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十大判断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十大判断_自由贸易区论文

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十个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4)01-0007-09

判断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在东亚起步很晚,但发展迅速,高潮迭起,将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活跃和最快的地区,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成为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们看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东亚地区长期沉寂呆滞的区域经济合作,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到今天已是如火如荼,眼花缭乱。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为何在近年来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这里既有外部的客观推动因素,又有内部重要的自身因素。从外部客观因素来说,这是受到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所推动。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已经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发端于上个世纪中叶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的欧美等世界主要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以欧盟为例,2002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标志着欧盟15国进一步向更加健全、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盟过渡,进而逐步形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统一的欧洲内部大市场。除此之外,欧盟东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4年起开始正式接纳中东欧多个新成员国。同时欧盟也积极地推进与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广泛的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例如它与南非、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然生效;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协议已进入筹划阶段;同时它也正在积极磋商与海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合作的新发展表明,它已将国际合作的触角伸向了全球各个地方,同时也促使国际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水平。此外,世界另外一个主要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北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新进展。在美国的倡导下,北美自由贸易区将与安第斯一体化体系和南方共同市场等共同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个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南北区域经贸集团。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提出了关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议题,并获得了大多数国家赞成,美国还多次提出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提前到2003年。

与外部因素相比,导致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更重要的是其内部主观因素。其中至少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痛感缺乏地区合作机制所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和缺乏互动合作机制给每个国家(地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改变了这个地区主要国家——中、日、韩对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态度,开始重视和积圾响应东盟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推进的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努力,纷纷开始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双边和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崛起。中国崛起对整个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雁行模式”为特征的东亚传统发展模式,在东亚地区创造了一种新的地区经济联系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联系机制的基本构架是中国成为吸纳外来投资和加工生产的一个重要中心,通过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在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水平式分工联系。中国成为这个新结构的一个重要联系枢纽,通过中间产品的分工交换,推动地区的经济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中国不仅仅作为一个接受外来投资进行加工制造的角色在起作用,而同时也成为一个很大的“终端产品”吸纳市场(张蕴岭 2003)。中国崛起和这种新型经济格局及增长机制的形成,导致了一个最重要的后果,那就是东亚国家(地区)相互之间的投资和贸易需求大大增强。加之近年来美欧国家经济疲软和全球经济衰退,使东亚国家和地区更加迅速地摆脱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更加把寻求本国经济增长的注意力转向东亚地区自身,因而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也就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成为东亚各国保持和启动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政策选择。

由于中国经济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引进国和发展最快的贸易进出口国,因此它的崛起所形成的东亚新型经济结构和经济动力增长机制将会长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使东亚地区继上个世纪“雁行模式”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活力得到有效的接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判断,东亚地区不仅目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而且由于现在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抛弃了传统的“雁行模式”中那种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与欧美市场形成垂直分工型的单项链结方式,更加强调地区内部的水平分工和上下游产业链的经济联系,更加强调区内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因而也更加强调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因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判断,那就是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必将成为这个地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经济发展趋势,成为新世纪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它将持久地改变东亚乃至世界贸易的面貌,而它的活力终将使得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形见绌。

判断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相比,将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因此无论东盟还是中日韩,谁都不应在这个进程中寻求主宰和领导地位,否则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由于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从东盟的合作开始起步的,而且在起初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由东盟来努力推动的,因此它与目前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相比,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区别。它既不是象欧盟那样由德、法这样两个地区中最强大的发达经济体作为核心来主导整个进程,也不是象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由这个地区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率先来进行倡导和推动,相反它由这个地区相对较弱而且是以发展中国家群体为主的经济体,东盟率先推动起来的,从而形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主导着它发展过程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目前这个经济合作的进程实际上仍然是由东盟主导的,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国家的领导人和部长们,现在每年都在东盟建立起来的对话机制和框架下进行对话、交流和协商。不仅如此,东盟还将于2005年前后在东亚地区建立起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且从中国开始,中日韩三个东亚的主要经济体,每个国家都把自己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起步点,设立在分别与东盟签订10加1的自由贸易协定上。这说明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任何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其主导力量和核心一定是这个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大,最具经济凝聚力的国家。因此可以断定,东盟承担核心和主体的角色只能是阶段性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下一步发展,一定会由这个地区的三个经济强国——日本、中国和韩国来形成主导力量。然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实力各具千秋,在东亚地区发展中不分伯仲,因此我判断,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不会象北美自贸区和欧盟那样形成以一个或两个发达国家为主的中心体系,相反中日韩和东盟这四个经济体都会在整个地区合作组织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后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无论是东盟还是韩国,谁都不应寻求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居于主宰和指挥的地位,这既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尽管东亚地区局部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开展起来,但整个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10+3自贸区)则是难以实现的。

判断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内容及目标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它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经济合作关系的楷模,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盟开始起步,并通过他们大力倡导使得包括世界第二发达经济体日本在内的中日韩三国加入10+3的对话协商机制中来,因此它与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形成了另外一个重大的区别,即它不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也不仅仅是把目标局限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上。它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合作内容,体现了东亚国家(地区)之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由于快速增长的内在经济联系和迫切需要保障的经济合作利益而产生的广泛的要求。这种广泛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则主要涉及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其中又包括加速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鼓励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合作,推动工农业合作,加强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增长区的发展,加强货币合作和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等。此外还有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如穿越中、老、缅、泰四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正式通航,东盟泛亚铁路建设等。

也正是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目标的广泛性,加之目前作为主导力量的是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的东盟,因而形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多样性。这也许是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达国家单极推动和目标明确集中的欧美自贸区相比的最大特点。如果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进行归纳,它至少有六个层次或者说六种类型。

最低一个层次的是这个地区目前十分活跃的国家与地区内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例如中缅泰老越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中泰昆明-曼谷公路建设的合作,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合作,泛亚铁路建设的合作,甚至还包括中日韩未来可能进行的图们江开发合作等。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显然不是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甚至多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活动。不能忽视这种次区域经济合作,它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计,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这种独具特色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贸规则带来许多新的内容和重要的创举。

其次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热门取向。目前在东亚地区这个层次或者说这种类型的合作进展很快,其中日新双边协定已签订,日马也就签订双边协定达成了协议,同时日韩、韩新、日菲、日泰的双边协定也已分别提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都是WT0独立关税区,因此它们与中国内地所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也应属于这类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第三是东盟自贸区和未来可能形成的东北亚自贸区。这两个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当属于同一层次,或者说属于同一种类型。它们都是东亚地区内部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相邻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若干国家之间形成的或未来有可能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只不过从地理位置来看,一个处于东南亚,一个处于东北亚。

第四是三个10+1自贸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当说是东亚国家的一个创举。它特别体现了东盟这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经济体,在推动整个东亚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时所必然寻求的路径,它采用与这个地区每个强大的经济体建立单独对话协商机制直至建立单独自贸区的方式,巧妙地使各种不同的合作利益和合作诉求首先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目标加以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个强大的经济体都能加入到整个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同时在这个进程中再来寻求大家共同的利益平衡点,逐步使各个经济体能够在某些共同的目标上达到共识,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五是10+3即未来的东亚自贸区。如上所述,这也是东亚国家对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创举,它同样体现了东盟经济体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巧妙构思。尽管它目前尚无实质内容,只是一种对话和协商机制,但是它毕竟搭起了一个东盟经济体与这个区内三个主要经济体相互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况且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推动和促进,一旦条件成熟,它将会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是泛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日本的小泉首相曾提出,要以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国同东盟的合作框架为基础,创建甚至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扩大的东亚共同体”。我把这种“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共同体”,称之为“泛东亚经济共同体”。我认为,首先应当纳入泛东亚经济共同体视野的应当是其他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和南亚地区国家,俄罗斯(因其地跨欧亚大陆,因此也可视为是亚洲国家)和中亚地区国家。因为相比于澳、新两国,它们与东亚地区国家有着更加紧密和更加渊远的各种地缘、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联系,因此他们会比澳、新两国更加关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会比澳、新两国更早、更快和更容易加入到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启动力量和推动力量的特殊性,使它在主导力量、实现目标、实现路径和实现方式方面,都具有了十分鲜明的特性。我认为它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开创了以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体为主,推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更强大的经济体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先例。它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经济合作关系的楷模,从而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判断四: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的建设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它不但会在东亚地区率先成为第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而且也会成为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先驱者和奠基石。

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提出得很早,但由于东盟内部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宗教差异较大,存在不少政治和历史的隔阂。因此有不少人对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表示怀疑。但事实上,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进展不但很快,而且也比较顺利。1992年的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领导人决定将在15年内(2007年)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此后这个时间表一再提前,最后提前到只用10年即2002年建成东盟自贸区。目前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已经通过落实“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得以逐步实现。新、马、泰、菲、印尼、文莱等东盟6个老成员国已于2000年把85%的共同优惠关税降到0%~5%,2001年把降税范围比例扩大到90%,2002年再扩大到100%。越、老、缅、柬等4个新成员国中,越南到2003年实现目标,老挝和缅甸到2005年实现目标。除关税减让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还包括非关税壁垒削减,为此东盟签订和实施了“流转商品便利化框架协议”、“相互承认安排框架协议”等。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九次东盟首脑正式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又签署了东盟《巴厘协约Ⅱ》,为东盟在2020年建立经济共同体铺平了道路。根据这个协约,东盟准备到2020年把东盟地区建成为以商品、服务与投资自由流通为特点的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为及时解决一体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东盟国家还初步确定,将在2004年建立一个解决纠纷的专门机构,重点是解决东盟国家内部在商品原产地、海关程序、解决贸易纠纷机制、商晶与服务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分歧。

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各个国家必须能够依靠本国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内生产体系的合理分工,实现经济互补,达到共赢的目标。这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根本的规律,否则即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措施(这是建立自贸区的基本标准),甚至在形式上建立了所谓合作体系,但只要相互之间分工重叠、恶性竞争,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那么实现更高级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就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在这方面,东盟国家也已经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不仅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的东盟各国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合理分工的生产体系(如在电脑制造业方面,新加坡制造电脑硬件,马来西亚生产半导体晶片,泰国生产显示器,组织这一系列生产活动的是新加坡企业),而且也把合理进行生产体系分工和合理配置资源纳入到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中来。2003年9月初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对东盟内部各国工业部门的协调分工达成共识。根据这一共识,印尼负责木材制品和汽车产品、马来西亚负责橡胶和纺织品,缅甸负责农业和渔业,菲律宾负责电子产品,新加坡负责电子网路与医疗卫生,泰国负责旅游与航空业。

由于东盟地区合理分工和配置资源的体系正在形成,因而它对区内各国的好处已经开始显现出来。首先是东盟各国的经济互补性明显增强,例如东盟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重已经占本地区贸易总额的29%,大大高于18.5%的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优势互补,东盟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企业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地区合理分工的生产体系不断强化,必然促进地区经济内在联系的不断深化,也必然推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不断强化。

上述这些都表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它肯定会在东亚地区第一个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且它的成功又会带动和推动东亚其他国家加速东亚其他地区和整个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尤其目前发展的趋势是,无论中日韩哪个国家,都是首先通过与东盟形成自贸区来进入到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来,因此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每一个成功,都会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判断五:由于近年来中国非常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来,不但使中国与东盟这第一个10+1迅速见到了成效,而且对其他两个10+1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可以如期实现建成与东盟的自贸区的目标,而且还会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长期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成为推动合作进程的积极中坚力量。

近年来中国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尤其是对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东盟对与中国建立自贸区也是非常积极,中国政府提出这方面要求后立即表示赞同,一拍即合。这种动向反映了一种深刻的经济关系的转折和变化。一方面东盟国家在中国崛起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下,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雁行模式下紧盯欧美市场的出口导向战略,把更多的贸易和投资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转向亚洲和东盟国家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崛起后也希望得到东亚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更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和合作,这种相互的需求以及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使得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日益深化,也使双方都感受到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成立的中国——东盟联合研究小组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的前景进行了评估,证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激增55%,达到106亿美元;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激增48%,达到130亿美元。此外它还将给中国和东盟的GDP分别带来0.3%和0.9%的年增长。当然这些还只是静态和短期的收益分析,从动态和长期来看,随着双方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一定会更加合理,双方投资和贸易一定会大量增加,从而一定会给这个地区的每个国家都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更大的利益。

正是由于上述深刻的原因,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进展非常迅速。从中国总理朱镕基2000年11月参加“10+3”第四次首脑非正式会议时提出这项提议开始,到现在还仅仅三年,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包括2001年3月2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中国——东盟贸易经济联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随后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开始对中国加入WTO在贸易、投资方面对东盟的影响,以及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并将研究报告提交给了下半年召开的经济部长会议。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召开的东盟——中国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联合研究小组的报告,同意在10年的时间内即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设主要参考东盟自贸区模式,用10年左右时间主要完成关税与非关税的削减。双方领导人还授权双方的经济部长及官员就此制订谈判细节,尽快启动谈判。另外,会议还决定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以支持和推动自贸区的建设。这些措施包括:(1)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增加透明度、消除非关税壁垒、简化贸易手续、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优化投资环境,避免双重课税等;(2)中国为东盟成员特别是新成员提供技术援助,以帮助它们扩大对中国的出口;(3)在WTO体系内,中国考虑与东盟内非WTO成员的合作形式;(4)扩大在金融、旅游、防治艾滋病、知识产权保护及环保等领域的合作;(5)为达到完全一体化的目标,在东盟和中国之间建立更加适宜的制度来落实目前的合作框架。这一系列决定既使自贸区的建设步入正轨,同时也为双方合作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框架。2002年5月,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就落实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指示、加强双方在新世纪经济合作的后续行动交换了意见。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审议了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五个重点领域,即农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2)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了探讨,认为《框架协议》是未来中国和东盟开展经济合作的法律依据。《框架协议》将涵盖货物、服务、投资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将确定自由贸易区及其“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的方针、原则、模式和范围,以及考虑到中国和东盟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东盟新成员特殊差别优惠待遇及灵活性。另外,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TNC),就《框架协议》的制定进行深入讨论。随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级磋商。会议就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则、模式、内容、时间框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未来的谈判制定工作计划,并约定此后每月进行一次谈判,最终将框架协议提交给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供领导人审议批准。

中国同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最新进展是,在2002年11月的中国与东盟首脑会谈中,已就在2010年以前完全实施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协议,即在2010年之前与全体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对东盟内尚未加入WTO的经济欠发达国家延长5年的过渡期。中国并主动表示放弃对柬埔寨的债权,并先行下调了东盟国家出口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关税,即从2004年开始对东盟国家降低生鲜蔬菜、水果和观赏用植物的关税。中国还将从今年10月开始与泰国之间互相废除200种农产品的关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2月23日,中国首次向东盟转达了希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意向。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1976年印尼和泰国等5个东盟成员国签署的,现在东盟10国均加入了这个条约。该条约以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冲突为主要内容,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秩序做出了规定。该条约还设立了亚太地区的安全保障对话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机构,成为东盟与区域外国家建立互信外交关系的基础。1987年东盟通过修改了议定书,为让东盟以外的国家加入该条约铺平了道路。目前东南亚地区以外只有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个国家加入了该条约。中国希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意向受到了东盟国家的欢迎。2003年6月19日中国和东盟在金边举行的对话会上再次确认,中国于10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紧接着2003年6月28日,中国的全国人大通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及其两个修改议定书。这一决定为中国10月正式签署加入该条约在法律程序上作好了准备。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提案书中说,加入条约及其两个修改议定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在印尼巴厘岛参加东盟第九次首脑正式会议时,与东盟正式签署了这个条约。

应当看到,在亚洲的地区大国中中国第一个主动提出加入这个事实上的区域互不侵犯条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绝不以任何形式干涉侵犯别国主权,绝不会对任何国家实施威胁的决心和承诺;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决心采取更加广泛的行动,把与东盟的合作从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经济合作推进到政治、军事、外交、安全等更加全面的领域。

上述中国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一系列果断措施,不但使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进程踏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推动作用。例如日本已紧接着中国宣布,将与东盟在2012至2017年建成日本——东盟自贸区。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举措也是如此,印度在中国向东盟表态的同一天,也提出了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意向,并且也在2003年10月的巴厘岛会议上与东盟签署了条约。俄罗斯现在也已经表示,愿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两个判断,第一,三个10+1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完全有望率先实现。第二,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将会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最积极的推动力量和最稳定的中坚力量,并且将会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长期发挥这种作用。

判断六:近年来日本对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热情。日本将结束长期以来的“去亚入欧”态势,将重心逐渐转向东亚。但日本在与东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时必须摆脱利己和尊大的阴影。日本与东盟自贸区的目标也将会如期实现,并且日本将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投资主体和引领这个区域的经济科技向高端发展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不仅中国而且日本对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这里最深刻的原因是日本对外经济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方向转换。由于日本国内经济衰退已长达10年,因此如何振兴国内经济已成为日本的当务之急,而目前欧美经济的衰退和市场的萎缩,使它不得不把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注意力转向东亚国家和地区,由此导致它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东亚,背离美欧,从而结束“去亚入欧”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例如日本贸易振兴会不久前修订了它的战略:不再以美国和欧洲,而是以亚洲作为投资的重点。日本经济越来越重视亚洲也反映在统计数字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与其邻国的贸易额就超过了对美贸易额。目前,日本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甚至盖过了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美国作为日本经济伙伴的重要性正在消失:2002年,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额首次超过了美国。在对亚洲贸易额猛增的同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明显地流向亚洲:从1999年到2002年的短短3年内,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已从占总额的10%提高到19.5%。其中在中国的投资从占总额的1.1%迅速提高到4.6%。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90%以上的日本公司在亚洲国家设厂,其中在中国设厂的数目最多,占压倒优势,将近一半的公司到2004年之前都将扩大它们在海外的投资,其中主要是在中国。经济上的这种相互依赖性使日本必然要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必然关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尽快加入到当中来。

对此最有说服力的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2003年版贸易白皮书。据日本媒体透露说,该白皮书指出,日本企业正在加速到东亚投资,东亚现在已经成为与北美相匹敌的收益来源地。为了支援企业的活动,应该学习欧洲和北美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推进东亚商业圈的制度化建设,并强调了加快与各国间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必要性。此外,为了支持东亚的长期发展,日本应该在能源、环保、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白皮书说,在2000年度到东亚投资的日本企业约为7000家,是10年前的约2.4倍。其中,中国吸引的日本企业增长了10倍以上,达到了约1700家,在亚洲地区内的比重正在急剧增加。白皮书认为,日本企业在东盟存在着优势。在东盟建立最佳的分工体制,“从避免把风险向中国一极集中的意义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白皮书强调,政府有必要大力推进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东亚的经济合作考虑到将来东亚整体的经济合作,日中韩和东盟都应该作出努力。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把政府开发援助利用到东亚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最后白皮书呼吁,要改变被动局面,从国家利益的视点出发主动实施。

日本内部形成的这种深刻的经济动机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迅速起步和顺利进展对日本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促使日本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进程也在加速进行。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在对东南亚六国进行访问期间提出了与东盟建立“一揽子经济合作构想”,在今年10月巴厘岛峰会上与东盟领导人的会谈中,他又对东盟通过的《巴厘协定Ⅱ》表示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在分别举行的双边会谈中,他还对反对恐怖主义与其他形式的跨国犯罪活动、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计划、组成亚洲债券市场作为地区融资的另一选择办法等努力表示支持。而且从2004年开始,日本将同东盟就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问题进行协商。据《朝日新闻》得到的“日本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草案,日本将同东盟的6个主要国家在2012年前缔结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心的“全面经济合作协定”,而同越南等4个东盟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则在2017年前签订协定。另据日本时事社报道,今年12月将在东京举行日本与东盟的特别首脑会议,在该会议上将通过一个“宪章”,作为今后加强日本与东盟双边关系的指针。日本有关方面正在为此做准备。

但是由于日本与中国不同,后者是刚刚富强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前者则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就决定了日本加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与态度同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正如前面白皮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所显示的那样,日本主要着眼于四点:一是通过经济合作完善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结构,保证日本全球化经济活动在东亚的阵地、提高日本企业在亚洲已有的商贸网络组织的效率;二是希望区域经济合作压力能够转化为国内经济结构改革的催化剂,特别是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三是在于缔约国经济制度标准化或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认为能够满足日本最大利益要求的是在标准和认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四是在于缔约方能够在农业林业和水产业,医疗保健与养老护理劳务方面进一步放宽对日限制,促进市场开放。

有批评者认为,日本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这种过于利己和过于尊大的理念,对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和因素。这一点特别在2003年10月巴厘岛举行的东盟第九次蜂会上引起了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不满。据媒体报道,在10月8日闭幕的东盟首脑会议上,区域内各国纷纷对日本表示失望和担心。可以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展开猛烈的经济外交攻势急剧接近东盟,而日本却削减政府援助开支,在与东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动作迟缓,东盟对此感到不满。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8日的东盟首脑会议上说,日本过去多年来在同东盟关系方面,一直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但“日本现在是落到地上冬眠的大雁。”泰国高官说:“希望日本认识到已经存在对日本感到失望的现实,想办法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新加坡高官说:“希望充分说明日本与东盟合作的姿态,以看得见的方式提出日本的基本政策。”越南高官说:“同中国及印度相比,同日本间还有些阴影存在。”东盟的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外交人士的话代表了东盟的立场,他说:“日本是重要的伙伴,这一点没有变,但是我们希望同日本拥有对等的关系。”有评论甚至认为,从日本1977年与东盟举行首脑会谈以来,目前日本和东盟都认为双方关系处在十字路口上。

不过我的判断是,由于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及东亚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也由于内部经济利益驱动的变化,日本对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应当会越来越积极,它与东盟国家、与中国和韩国在合作中所采取的态度、目标和要求,也应当会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摆脱利己和尊大的阴影。我乐观地认为,日本将会如期实现与东盟建成自贸区的目标,并且还会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由于日本是世界最重要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过去和现在都是亚洲主要的投资者和高科技的引领者,因此它将成为最大的主体投资和引领这个区域的经济科技向高端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会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长期发挥这样一种重要的作用。

判断七: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将大大晚于和落后于东盟自贸区,而且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它将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一个门槛,是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功败垂成的关键。

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大大晚于和落后于东盟自贸区。这三国的经贸合作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建立区域合作经济体系的构想则起步更晚,基本上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才提出。目前三国的合作机制只是局限于“对话”框架内。但三国相互之间的双边合作则已经迈出了步伐。日韩方面,1998年10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在日本访问期间,首次提出了两国应在新世纪建立新的双边关系的建议,1999年3月,两国共同发表了以“通向21世纪更紧密的日韩经济关系”为题的研究报告,日韩双方都认为通过振兴两国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和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可以巩固双边经济伙伴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国必须尽可能消除存在的各种障碍,并同意在投资促进、税收条约、标准认证部门知识产权部门和WTO新一轮谈判等领域开展合作。中韩方面,2000年10月中韩两国首脑决定探索两国中长期经济合作方案,2001年双方就共同设立《2l世纪中韩(韩中)经济合作研究会》事宜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共同加强中韩经济的中长期合作研究,将合作研究成果作为向两国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依据,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事实上,中日韩三国所要构建的东北亚自贸区也许是难度最大的。尽管这三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上已经越来越接近,而且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度越来越强,应该说具备了相当有利的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条件,但实际上却由于各种敏感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导致这三国所要建立的经济共同体其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建立,更超过东盟自贸区的建立,甚至也超过其中任何一国与东盟所建立的10+1自贸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能否实现实际上是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能否实现的关键,而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这个现实可能性。因为即使目前正在进行的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双边合作协定,也处于谈谈停停的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它将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一个门槛,是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功败垂成的关键。

判断八:印度正在引人注目地迅速加入到与东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的行列中来,成为第四个10+1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不仅如此,印度与东盟建立10+1自贸区的进程甚至可能超过日本和韩国。印度的行动具有深刻的意义,将会改变东亚经济合作格局。

事实上目前这种迹象已经显现出来。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印度正在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快速迈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印度是从2002年11月的东盟首脑会议之后才开始与东盟密切接触的,但是在2003年10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应邀出席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时,已经表现出比日本和韩国领导人更积极得多的热情和信心。他不仅与中、日、韩领导人一样对东盟第九次峰会通过的《巴厘协约Ⅱ》以及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计划表示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与中国一样,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涉及东盟政治和安全的重要条约。同时在8日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印度与东盟就举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了一致。据媒体透露出的“印度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草案说,印度也要同东盟的主要国家在2011年前,同东盟中的落后国家在2016年前(两项指标均比日本提前一年)实现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经济合作。不仅如此,瓦杰帕伊还向东盟经济界人士提出了一项铁道建设计划:从新德里跨越泰国、新加坡、直达越南。印度总理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获得了东盟国家的欢迎,东盟成员国都纷纷要求同瓦杰帕伊总理举行双边会淡,并且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5国,都将从2004年开始同印度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印度尼西亚政府官员会后指出,同印度的谈判进展很快,并且具有实质意义。

由此可以判断,那就是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将伴随着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进行,以印度现在的努力和决心来看,它与东盟建立经济共同体的进展可能会超过日本和韩国,届时就会有第四个10+1的自贸区出现,而且印度与东盟的自贸区有可能会走得更快。到那时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印度的加盟不仅对东亚而且对整个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都会发生深远的根本的影响。

判断九:印度作为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先锋,其行动将会对俄罗斯和其他南亚及中亚国家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随着印度的加盟,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会加速到来。而澳、新甚至美国的加盟,可能会使APEC组织成为泛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最大载体。

这个判断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事实根据。但总体趋势应该是不会错的。印度现在已经走在前头,俄罗斯也已经表现出要加盟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意向。另外中亚地区国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使中国正在与中亚地区联系起来,而且目前这个合作组织也从一个地区安全组织开始出现向区域经济组织过渡的趋势。至于APEC,本来就是一个大范围和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话协商机制,这种环太平洋的亚太经合组织,存在着向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发展的天然合理性,尤其是当美国感到它不能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置身事外时,它就可能成为APEC向泛东亚经济共同体转变的最大推动力。另外还有几个会起关键作用的国家,这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现在已经分别在同日本、新加坡及中国讨论实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事宜,它们很可能成为亚洲之外最早进入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

判断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线圈和时间表。

我在这里所做出的判断是大胆的,但也是有一定事实根据或根据目前发展的趋势做出的。

首先是东盟自贸区在2005年建立起来,这已成为定局。

其次是2010年前后将建立起中国与东盟10+1自贸区,这个计划由于中国与东盟框架协议的签订而正在成为现实。

第三是日本与东盟自贸区、印度与东盟自贸区、韩国与东盟自贸区有可能在2010至2020年期间建成。目前日本与印度都已经公布了这个时间表,我认为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第四是在上述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实现后,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的很多诉求和目标也就比较容易沟通和谈判了。因此我判断这个自贸区将在2020至2030年前后建立起来。从目前中日韩三国加速合作进程的意向和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对于这个时间表的判断也可能会过于保守。

第五是在上述基础上将建成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估计可能会快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进程,于2040年之前实现。

第六是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将陆续建立起一个或多个泛东亚自贸区。

[收稿日期]2003-11-23

标签:;  ;  ;  ;  ;  ;  ;  ;  ;  ;  ;  ;  ;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十大判断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