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分析——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称性论文,中国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本文试图从研究我国各省及直辖市的GDP时间序列,探寻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首先,对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GDP时间序列的陡峭型非对称性(steepness)和深度型非对称性(deepness)进行偏度(Skewness)统计检验;其次,为进一步探寻我国GDP序列非对称性的成因,就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GDP数据对全国GDP序列的非对称性冲击影响进行了统计检验;最后,给出结论和启示。

二、省及直辖市GDP序列的偏度(Skewness)检验

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型态的非对称性,即研究陡峭型非对称型(steepness)和深度型非对称型(deepness)。正常的对称型周期如图1(a)所示,这样的周期沿均值反复折叠后是重合的,如果一个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期的深度基本相同,但是扩张期和收缩期的延续长度不同,这样的经济周期被称为陡峭型周期(steepness);如果周期当中的扩张期比收缩期持续的时间长,而收缩期下降程度要比扩张期上升程度更为陡峭,这样的周期称为缓升陡降型周期,如图1(b)所示;相反,如果周期当中的收缩期比扩张期持续的时间长,这样的周期则称为陡升缓降型经济周期,如图1(c)所示;陡峭型周期沿垂直线折叠不能重合。而如果一个周期沿水平线折叠后的峰顶仍然高于周期的谷底水平,这样的周期被称为深度收缩型的;如图1(d)所示;如果折后的峰顶普遍低于周期的谷底水平,则称周期为深度扩张型的,如图1(e)所示;深度型非对称周期(deepness)是关于水平线比较峰、谷的深浅程度。

图1 经济周期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下面我们给出陡峭型非对称型(steepness)和深度型非对称型(deepness)的正式定义(Sichel1993):

定义1、深度型非对称性。过程{x[,t]}被称为非深度型非对称的当且仅当x[,t]是非偏的,即x[,t]满足:E[(x[,t]-μ[,x])[3]]=0其中μ[,x]为x[,t]的均值。

定义2、陡度型非对称性。过程{x[,t]}被称为非陡度型非对称的当且仅当△x[,t]的非偏的,即△x[,t]满足:E[(△x[,t])[3]]=0。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判别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是深度型的或陡度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偏度(Skewness)统计量法、门限回归法(Threshold autoregression)、马尔可夫体制模型(Markov-regime autoregression)、非参数统计量法等。本文采用较为直观的偏度(Skewness)统计量法,检测我国分省GDP数据的非对称性。

其中m[,j]为y[,t]的第j阶矩。对深度收缩型序列,由于处于均值下面的样本数要比处于上面的样本数多,因而计算出的偏度统计量为负值;而深度扩张型序列,由于处于均值下面的样本数要比处于上面的样本数少,因而计算出的偏度统计量为正值;对于陡峭型序列,从曲线的斜率可知,陡峭型非对称性应表现为序列的一阶差分为深度型非对称的,即序列急剧上升(下降)的幅度应该较大,虽然在频率上出现的较

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各省1952—2001的年度GDP数据,包括名义GDP、实际GDP和实际GDP增长率数据,其中实际GDP数据为按照GDP缩减指数计算的1952年价格。数据资料来源:1952—1995年数据取之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数据取之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资料缺乏,样本中不包括重庆、海南和西藏的数据。

为了分解出序列的周期波动成份,各样本序列均以H—P滤波对原始数据的趋势水平进行了剔除。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计算了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的名义GDP、实际GDP和实际GDP增长率序列的偏度统计量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偏度统计量。

三、各省及直辖市GDP序列冲击影响的非对称性检验

为了测算各省GDP对全国GDP序列冲击的非对称性影响,按照cover(1992)所给出的

按照回归方程(3.1),我们对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的名义GDP序列和实际GDP增长率序列的回归系数进行Wald检验。

四、实证结果和启示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名义GDP序列表现为陡升缓降型非对称波动,实际GDP序列既表现为深度收缩型非对称形态,又表现为缓升陡降型非对称形态,而实际GDP增长率则呈现为深度收缩型非对称形态。从分省数据来看,名义GDP序列表现为深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12个,表现为陡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11个;实际GDP序列表现为深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16个,表现为陡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13个;实际GDP增长率序列表现为深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13个,表现为陡度非对称性的省市有8个。从各省市数据对全国GDP产生的冲击影响来看,对名义GDP产生正向影响的省市有18个,而除云南省外的所有省市都对名义GDP产生了负向冲击,但对名义GDP产生非对称性冲击的省市却只有9个。对于实际GDP增长率产生正向冲击的省市有10个,产生反向冲击的省市有15个,而除江苏省以外的所有省市均未对于我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产生非对称性影响。

关于陡度非对称型和深度非对称型序列出现的原因,一般有几种理论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可能出现了在工资、价格等名义变量上的非对称性调整。例如,企业退出市场的成本低于进入市场的成本可能是陡度型非对称序列形成的原因;而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调整则可能是造成深度型序列产生的原因。第二个解释是出现了货币的非对称性需求和供给。第三个方面原因是经济政策的非对称性冲击,在我国主要体现为财政政策的灵敏性和有效性。第四个方面是经济需求方面影响的原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进出口等存在的非对称性,都可能是造成GDP出现非对称性的原因。从本文的实证结果看,虽然对我国名义GDP序列产生非对称性冲击的省市只有9个,且主要为华东地区几个省市,但这9个省、市2001年的GDP却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49.9%,而这9个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1年分别占全国的43.5%和44.6%。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波动,起源于各地区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正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的非对称性冲击,才造成了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波动。

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省市之间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平衡为目的、投资向内地倾斜为手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向以发展沿海经济为主的梯度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手段的这种转变,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变迁,既带动了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体制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本文得到的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波动非对称性的典型化事实,为进一步判别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势态,制定产业政策,科学规划我国的产业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实证依据。

标签:;  ;  ;  

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