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论文_刘鑫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资源的大量利用,人们对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了我国生活水资源的逐步减少。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雨水和水的浓缩,然后通过过滤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不仅可以用来储存水量,还可以达到排水效果。在对环境没有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有效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我国出现了各种水危机,洪涝干旱频发,径流污染加剧。雨水损失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十分严重。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城市环境不断变化,由雨水引起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为了不影响城市自身的发展,必须提高城市自身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此外,洪水灾害带来的大量水资源可以用来解决干旱时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径流雨水与大量污染物的混合,不仅会严重污染排放区的水环境,而且会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和发展海绵城市理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海绵城强调建设低影响、高效的雨水系统,通过利用入渗、停滞、蓄水、入网、利用、排水等技术,促进径流雨水的良性循环,维护“海绵”在城市中的作用,提高城市对雨水的渗透能力。净化能力、储存容量和利用能力,减轻了市政设施的压力。海绵城市必须体现雨水的自然和生态,即雨水的积累、渗透和净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绿色生态设施的建设,又要考虑到与传统设施的有效联系。为实现雨水资源利用,保护水环境质量,缓解城市暴雨和洪涝灾害,形成了雨水管理系统的全过程和雨水排放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2.1做好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径流量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城市道路规划中,主要考虑的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消解。海绵城市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有很大的优势。海绵城市理论是利用道路景观中的绿化带来构建道路上的凹型绿地系统。其功能是促进道路雨水的地表径流顺利进入绿化带。在合理改善树池、透水路面和优化道路通行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城市水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首先,根据道路景观中的绿化带,形成道路绿地系统,进一步增强道路雨水的地表径流,引导其流向相应的绿地,加大对径流雨水源减排的严格限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和水系统对雨水的吸收、储存、渗透和缓慢释放。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接近,有效缓解城市涝渍,减少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自然蓄积和自然入渗。海绵城市具有天然净化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2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应通过建立水系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这样就可以根据现有的城市现状,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它分为两种方案。一个是根据河流和其他湿地建立水系,另一个是建立绿色广场。首先,城市中的河流湖泊都是很好的天然蓄水、净水等地方。水系的建立可以根据这些河流或湖泊,在河两岸种植绿色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水资源作储备,如果有小沟渠、湖泊和池塘,则应禁止填埋场,以避免水浸的危险。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对湿地水系统的建立进行了综合考虑。其次,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禁止在城市低洼地区盲目填埋场和沟渠填埋场,对历史垃圾填埋场的河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对洪涝风险较大的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在降水过程中,规划植被缓冲区,在河道与道路之间建立地面排水通道,将雨水引入缓冲区,并建立湿地系统,以提高湿地系统对雨水的蓄积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2.3注重绿色屋顶以及雨水花园之间的结合

绿色空间设计的重点是空间的利用。屋顶雨水花园是许多建筑为了提高绿化程度而实现绿色建筑的一种常见方式。雨水径流需要通过一定的传输和储存设施来收集和保存,绿地上的径流传输主要是通过地下管网和地面指示沟两种形式进行的。明沟排水的使用既考虑了雨水的输送功能,又增加了雨水的渗透性。在建设绿色屋面的过程中,应设置不同大小的滤石和砂石,使屋顶雨水花园具有雨水收集、处理、储存等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雨水的处理和储存程序。由于在屋面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浪费,使用绿色屋面可以避免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节省施工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屋面的处理成本,缓解水土流失问题。有利于实现城市生态发展。

2.4注重透水装置建设

在对行人道路、停车场等区域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具有渗水性能的表层进行铺筑,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的热反射。它还能为土壤的生态容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尽可能减少道路和道路上的水分积累,特别是在雨水集中时期,为城市排水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避免城市水污染,或河流过度等等。结合海绵城的相关设备和方案,还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雨水循环系统。通过相关设备的合理配置,自然降水可以流入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然后,在通过相应管道流入地面的滤池中,将城市地表水整合到水库中,要构建低影响发展雨水系统的主要载体,应采取绿色屋顶、凹形绿地、雨水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路、雨水蓄水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使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3.结语

海绵理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理论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中,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它不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简言之,海绵城市,即城市,在灾害和环境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海绵城需要注意源扩散和慢流量慢释放两个规划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海绵城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等.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J]. 山西建筑,2014,40(36):5 -7.

[3]仝贺,王建龙,车伍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J]. 南方建筑,2015,(4):108 -114.

论文作者:刘鑫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论文_刘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