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也应视为复制:对我国著作权法复制含义的理解_著作权法论文

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也应视为复制:对我国著作权法复制含义的理解_著作权法论文

从平面到立体及从立体到平面也应视作复制——对我国著作权法复制含义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面论文,著作权法论文,也应论文,含义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情]

原告范英海、李先飞,被告北京市京沪不锈钢制品厂。

原告诉称:雕塑作品《韵》是其在1995年完成的,曾发表在多种刊物上。2002年,被 告未经许可在该公司网站主页及宣传画册上使用了该作品,并将其制成产品经营获利。 原告认为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并赔偿经济损失。

被告辩称:被告在网页上使用的作品,以及在内部宣传材料上使用的作品是被告法定 代表人于1995年以山洪流淌为创作来源设计完成的。被告的作品创作时间早于原告涉案 作品,不构成对原告作品的侵权,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判决]法院认为:原告创作完成了雕塑作品《韵》,其对该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权应当 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遂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登报致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

[分析]

本案的核心法律问题是——从平面到立体及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是否属于我国著作权 法所规定的“复制”。

从法律所列举的各种相关的复制方式(印刷、复印、拓印)来看,显然只规定了从平面 到平面的复制行为,而没有(至少是没有直接)规定从平面到立体及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 行为。通说认为:复制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复制概念,包括复制平面作品 和将平面作品制成立体作品或将立体作品制成平面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的复制是狭义的,仅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 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有学者解释说,之所以没有引进国际上通用的广义的复 制概念,是基于我们的国情,一下子给予这么高水平的保护,是不可能的。把从平面到 立体也视为复制,将会导致许多工业领域的生产寸步难行。故该法第五十二条排除从平 面到立体属于复制的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都同意这一条款。有人认为:我国著 作权法在第五十二条详细解释“复制”时,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被误解的消极一 面。它可以使人明确专利法与著作权法保护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却又完全排除了认定某 立体作品侵犯平面作品版权的可能性。可见,著作权法的这一规定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和利益分配考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产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面对与本案情况相似的从平面到立体及从立 体到平面的复制行为大量出现却不能制止,特别是著作权法的这一规定与我国参加的国 际条约的规定不一致,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一问题。

我国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因此,在研究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复制”的范围时 ,就必须考虑该公约的规定。《伯尔尼公约》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受本公约保护的文 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批准以任何方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复制这些作品的专有权。”显 然,该公约关于“复制”的规定采用了广义的概念。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家德利娅·利普 希克教授指出,复制权包括:将二维作品复制成一件或数件三维作品(如以各种不同的 平面图表示一幢建筑物)或是将三维作品复制成一件或数件二维作品(如雕塑作品的照片 )。因此,即使是在不同于原作载体的载体上复制(在上彩釉的陶盘或瓷盘上复制绘画、 雕刻或油画作品)或者使用不同的技术(将一件艺术作品拍摄成照片)也都是复制。考虑 到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以及我国加入国际条约后应承担的义务,笔者认为,应当 将“从平面到立体以及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纳入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复制”的范畴 之内。但是,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法律技术方面的障碍——法律所列举的各种具体的复 制方式中没有任何一条可以被解释为包含“从平面到立体以及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 这一障碍是否足以导致上述解释的不成立呢?

著作权法并未穷尽列举所有的使用方式,而是规定了“等方式”。对于这里所说的“ 等”的理解,虽然有争议,但一般被理解为“等外等”,而非“等内等”,该法第十条 第一款第十七项更是明确规定了“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立法时对 于著作权具体权项的规定实际上都采用了“列举”加“概括”的立法模式,或者说开了 个“口子”。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与立法的滞后性之间的 矛盾采取的立法技巧。当社会生活迫切需要法律提供保护而相应的立法修正和立法解释 尚未作出时,可以通过法院的裁判加以确立。当然,不论是“等外等”还是“其他权利 ”,后面“概括”的内容都应当与前面“列举”的内容相一致,并非任何内容都可以通 过这个“口子”或者“后门”被硬塞进著作权法。而能够通过这种途径纳入著作权法的 “使用方式”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过去没有这种使用方式,自其出现之初就被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 例如,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作品传播的手段——通过因 特网或其他网络传播作品,著作权法为著作权人增设了相应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 权”。该权利的立法解释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 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里所称的“网络”不仅限于因特网,也不 仅限于计算机网络,还应包含其他种类的“有线或者无线”网络。如,随着技术的进步 ,移动电话“短信”必将成为“长信”,如一首诗、一支歌曲,甚至是一部动画乃至电 影,显然,“信息网络传播权”对这种情况也应适用。因此,移动电话领域已经具备了 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技术可能性。

第二种情况是过去就有这种使用方式,由于立法政策的原因未被纳入我国著作权法保 护的范畴,随着立法政策的改变,后来被纳入了。例如,随着对著作权人保护力度的增 强,过去某种既有的作品使用方式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付酬,而现在却须经著 作权人许可并向其付酬,也就是说,过去公有领域的使用方式现在被纳入了著作权人的 私有领域之内。

本文所讨论的从平面到立体及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显然符合第二种情况,该方式是 既有存在的,在有关的版权国际公约中提供了这种保护。因此,可以将从平面到立体及 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解释为“等方式”之一。

标签:;  ;  ;  

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也应视为复制:对我国著作权法复制含义的理解_著作权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