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演进_斯大林论文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演进_斯大林论文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戈尔巴乔夫论文,苏联论文,列宁论文,发展阶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在1918年到1924年间,列宁阐发了许多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它们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直接源头。

(一)明确地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单元: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继承马克思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的发展进程将分为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大的阶段。列宁的贡献在于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 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命名为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对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二)提出了过渡时期理论,对过渡时期的长期性、原因、特征进行了阐述。

从十月革命到1921年间,列宁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 从过渡时期可能长可能短,到过渡时期可以短也应该短,再到过渡时期只能是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1921年之后,他的思维落点最终放在过渡时期长期性的判断上。他说:“现 在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最困难和最痛苦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在 一切国家里都必须是很长的,我再说一遍,这是因为被压迫阶级的每一个胜利都会引起 压迫者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和推翻被压迫阶级政权的活动。”[1](P414)列宁怕人误解过 渡时期这一概念,曾经明确地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共产主义 的低级阶段。”[2](P200)列宁把过渡时期看作是“一段很长的‘阵痛’时期”,“一 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一个长久的,比较困难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 “一整个历史时代”等。列宁还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原因和过渡时期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

(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具有特质的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既相互联系又存在若干明显的区别。列宁在《 论欧洲联邦口号》、《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 》等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进行了区分。在《国家与革命》中, 列宁明确地写道:“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3](P199-200 )列宁归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工业化和电气化是物质技术基础;生产资料公 有制,但所有制可以采取两种国家所有制和合作制两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它 的最初的实现则需要借助商品货币关系和贸易;实行计划经济,在一定领域内市场机制 仍然发挥作用;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和人民自治,国家或半国家依然存在。

(四)提出了社会主义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需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

由于列宁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具有特质的社会阶段,很自然在时限上把社会主义看作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个命题的提出构成了划分社会主义若干个发展阶段的 逻辑前提。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是很遥远的事情。他说:“……显然,对那些未彻底 战胜资本主义刚采取最初步骤的人看来,‘共产主义’的概念是很遥远的……如果把采 取‘共产主义’这个名称解释为现在正在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会是极大的歪曲,那 就会带来胡乱吹嘘的实际害处。”[2](P112)列宁认为,落后的俄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还要经过许多阶段,才能到达共产主义。他先后使用过“社会主义的最初形式”、“发 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列宁说:“从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看,否 认党性就意味着不是从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在德国)跃进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跃进 到中级阶段,而是跃进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2](P200)列宁这里所说的低级阶段 和中级阶段显然是针对社会主义社会而言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许多论述都是原则性的,至于社会 主义社会需要经过哪些具体的阶段,列宁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在《国家与革命中》中 ,他写道:“至于人类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措施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 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4](P95)

(五)列宁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的历史局限。

由于列宁过早的去世;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很短,许多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没 有充分展开,因此,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准确的 地方,存在自相矛盾的局限性。一方面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在改正已经犯过的错误, 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在“向后转”,是“在退却”,是“改良主义的办法”,而不认为 在俄国这样的国家中这样做也是社会主义。一方面在刚刚推行新经济政策的1921年5月 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认“这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施行的长期的政策”,一方面又在 6个月之后急急忙忙地宣布:“现在我们正退向国家调节商业。但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 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退却的时间 已不太远了。”[2](P581)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够了!退却所要达 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 重新布置力量。”[5](P85)总之,列宁虽然考虑到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实践却表明列宁对此状况的估计并不十分充分 。列宁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被斯大林等人不适当的继承与 发挥,为超越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嬗变肇始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没有继承和吸取列宁正 确的思想遗产,相反在实践中,超越阶段的思想与做法不断产生,并在赫鲁晓夫时期不 断升级和固化。

(一)、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探索:超越阶段的实践。

斯大林并没有在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有关问题,但涉及到具体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这个问题却无法回避。在其执政的28年里,斯大林的许多做法偏离了列宁主 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斯大林认为过渡时期是短暂的。斯大林对过渡时期长短的认定,经历了一个演 变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前,他基本上承袭列宁的观点,认为苏联的过渡时期将会是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农业集体化的启动,苏联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一时期斯大林的观点发生了不小 的变化,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斯大林急于结束过渡时 期,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1930年宣布对资本主义(当时认为的资本主义)全面进攻 ,用行政命令和强迫威逼办法,掀起全国全盘集体化运动,农民整村、整乡、整区地加 入集体农庄,到1934年完成了全盘集体化。1934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基础,1936年 11月,斯大林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 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6](P399)斯大林用宣布建成 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式,划定了过渡时期的终点进而结束了这一历史时期。

第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是短暂的历史阶段。斯大林在事实上判定社会主义社会是 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仅仅过了三年即在1939年, 斯大林就将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上了议事日程。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刚刚完成国民经济 恢复工作后不久,斯大林又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文件中明 确提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7](P27)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一旦建成,就应该立即向共产主 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位于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之间的一个短 暂的时期。由于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当然没有必要进行阶段的划分。

第三、斯大林降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首先,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社会 的物质基础上降低了标准。马克思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在比资本主义社 会更高的生产力的水平上。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达水平是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系的;而19 36年斯大林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援引的依据是:苏联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 是一个纵向比较的概念。实际上,如果横向比较,当时苏联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超过 西方资本主义,而且差距还不小。其次从社会阶级结构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一 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不仅消灭了阶级,也消灭了阶级差别。1936年斯 大林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时,苏联虽然消灭剥削阶级,但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 知识分子。再次,斯大林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仍然存在。他说:“我们的国家是不是 在共产主义时期也要保存下来呢?是的,要保存下来,假如那时资本主义的包围尚未消 灭,假如那时外来的武装侵犯危险尚未消除的话。”[6](P471)马克思、列宁一致认为 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是趋于消亡的。斯大林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仍然存在的论断,实际 上降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为将来宣布苏联建成共产主义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其错误之处在于混淆了几个不同的发 展阶段。一是混淆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界限。斯大林之所以把社会主义看作一 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是因为他“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过渡。他说,社会主义就是由无产 阶级专政的社会向无国家的社会过渡。”[8](P107)既然是过渡,时间就不会长。二是 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成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建设实践中充分表明 了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认为是 ‘建成社会主义’,随后就进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9](P734)三是混淆了社会 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界限。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显然 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社会阶段。但斯大林在实践中却根据自己主观需要,不顾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要求,随意解释两个不同社会阶段所具有的特征,因而也就出现了低标准 、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赫鲁晓夫紧步斯大林的后尘:超越阶段发展到历史的顶峰。

赫鲁晓夫执政十一年,他不仅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超越阶段的作法在实践 中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赫鲁晓夫在1953年-1959年,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沿 用斯大林的框架,但对苏联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定位作了一些调整。在维持苏联处于向共 产主义过渡历史时期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反对将苏联仅仅看作是“奠定了社会主义社 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对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提出了批评。但这一时期,赫鲁晓 夫的超越阶段的思想苗头已经暴露出来。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就提出 :苏联要在“历史极短的时期内”,“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这一指标是过高的,也是实践中无法达到的。

在1959年-1964年间,赫鲁晓夫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并制定了20年 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该举措使苏联超越阶段的势头达到了顶峰。苏共二十一大上, 赫鲁晓夫断言:苏联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 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我们最近的明天 ”。1961年初,赫鲁晓夫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工作具体化,提出了三项要解决的 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 ;三是造就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人。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在20年 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划。他将这20年分为两个阶段:1961-1970年的第一个 十年里,实现苏联的人均工农业产量超过美国;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里,把美国 远远抛在后面。

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一个事实判断:苏联处于 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阶段。既然苏联还有20年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么苏联当时的 社会自然就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阶段。这种判断大大超越了苏联当时的社会发展阶 段。

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和安德洛波夫执政时期,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理论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苏联以“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形成了一 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赫鲁晓夫关于苏联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阶段的判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演变 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1967年11月,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的大会上,勃列日 涅夫在报告中正式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勃列日涅夫在19 70年4月和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报告中又重申这一论断。当时理论界不少人提出:“ 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向着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上的一个客观必然的重要阶段”,是一 个“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 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 阶段。”[9](P735)同时,苏联对“发达的社会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进行全面的论证。

安德洛波夫对此问题的看法要冷静一些,将发达社会主义“建设”改为“起点论”。 他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共纲领的一些内容脱离现实,超越了时代的发展。他 强调“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是一回事,而作为实现这种思想进程 的参加者和见证人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谨防在理解我国接近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的 程度方面可能出现的夸张”,并提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防止过早地提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20世纪最后几年中党和人民面临 的最大历史任务是“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9](P797)

(二)苏联在论证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

综合勃列日涅夫和安德洛波夫时期的观点,苏联在论证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社会主义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才能走向共产主义 的观点终于得到确认。1968年5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重申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 的观点并进行阐述:“社会主义不是短暂的阶段,而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中整整一个历 史时期”,“社会主义阶段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和具体的历史 环境,又有它自己的几个成熟阶段”[7](P34)经过多年的实践,苏联认识到,社会主义 社会并不是完善的社会。安德洛波夫指出:“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似乎根本不存在任何 矛盾和分歧”的见解,是“政治上幼稚的观念”。即便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 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既有许多客观制约而形成的困难,也有不少由主 观原因而造成的缺点”。[7](P36)

第二、提出了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问题。苏联理论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 判断标准方面形成了三种观点。“一元标准论”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划分社会发展 阶段的唯一标准。“多元标准论”主张判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多元化,把判定社 会发展阶段的标准定得比较多、比较细。“体系标准论”最具有代表性,主张从政治、 经济、文化思想等三个重要社会领域去判断社会主义成熟度。这种观点对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影响很大。

第三、提出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前提,若干个阶段的划分,各个阶段的特征等问 题并进行讨论。70年代的苏联,对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前提的探讨已相当深入,即社会 主义社会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问题?当时有研究者已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 有自身固定的基础和质的规定性,而且这些固定的基础和质的规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社 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方式。关于社会主义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当时存在“两阶段论” 和“三阶段论”的两种观点的分野。“两阶段论”主张社会主义社会由“建设发达社会 主义时期”和“发达社会主义时期”构成;“三阶段论”则主张社会主义社会应分为三 个阶段,即“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时期”(过渡时期)、“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时期”和“ 发达社会主义时期”。苏联朝野虽然在“两阶段论”上最终达成共识,但是在划定两个 阶段的时段问题上,却人言人殊。上述诸项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的展开,无疑为各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阔思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判定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而这一判断与苏联当时 的实际并不吻合。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仍带有过高估计社会现状的“左”的色彩,是 超越阶段思想和实践的继续,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巢臼。其次,从 理论渊源上看,“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对列宁思想的曲解。不错,列宁曾经使用 过“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术语。但列宁未对此作任何说明,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 社会发展阶段。斯大林时期也未使用过这个术语。第三,从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来看 ,它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例如在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阐述上,过重强调发达社 会主义阶段的特征,对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征根本没给出清晰的阐释。由于发达 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身缺陷,因此无法用它来解释苏联国内外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一理论 并没有给勃列日涅夫和安德洛波夫时期的改革提供应有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遂成为粉 饰现实的一首变奏曲。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给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持续、剧烈和全方位的变动。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方面的认识,也发生根本的变化。1986年以前,戈氏基本上继承 以前的“发达社会主义”的观点。1986年以后,戈氏逐渐另起炉灶。在1988年6月苏共 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氏正式提出:苏联改革的目标是要达到“向共产主义前进中的 重要阶段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态——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 义”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对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重新划分 和归纳的内容。

在1989年11月发表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中,戈氏进一步提出:苏共 领导把改革看作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的一个长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放弃 专制的官僚主义体制,形成真正民主的自治的社会机制,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上述提法完全推翻了自斯大林以来正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也推翻了对苏联社会发展阶 段的定位。

1990年前后,戈氏又在官方文件中肯定和使用了“异化的社会主义”概念。“异化的 社会主义”认为: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异化的社会主义”,或者“变形的社会 主义”。理由是:由于存在人与生产资料的异化,所以苏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 由于苏联存在人与政权的异化,所以苏联也没有真正的民主;而离开了公有制,社会主 义就无从谈起。因此,“异化的社会主义”和“变形的社会主义”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 义。戈氏据此得出结论:苏联仍然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上。“异化社会主义”的 提出标志着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全盘否定。它不仅彻底否定和抛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 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也抛弃了斯大林的理论,一直冲击到列宁主义。在此背景下 ,本来就不够完整、相当脆弱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又受到“民主的人道的社 会主义”这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异质”理论的冲击,随着苏联的解体,不得不终结它 的历史!

标签:;  ;  ;  ;  ;  ;  ;  ;  ;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演进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