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论文_宋婷婷

浅谈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论文_宋婷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铜川第一幼儿园分园那日松幼儿园 017000

摘 要:幼小衔接期是指幼儿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因此,做好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其次要重视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幼小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及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园教师还象慈母一样照料他们的生活,是保教一体的,幼儿的一言一行几乎都在老师的视线之内。而进入小学后,学校教师侧重点是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上照顾则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上,课间课外时间多属于学生自由支配,对学生的独立性要求更高。(2)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处处以儿童为中心,物质材料丰富。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教育内容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还要做作业、参加考试,有一定的学习压力。(4)同伴关系的改变。儿童进入小学,他们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加了竞争的因素。(5)对儿童学习期望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对其提出期望。

2.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

(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中。(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进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被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

二、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严重小学化。通过实习及对包头、薛家湾的几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大班的小学化情况非常严重。如: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幼儿园与小学缺乏必要联系。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也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3.违规学前班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现在以各种社会名义在小学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的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现阶段入学的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严重影响幼小衔接。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许多家长比较重视儿童的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的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最终影响健康其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适应性策略

1.什么是幼小衔接的适应性策略及意义和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幼小衔接存在的意义。

2.幼小衔接的适应性策略和方法。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解决儿童入学以后的适应困难,而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以下策略及方法:

(1)社会适应性策略及方法:设计社会性适应的专题教育项目,把这种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如在游戏中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加强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和上课纪律、遇人多时要排队、被指令同意行动等;学会收拾玩具、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克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完成的习惯,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和关心集体。开展“毕业教育”,让幼儿知道就要进入小学了,了解小学的一些情况,并对上小学有一种向往和自豪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体质,为进入小学预备健康的身体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习适应性策略及方法:由于教育形式与目的的不同、幼儿和小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着差异,为了能让幼儿顺利地进人小学学习,首先我们要从作息时间上进行衔接,幼儿进入大班下学期,集体教育活动为30分钟,与小学接近;其次,要求幼儿在课堂上,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保持书本整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大班时,教师适当给幼儿布置少量的作业,如:回家把书上故事讲给家长听,把你最喜欢的东西画出来等等。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1)加强幼小沟通。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的知识讲座和交流会,学校和幼儿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做好各种保障措施。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观摩学习,深刻体会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2)协调幼小课程的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小学低年级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和艺术等,突出综合课程,幼儿园和小学应将幼小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小学教育能够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幼小之间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儿童需要有选择性地综合两个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像游戏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作品展示评价法等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应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贯穿在幼小课程衔接中。

(3)采取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策略。

①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如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对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访小学生的愿望。

②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应适当更改,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

③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的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在幼教活动中,注意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让大班幼儿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

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这就说明,要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幼小衔接的成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保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育实践。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对彼此的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5.考虑外界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

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等活动形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教育工作同步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并且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此次研究,我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各方面的适应能力的衔接;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应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

参考文献

[1]许艳 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探究,2009年,04期。

[2]袁宇俊 让幼儿在“幼小衔接”中顺利过渡[J].青年教师,2007年,06期。

[3]杨焕兰 幼小衔接博览[J].青年教师,2008年,11期。

[4]苗青萍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分析[J].好家长,2018年,65期。

[5]陆凤巧 利用多种渠道搞好幼小衔接[J].早期教育,2005年,05期。

[6]琚巧莲 幼小衔接中不适应性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究,2016年,03期。

[7]陈晓萍 让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期教育,1999年,Z1期。

[8]张满清 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教育不一致问题初探[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高晓丽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8年,25期。

论文作者:宋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浅谈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论文_宋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