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外经济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国际经济论文

加入WTO后中外经济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国际经济论文

入世以来的中外经济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摩擦论文,对策论文,中外论文,现状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入世”)以来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的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入世以来在对外经济摩擦方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入世以来中外经济摩擦的变化

一般说来,国际经济摩擦是一种涉及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相互发生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针对某种经济问题,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和获得某种满意的结果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在入世以前,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就已经出现过各种经济摩擦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中国与世界各种经济贸易联系的进一步加深,与加入WTO以前相比,中外经济摩擦已发生许多变化。以下对这些变化作简要说明。

其一,中外经济摩擦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国际经济摩擦往往与一国较深地转入国际经济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加入WTO以来, 由于以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共同的行为基准进行活动,中国对欧、美、日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加,结果在这种相互联系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也常常引起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摩擦。如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从1979年到2000年共有79起,年平均为3.7起,但2001年到2003年就发生18起,年平均为9起,几乎是入世前的两倍。再如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在1994年到2001年间共有30起,年平均为4起,而2001年到2002年就有20多起,远大于入世以前。同时,随着中外经济摩擦数量的上升,其经济摩擦所涉及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若以涉及摩擦的金额的大小来表示摩擦规模的高低,则入世以来经济摩擦的金额在不断增加,如美国在2003年对中国的彩色电视机反倾销中,其金额就高于以前的许多反倾销案例,约达到16亿美元。

其二,中外经济摩擦涉及的领域和重点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国际经济摩擦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与此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结构具有密切关系,如果某种贸易产品正好是两国的主要产业和主要进口产业的产品,则容易引起国际经济摩擦。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发生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中外经济摩擦的重点也在改变。在中国入世后,这种改变也十分明显。如美国1979年到1989年对中国反倾销的重点是纺织品,其反倾销件数为整个反倾销件数的约17%,其当时的机电产品仅占约5%,但2001年到2003年间, 针对纺织品的反倾销事例已不存在,但针对机电产品的反倾销件数上升为约17%。这种倾向也存在于欧洲各国,特别是欧盟国家内。

其三,中外经济摩擦的具体手段在不断变化和增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以提倡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从而增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福利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但该组织的条款中也包括一些保护主义的措施,如反倾销条款、保障条款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等等。在中国入世后,一些国家进一步运用这些条款限制中国的出口。特别是其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在中国入世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巨大。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中国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比率在2000年为66%,2002年则上升为71%,出口产品受到限制的比率在25%,2002年上升为39%,受到这种限制后所损失的金额在2000年为110亿美元,2002年上升为170亿美元。同时在反倾销上,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一些国家应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入世时所签订的入世议定书规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上对中国适用非市场经济地位,结果这一问题就成为中国入世后,同时也成为一些WTO成员国对中国出口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

其四,中外经济摩擦进一步深入和扩大到贸易以外的领域。一般说来,国际经济摩擦往往最初形成于国际贸易领域,其后,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就会延伸到其他领域。这点对于中外经济摩擦,也是适合的。在中国入世后,中外经济摩擦的深入与扩大主要表现在欧、美、日等国针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上。2003年2月,日本财政部长盐川正十郎在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会议上提出一项议案,要求人民币升值。同年5月在八国集团(G8)财政部长会议上, 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再次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由于中国政府认为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是正常水平,没有必要进行变动,因而有关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成为中外经济摩擦的新问题。

二、入世以来中外经济摩擦的原因

除了一些短期的和特定的因素外,有关国际经济摩擦的基本原因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分析产生摩擦的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其二,分析两国经济营运的具体制度和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正在快速上升,且随着这种上升,该国与另外的某个国家的经济贸易中已经获得、或者被预期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贸易盈余,且该国与这个国家之间又在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会产生经济摩擦。这点对于入世后的中外经济摩擦来说,也是适合的。

首先,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就经济增长率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1981—1991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0.1%,1991—1995年平均为11.6%,1996—2000年平均为8.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7.3%,2002年,则为7.7%,2003年进一步上升为9.1%。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均在前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化学工业结构十分完整的国家,具有完备的生产和制造能力,能够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制造许多重化学工业产品。与此同时,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也相应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赤字状态,但其后也逐步地转向黑字。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由于害怕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害怕中国出口的增加,就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一些麻烦,并由此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形成经济摩擦问题。

其次,分析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上的差异。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能说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定型,不过,其中有许多方面与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具有较大差异。就以与对外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制度来说,在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中,国家所有制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劳动者常常获得很大一部分企业收益,如以奖金的形式获得一部分利润,其地位高于一些发达企业中劳动者的地位。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的劳动者由于长时期在这个企业中劳动,已经积累有关该企业的相当熟练的技术和技能,企业的管理者也往往来自于他们,他们与这种企业中具有十分熟练技术和技能的劳动者相互间形成十分密切的关系,往往在客观上成为一个利益关系比较紧密的集团,即所谓内部人,对企业进行控制,以此来增强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这些方面与一些国家的企业都是不同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国家自然害怕一个与其企业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兴起,害怕以这种制度为特征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削减他们的优势地位。因而总会找些借口要求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完全按照其意愿行事,以此削减中国经济的实力,结果便会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引起经济摩擦问题。

当然,在中外经济关系中,中国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某些问题的确也是造成中外经济摩擦的一个原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这些不完善的地方正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加以改进。在入世过渡期中,这种改善主要表现为兑现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上,实际上,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中国的“年度过渡审议机制”的审议结果表明,中国在经济体制上的改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三,除了上述两个根本性的原因外,一些特殊的因素也会导致国际经济摩擦问题。如一国国内市场的供求状态、特定产业的技术进步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状态等等。例如,如果一国国内的供求十分不平衡,国内投资过热,形成大量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不能提供相当的需求能力,则这种巨大的生产能力就会寻找出路,这样就有可能向与该国具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进行大量的出口,由于这种出口过于集中且数量巨大,这有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秩序,从而引起经济摩擦问题。不过,这些特殊的因素虽然能够引起国际经济摩擦,但其力度并不强大,通过相互协商较为容易解决这种摩擦问题。

总之,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与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在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就是入世以来中外经济摩擦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入世以来,其对外经济摩擦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三、入世以来应付中外经济摩擦的对策

显然,加入WTO并不等于中国就获得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实际上,中国入世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在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负担相应的责任。中国入世只是为中国获得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创造了条件,中国能否利用这个条件促使其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仍然需要中国自己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是针对中外经济摩擦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应该认识到国际经济摩擦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因而针对这种经常性的现象,需要设立常规性的经济机构来处理这种问题。实际上,研究国际贸易发展史的学者早就指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会经常性地出现各种经济和贸易纠纷,用马克思经济学的概念来论述,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的产物,是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种刚刚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体系来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与外国的经济摩擦将会进一步增加。因而,中国有必要设立一个处理国际经济摩擦的常规性和权威性的经济机构,处理与外国的经济与贸易纠纷问题。

就目前来看,这个经济机构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国际经济摩擦的起因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这里重要的是选择一些指标组成一个能够针对国际经济摩擦的预警体系。2.对各国的贸易壁垒展开全面的研究,并于每年年底发表相应的研究报告。据报道,中国也正在开始这项工作。显然,这项工作的发展倾向是对各国贸易壁垒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把这项工作持之以恒。3.研究各国解决经济摩擦的方式和方法,吸取其经验教训,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应付国际贸易摩擦的政策体系和策略工具,并通过运用这种政策体系和策略工具,解决国际经济摩擦问题,促使国际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其次,应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的改革,在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面达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解决中外经济摩擦问题创造条件。实际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世界贸易组织在2002年9月进行的“年度过渡审议机制”,对中国在知识产权、农业、市场准入以及进口许可进行了审议。据报道,其中一位重要成员认为:“尽管中国的过渡审议机制启动后遇到不少分歧,这也不可避免。但是从总体来看,一年来中国政府在履行加入世贸承诺上做得相当不错,而且明年审议工作的进展将更加顺利”。就目前来看,就这方面来说,中国需要注意的主要是下列几点:

1.应该认识到,入世所作的承诺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一致性。入世将加快中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在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入世还将优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促使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完成企业体制的重建;入世将会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入世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通过进口获得更多的优良商品,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在利用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壮大自己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通过一个完善的贸易体系从世界各地引进中国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缓解中外经济摩擦,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2.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入世承诺对于中国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因为,入世承诺中的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会导致外国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的市场,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农产品以及像汽车、金融、保险、电信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会经受严峻的考验。由于中国企业普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不甚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也不足,并且,中国现行的一些涉外法律和法规以及对外政策中还有许多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需要加以改进。同时,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方式和方法,对外经济管理上的一些具体做法也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显然会增加入世承诺的风险。在随后的几年中,针对这种挑战,中国有必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政策措施,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相互一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同时,针对企业的不足之处,需要采取与世界贸易组织相一致的多种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提高其经济实力。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政府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基本特性的经济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在应付挑战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对入世承诺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各项入世承诺的影响进行科学的估计,在努力减少入世承诺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的同时,解决中外经济摩擦问题,促进中外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标签:;  ;  ;  ;  ;  ;  ;  

加入WTO后中外经济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