券的二级交易、政府存款业务、在中央银行的特别存款、中央银行债券和外汇干预),使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发生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图2描绘了一国在对外开放情况下较为复杂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参照国际上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我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简明如下为好(见图3):

图3

通过对货币传递的释义和图示,我们可以归纳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如下特点:

第一,货币政策的传递过程就是货币供应的实施过程。货币供应离不开货币政策目标的导向,离不开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这一特点说明,货币供应量即货币数量问题在货币政策实施当中是至关重要的。货币当局应当保持适度量的货币供应,通过货币政策的传递,取得保持经济健康成长的效应。

第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连锁的整体过程。货币政策的传递过程是通过启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中间变量、作用中间目标等各环节紧密相连从而影响最终目标、作用于整个经济的有机过程,是一个融货币政策目标和手段为一体的统一过程。要过河,就要解决过河工具即桥或船的问题。这一特点说明,研究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同研究货币政策本身一样,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必须清楚地区分货币政策本身的影响和货币存量的一定变化或利率的一定变化的影响。例如,假设货币存量增加了10亿美元而只使收入增加了所期望的数量的5%。这是否必然意味着货币政策是太软弱了?当然不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使货币存量增加200亿美元来获得它在收入上所需求的全部效果。”[⑤]当然,不应把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有力量这一论点用过了头,因为任何货币政策总受传导过程所左右。

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在于它的多渠道。货币政策的传递可以有多种渠道,而且不同的传导渠道产生效应是不同的。“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在传导货币政策的各条渠道中,一条渠道可能比另一条渠道更有力,这取决于该国的机构安排和经济情况。”[⑥]其次在于它的工具多样化。货币政策的传递可有多种工具可供选择,而且选择何种工具对于货币政策能否顺畅传递和效果如何关系极大。再次在于它的时机选择。在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下、启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住时机都是大有学问的。最后在于它的效应考证。从一定的角度讲,货币政策的传导是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然而从货币政策的启动到发挥效用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即时滞,通过不同渠道运作的货币政策会有不同的时滞、不同的效果,考证起来相当不易,考证货币政策效果的标准颇难界定与掌握。

第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不存在精确数量关系的过程。我们曾指出,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的之一,在于揭示货币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展示货币政策作用的效应。这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货币的推动或制动,对经济运行肯定要起作用的。而我们现在指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不存在精确的数量关系,这是旨在说明货币作用于经济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货币供应的大幅度变动或货币政策的明显调整,必然会引起经济发生变化,然而货币供应或货币政策应否及如何变动又必然受经济发展内在过程的制约,加之货币政策或货币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还要受其他经济及政策因素制约和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难以形成较为精确的对应数量关系。传导机制的这一特点,一步说明了货币政策传递过程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货币当局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或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来实施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又必然受到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或支配、受到其他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难以得到较为明确的投入产出之比。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着不存在精确数量关系的特点,但这并不证明货币数量本身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减弱,恰恰相反,它启迪我们必须认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复杂性,重视货币数量的重要性,提高测算货币需要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既要注意货币数量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审慎的货币政策和始终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又要注意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复杂性,注意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二、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的基本条件

通过如上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特点,可以看出,一国若要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的,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除了具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决策正确以外,还必须具备下述一些基本条件:

中央银行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代表国家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它既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处于货币政策决策地位上的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闸门”开关的掌握者,如果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性,不能形成自己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想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有效是难能做到的。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运作,不论其最高权力机构如何设置,都有一个共同点:“中央银行作为国家制定和推行货币政策的机构,不受某个集团和党派的利益所左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⑦]这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金融市场要发育健全。从任何一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图示都可看出,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是传导机制顺畅的基础。货币政策及其传导的有效不仅取决于货币政策本身的正确,还取决于诸如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公众的反应等外部经济条件。没有健全发育的金融市场,就不会有完善的货币政策及其有效的传递;若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与顺畅,就必须培育与发展好各类金融市场。特别是应用间接控制手段为主的操作工具,必须得以市场发育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只有当金融市场高度发展时,中央银行才可以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总量,也才能更有效地与操作其他政策工具一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各种货币政策传递图示也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控制问题,是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关键环节。货币数量始终是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也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调控重点。没有对货币数量的研究,任何货币政策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对货币数量的控制,就不是顺畅的货币传递机制,就是失效的货币政策。

审时度势,注意货币政策调节手段的选用与配合。货币政策的传导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调节手段的实施。何时主要实施何种手段,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性和传导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货币政策运作必须选择有利的时机和有效的工具。“不审势既宽严皆误”(转引成都武侯祠对联),运用货币政策必须充分注意其传导的复杂过程和时效。同时,货币政策只是一国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种,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协调地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三、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障碍

究其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障碍,我认为大致有如下方面问题:

第一,传导渠道不畅,金融市场不健全、不发育。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产生,大体上是始于1985年,伴随着当时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的企业增多,银行开始发行金融债券,金融市场逐渐产生。尽管自那时以后,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较快发展,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外汇调剂市场及交易中心、有价证券市场等等,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仅仅是起步,参加交易的资金量不是很大,信用工具种类还比较少,利率尚不能放开,许多交易行为同典型的金融市场交易还有很大差距等。货币政策的传递,特别是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离不开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的种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发育不良好,不仅是障碍货币政策传导顺畅的重要原因,也是拖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主要症结。

第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的重要条件。而我国目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只是刚刚在建立,还很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与职责,最近才得到法律的通过和保障,还没有形成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刚刚组建,各类金融机构还未能依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信贷资金运动的规律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与特点有效地进行运作;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虽已建立,但业务经营原则、方法与步骤还不甚明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政策性亏损的贷款包袱仍然压在专业银行的肩上;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步履缓慢,受各种其他条件的钳制,专业银行目前还很难像真正的商业银行那样进行自主经营,同时,专业银行内部混业经营的问题还很严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赖以运作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是正在培育等等,这些都严重障碍着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

第三,缺乏间接的有效的宏观调节手段。中央银行可以自如运作的能够有效调控经济的得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尚不具备,或者说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作用的发挥尚有很多束缚。如前所述,公开市场业务是较为得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深,可供中央银行吞吐的进而可以调控经济的有价证券品种与数量不多,使这一政策手段的运用与效果受到影响。贴现率乃至利率调节手段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样由于市场及其市场交易工具的发育不良和不齐全,影响了这一调节手段的作用发挥等等。由于有效的经济的调节手段的运用受到制约,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要运用那些刚性很强的直接控制手段,这就必然要严重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第四,整个金融业负担过重、银行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诚然,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但无论如何,银行只是众多国民经济部门中的一人职能部门,所承受的调控宏观经济的任务与能力应是客观的与有限的。可是,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经济包袱却甩给了银行。诸如,把过去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供应企业流动资金的责任全部推给银行、为“安定团结”政府的“点贷”、国家财政每年的大量赤字、亏损及不亏损企业的挤占、挪用、拖欠银行贷款等等,形成政府压银行、财政挤银行、企业靠银行、经济出了问题怨银行,银行负担过重,银行功能弱化,银行风险不断加大的不良局面,银行宏观调节经济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金融业经济负担过重,银行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势必要影响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

第五,货币政策调整时机和力度的掌握不甚得体。一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顺畅与否,与一国的货币政策调整时机和力度的掌握关系极大。纵观我国几次大的货币紧缩,不能说在时机和力度的掌握上比较完美。例如,1988年秋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对遏制当时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盲目的经济过热增长势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治理整顿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给整个经济带来很大震动,接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几年的“经济滑坡”;再如,对最近“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对此国家没有采取‘急刹车’和全面紧缩的办法,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但也增加了抑制物价上涨的难度”[⑧]加之其他原因,以至这几年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都在20%以上。这说明,货币政策调整时机和力度掌握不当,必然要影响货币政策的传递及其效果。

第六,外部经济环境的阻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企业,需要有企业及社会各类经济部门对利率等各类货币政策及时、良好的反应等。而类似这些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我国目前还是较缺乏的,而这其中最大的阻隔就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问题。其次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不严肃,有法不依、执法困难问题,诸如“三角债”问题、企业严重拖欠银行贷款问题,难以依法有效解决,阻碍着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再次是银行与有关经济部门关系不协调问题,诸如目前银行与财政、计划、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关系不协调,与企业的信用关系扭曲等。

四、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

可以说,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小型系统工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既是货币政策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实施基础,也是整个宏观国民经济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基础。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

第一,要大力发展与完善金融市场。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市场种类应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尽量齐全;各类市场结构要均衡发展,力争协调。其次,要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市场本身就应是开放的;要打破封锁。再次,要完善各类市场的交易工具与操作程序。最后,要健全管理机制。市场是应当开放的,但也必须是有管理的;管理好,才受益。

第二,要不断发展与完善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与核心,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离不开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去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当中,已经明确指出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等,是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用得较多较好的手段如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手段,也有我国中央银行历史上用得较多有时也是较好的手段如贷款、法定准备金手段,但相比较而言,我国中央银行传统上所采用的手段,多是以直接调控为主,使行政手段成了最有效的工具,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善于运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调节手段。而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顺畅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与完善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要在通过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可供中央银行操作的间接调节手段的使用,规范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增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运作能力;要重视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逐步放开利率管理,促进利率市场化,建立起合理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系,发挥好利率在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资金供求方面的指导作用;要在不断弱化直接使用行政手段的同时,合理审慎地运用贷款限额等某些直接控制手段,因为某些扭曲性较小的直接控制手段并不是绝对与市场经济相排斥的,在运作间接调控手段基础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或者说在金融改革初期即由使用直接手段向使用间接手段过渡时期,要防止过度放弃直接手段而形成货币失控;要重视和加强对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科学测定货币供应量;要不断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只有完善了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才能有效地建立与运作起来。

第三,要积极建立与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调控体系。完善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控制制度是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是完善的货币调控体系或控制制度赖以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建立与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控制制度,包括建立与发展以间接货币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与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与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控制制度,必须解决好货币部门同财政、计划、外汇、外贸部分及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我国,建立与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控制制度,关键是要加快金融改革的进程,以改革促发展。当然改革是要全方位的和有序的,其中重要的是企业改革要和金融改革同步进行,否则金融体系改革难以实际奏效。

第四,要切实强化银行功能。要真正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的中央银行的地位,确保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加大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要尽快明确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权、责任,切实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要加快政策性银行建设步伐,加速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强化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确实把各类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要不断提高银行领导干部及全体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在全社会普及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知识的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金融意识。要健全和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立法,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竞争规则,保障银行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五,要努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一定意义讲,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真正把国有企业办成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企分开,为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运用与管理。要认真重视和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着的严重亏损问题,解决企业的设备老化和产品积压问题,按市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注释:

①刘海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内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机制研究》,第2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3月版。

②黄达主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第70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③图1见蒋超良主编:《商业银行与西方金融运作》第439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6月版。

④图2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学院1993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研讨班选读文献:翁崇惠《发展中国家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调控体系》一文第6页。

⑤托马斯·迈耶等:《货币银行经济学》第51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⑥同4,基金学院《货币政策》一文第3页。

⑦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第14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⑧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引自成都武侯祠对联中一句,借以说明运作货币政策审时度势的重要。全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见《名联三百副评注》第182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