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茹冰1 高春梅2 王红宇2(通讯作者)
(1山西医科大学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重新认识早复极综合征。方法 选择60例早复极综合征,按照心电图表现分型:结果ST段上斜型抬高≥0.1mV且<0.2mV有48例;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有12例。其中无症状健康人42例、左心室肥大4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脑外伤2例、束支阻滞(包括左右束支)6例,急性冠脉综合症超急期5例。结论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伴原发病的早复极综合征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很高。
【关键词】早复极综合征 恶性心脏事件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36-01
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S)在过去数十年一直被认为是良性或正常生理性变异,无需特殊处理。但近年心电生理学深入性研究打破了早期复极综合征仅出现在正常人群中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一些有原发病的且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患者中,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很高。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初诊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12-85岁(44±22)。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纳入标准:(1)有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振幅大于0.1mV,J波持续时间大于20ms且与抬高的ST段融为一体,形态呈圆顶状或驼峰状的心电图波)。(2)J波伴ST段抬高呈上斜型、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并伴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
1.2 方法
采用福田FX-7402心电图机对本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按照心电图表现分型:(1)ST段上斜型抬高≥0.1mV且<0.2mV ;(2)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再通过各种辅助检查及随访并通过X2检验,统计量用 ±S表示,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ST段上斜型抬高>0.1mV且≤0.2mV有48例,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有12例。其中无症状健康人42例、左心室肥大4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脑外伤2例(最终死亡)、束支阻滞(包括左右束支)6例,急性冠脉综合症超急期5例(最终心梗1例)。
3 讨论
早复极综合征主要出现在健康男性,运动员中,但近年临床观察发现有一些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肌病、左心室肥大、束支阻滞、急性脑血管意外、大面积肺栓塞、高位颈髓损伤、高钾血症、低体温等在疾病恶化时均有ERS的心电图变现。本文通过从60例ERS中筛选出18例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患者,其中17例通过各种辅助检查(非介入手段临床评估包括生化、病史、ECG、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介入检查包括冠脉造影、左右室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活检、冠脉造影时的激发试验等)及随访得知,其中2例脑外伤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最终发展为下壁+前壁心肌梗死,由此得出结论有原发病的并发症型的ERS尤其在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早复极综合征发病机理归纳如下:(1)对于良性早复极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J波实际上是心外膜瞬时钾离子流Ito介导的动作电位切迹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由于Ito在心外膜、心内膜心肌的分布差异,外膜明显多于内膜。在心室复极早期,当心室激动从心内膜传导至心外膜时,可产生一个跨壁的电位差,导致J波形成。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ERS的发生。 一些健康青年人常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出现典型的ERS心电图表现,尤其是心动过缓时,J波和ST段抬高更加明显。而心率加快后,J波和ST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回降甚至消失。这就解释了ERS为何常见于运动员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2)并发症型早复极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最终至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此时缺血区与正常心肌组织之间存在电位差,容易形成损伤电流而引起心律失常。而且心肌缺血可能引起蒲氏纤维4相除极坡度变陡,自律性增高,易行成室性早搏,进而引发室速、室颤致患者猝死。而脑外伤引发的ERS最终导致特发性室颤死亡的患者虽然基础病变不在心脏但属于脑心综合症范畴,其作用机制归为:A脑对心脏活动调节作用紊乱B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紊乱C颅内压增高,迷走神经功能失调可出现ERS,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事实上,在生理状态下,心室肌不同部位的Ito电流就不一致,表现在右室心肌的Ito电流比左室明显,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的Ito电流明显比心内膜的Ito电流强。因此,正常心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室壁复极电位差及离散度,只是程度轻微无关大局,同时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1相切迹浅而窄,最终隐匿在QRS波中不显露。在某些生理因素,如体温、心率、运动、饮酒、药物、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以及某些病理因素,如心肌缺血,高钙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的作用下可使原来部分或全部隐匿于QRS波的J波变高、变宽而最终显露。近年来大家对ERS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一些ST段水平型、下斜型或弓背向下型抬高≥0.2mV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Antzelevitch C,Yan GX.J wave sydromes.Heart Rhythm,2010,7:549-558.
[2] Naruse Y,Tada H,HarimuraY,et al.Early repolarization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occurrence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the very ph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2,5:506-513.
[3] Barajas-Martínez H,Hu D,Ferrer T,et al.Molecular genetic and functional association of Brugada and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s with S422L missense mutation in KCNJ8.Heart Rhythm,2012,9:548-555.
[4] 郭继鸿 胡大一.早复极综合征的新认识[M].中国心律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04-508.
[5] 郭继鸿 胡大一.ST段形态:早复极危险分层新指标[M].中国心律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2-65.
[6] Caliskan K,Ujvari B,Bauernfeind T,et al.The prevalence of early repolarization in patisnts with 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 presenting with malignant arrthmias.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12,23:938-944.
论文作者:康茹冰1,高春梅2,王红宇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综合征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综合症论文; 心脏论文; 弓背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