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的环保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与“和平、发展”并重的国际外交课题。日本是最早明确提出将“环境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政策范畴的国家。长期以来,它在全球环保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但日本的环保外交也存在诸多2多和不足。
一、积极拓展环保外交
2007年12月15日,延长一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经过两星期的激烈交锋,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在会议的激烈博弈中,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一直积极倡导“减排”的日本与加拿大一起离开欧盟而站在了美国一边,坚持减排自愿而非强制的立场。这与半年前其在德国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当时,尽管是峰会的新面孔,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是竭尽全力高调宣传了日本创意的《美丽星球50提案》,积极倡导发达国家率先控制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且,作为下届峰会东道主,他还表示2008年的八国峰会仍以环保为核心议题。从《京都协议书》生效以来,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降反升,年均递增8%①的事实看,日本立场的“急转弯”不难理解。但此次日本的表现并不说明其环保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开展环保外交的国家,也是最早明确提出将“环境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政策范畴的国家。早在1971年,日本就成立环境厅来专门负责环境问题。1989年,日本政府主持在东京召开的地球环境会议,提出《地球环保技术开发计划》,向世界表明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热情,并表示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同年,在其《外交蓝皮书》中首次将“环境问题”与“和平事业、官方发展援助(0DA)、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等既有主题相提并论,“环境外交”开始成为其重要的外交课题。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环境外交”越加活跃。政府、政党、学术界乃至企业界纷纷提出各种构想计划,从多维角度推动“环境外交”。如日本企业界核心代表组织——经济团体联合会于1991年提出了《地球环境宪章》,呼吁企业要重视环境问题。同年,以前首相竹下登为会长,成立了地球环境行动会议组织,该机构大批网罗日本官、产、学各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并经常组织环保相关的国际会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日本展开“环境外交”提供了重要舞台。以竹下登、海部俊树等两名前首相为首,日本派出了113人的庞大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中,日本再次强调将在全球环保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承诺五年内为环保事业提供9000—10000亿日元援助,③远远超过欧盟承诺的40亿美元和美国承诺的10亿美元援助额。
此后,为切实拓展“环境外交”,日本政府又以外务省为中心,围绕“ODA对外援助事业”,整合、重组了政府内部各种外交资源。例如,通商产业省为配合“环保外交”提出了《地球再生计划》,实施“环保与债务互换”制度,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扩大对外环保援助。后又提出所谓“阳光计划”,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能技术。
1997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在日本、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推动下,大会通过颇具历史意义的《关于气候变动的联合国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它明确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整体减少5.2%:2008-2012年欧盟、美国和日本要分别承担8%、7%和6%的减排义务。日本以及欧盟各国早在2002年就批准了该议定书,但由于美国布什政府于2001年宣布拒绝批准,致使《京都议定书》直到2005年2月才因俄罗斯的批准而生效。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角逐。就整体特征而言,日本积极倡导保护地球环境,在国内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措施来努力改善环境;在国际上,积极与欧盟等国协调合作,共同推进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试图取得环保外交的主导权。
二、置身全球环保的战略考量
日本所以积极投身于全球环保事业,其目的绝非只是“大公无私”地保护地球环境,而是围绕自身利益的深度考量。其主要考量有二:
(一)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人类环境宣言》,自此,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此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制定国际条约来消除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通过技术交流、国际合作来改善生存环境。如1979年制订了《跨国界大气污染条约》;1988年制订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条约》等文件。1997年,世界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诞生。
事实表明,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国际关系领域,环境问题正在变得与“和平与安全”同等重要,上升为“高政治”问题。因此,一国在环保外交中的表现将成为其能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是日本重视环境外交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战后以来,日本竭力扩大国际影响,特别是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它又将政治大国甚至军事大国作为其外交努力的目标。然而,就国家而言,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但其国际地位和作用与它的经济地位与实力不相称。这是由它的内外政策造成的。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保护,安全领域主导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对美亦步亦趋,实际上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跟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美国的半附属国。在内政问题上,日本至今对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侵略罪行没有认真反省,甚至不时出现美化侵略,否定历史的逆流,严重损害了其道义形象和国际信誉。因此,日本长期以来被一些国际人士认为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国际形象和影响不佳。当环保问题已成为现在世界最大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在这一领域又拥有经济和环保技术等优势,它即竭力抓住环保问题作为突破口,大搞环保外交,以突破其外交瓶颈,改善国际形象,增大其国际影响力,为成为政治大国积累资本。
(二)切身利益考虑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曾经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深受环境恶化之害。如1961年三重县四日市发生因空气污染而导致哮喘病和因海水污染而造成鱼虾大面积死亡事件。此后还发生了熊本县的水俣病事件、新泻县的有机水银中毒事件、富山县的“痛痛病”等。这种“切肤之痛”曾给日本国民造成强烈冲击。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日本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冲击和危机。由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工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长期不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升温。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98年至2007年是人类自有气象变化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十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使得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愈益严重的高温、飓风、大旱、大涝等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特别是海平面上升将给日本造成致命威胁。由于温室效应招致极地冰层加速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抬升,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岛国的日本首当其冲。据国际权威机构测量,2007年9月,北极冰层创下1979年开展卫星探测以来最小记录,比1979年至2000年平均水平减少39%,比2005年同期锐减23%。南极冰盖也在快速融化。海平面因而持续上升。这种趋势如发展下去,到2015年,日本东京等多个大城市将受到严重威胁。南极冰盖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米,届时地球上许多岛国将不复存在,日本列岛也不能幸免而将面临“灭顶之灾”。面对自己已经遭受和将要遭受的灾难性后果,日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特别是致力于开展环保外交,以图通过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灾难。
此外,凭借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日本更不会错过环境外交中的巨大商业机会。仅以已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例,其清洁发展机制(CDM),即《京都议定书》为缔约国提供回旋余地而设定的一种弹性方案,允许承担着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式,在他国投资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就将产生巨大商机。如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双方在召开“日中能源合作讨论会”之际签署了两项环保合作协议,该协议即成了日本有效充抵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担的减排义务的重要工具,参与其中的九州电力、住友商事、新日本石油以及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就得到了巨大利益。④今后,随着中国环境治理的深入展开,这些掌有技术专长的日本企业将有更多获利机会。同时,先进的环保技术还给日本的相关企业如生产节能家电、混合动力汽车、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隔热材料的企业带来获利商机。仅节能家电领域2004年的市场规模就已超过3800亿日元。⑤
三、透视日本环保之“短长”
日本大力推进环保外交,力图在促进世界环保事业上有所作为,显示其作为“环保大国”的作用,是以在环保方面的实力为基础的。首先,日本在治理环境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软实力”,这蕴涵于政府的政策规划、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教育机制以及治理环境的丰富经验等领域。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法治污”。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日趋严重的公害问题,日本即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等。1970年,日本第65届国会集中审议了当时备受社会瞩目的污染问题,修改和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14项环保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本届国会也被称作“公害国会”。二是地方政府“先试先行”。地方政府由于更谙熟所在区域的污染实际,能够制订更具针对性、更加严格和更加有效的标准或措施。所以,日本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率先采取环保措施和行动,搞好所辖地区的环境治理。三是作为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信息公开制度成为日本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信息公开促进了行政透明,同时也促进了市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四是重视开展环境教育,显著提高了国民的普遍环境意识。如今,在日本已经形成了重视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和公众习惯。
其次,在长期环境治理和改善过程中,日本企业开发和积累了多项领先世界的环保技术。“燃料替换、节省能源、产业结构升级、排烟脱硫”是日本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在实践中企业逐步掌握了先进的环保技术。例如:日本太阳能电池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2005年,夏普、京瓷、三洋电机等企业已占世界五成左右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并连续7年独占鳌头。风力发电技术方面,日本也正在悄然取代趋于停滞的欧洲诸国。1996年,日本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一座核发电站的1000兆瓦,发电机也是以1000千瓦级别为主。日本的氢燃料市场规模也非常巨大,据估算2010年将达1万亿日元规模,2020年更将跃至8万亿日元,⑥而日本企业的家用氢燃料电池已实现成本大幅降低,批量生产已成可能。
真正堪称日本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还是充分利用IT技术的ESCO能源节省技术。⑦据ESCO事业推进协会的估算,它2004年的国内市场规模已达447亿日元,而潜在规模超过2.5万亿日元。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东京瓦斯、东京电力、山武、大林组等电机、能源以及建筑企业共同参与了此项业务。另外,同样是利用IT技术的大厦能源管理系统(BEMS)和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也备受市场瞩目。根据经济产业省的规划目标,到2030年BEMS与HEMS的全国普及率将分别达到56%和100%。⑧此外,高端技术领域的将热能转变为电能的热电变换技术,也正备受日本企业所关注。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小松、宇部兴产、东芝和雅马哈等企业,正在积极从事此项技术研究。通过这些措施和技术优势,日本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2004年,换算成美元的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日本只有0.28千克,是欧盟所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美国的4成。日本在能源利用率方面也大幅高于欧盟和美国。
诚然,作为环保大国,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环保技术和制度环境。然而,面对当前技术瓶颈等复杂因素,它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例如,近年来,日本环境改善的步伐不仅明显放慢,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环境省调查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日本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光化学污染物含量均高于1985年,尤其是后者表现出明显恶化的趋势(见表1)。又如,在西方8个主要发达国家(G8)中,日本的人均二氧化碳排量曾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1990年前,仅略高于意大利),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当其他国家均处于下降或保持稳定态势之时,日本却出现了不减反增的现象。该数字已由1971年的7吨增至2003年的9.6吨。⑨这显然与日本所自诩的“环保大国”的名气相悖。
表1 日本大气污染的变化情况(年平均浓度)(单位:万美元)
二氧化碳 颗粒悬浮物
光化学污染物二氧化硫
(ppm) (mg/m3)
(ppm) (ppm)
一般局 自排局 一般局自排局 一般局 自排局 一般局自排局
1970年度 0.035 0.042 - - - -0.034 -
1975年度 0.021 0.044 0.050 0.084 *0.054 *0.057 0.015 0.021
1980年度 0.016 0.033 0.042 0.053 0.036 0.027 0.009 0.014
1985年度 0.014 0.030 0.035 0.048 0.039 0.029 0.006 0.010
1990年度 0.016 0.032 0.037 0.050 0.042 0.035 0.006 0.012
1995年度 0.017 0.032 0.034 0.047 0.044 0.033 0.005 0.008
2000年度 0.017 0.030 0.031 0.044 0.034 0.033 0.005 0.006
2005年度 0.015 0.027 0.027 0.031 0.047 0.038 0.004 0.004
注:1.“一般局”是指一般大气环境监测点,而“自排局”是指道路附近大气监测点。
2.*为1976年度的测定数值。
资料来源:日本政府环境省《环境综合数据》。http://www.env.go.jp/air/osen/index.html.
再者,在执行《京都议定书》所承担的义务过程中,日本并没有展现出环保大国的应有姿态,即并非积极实施“技术减排”而是依靠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权来“苟且偷生”。按照规定,2008年至2012年日本须将其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削减6%。事实上,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日本的实际排放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在宣布履行该协议之后,日本就启用了CDM系统,即通过“购买手段”以“帮助别国环保来换取排放权”。于是,日本企业不是积极展开“技术减排”,而是直奔中、印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提供技术援助,来获取“排放权”。有些企业甚至对排放权进行囤积、信托、卖给政府、或者直接到市场上倒卖,以此“大发横财”。例如,2005年丸红公司与英国ICECAP公司签署购买排放权协议,即2008年以后可每年从后者购得50万吨排放权。这家英国公司以伦敦为据点,从南非、印度和中国等地购入排放权。事实上,丸红自身也在不断扩大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购入排放权。日本没有通过“技术减排”来履行国际义务,显然有悖于全球环保事业的真正目标,也使日本“环保外交”的效能大打折扣。
注释:
①徐鹏:《巴厘岛气候会议上的博弈》,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15/content_7252717.htm.
②日本外务省主页:http://globalwarming.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9/hO 1 - 1-3.htm.
③日本国际合作机构(JICA)主页:http://www.jica.go.jp/branch/ific/jigyo/report /field/pdf/200512_env_02.pdf.
④日本《经济学家周刊》2007年5月15日刊,第23页。
⑤日本《经济新闻》2007年12月5日。
⑥日本《经济学家周刊》,2007年5月15日刊,第22页。
⑦ESCO即“Energy Service Company”(能源服务公司)的缩写。它主要是面向大型楼宇业主提供节省能源提案、设备以及维修管理等服务。其主要客户对象是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消费大量能源的医院、宾馆、商厦所属大厦。
⑧日本《经济学家周刊》,2007年5月 15日刊,第23页。
⑨日本环境省《环境统计集》。http://www.env.go.jp/doc/toukei/content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