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理论论文,试论论文,学科论文,群体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学科群体”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会计学科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基础理论学科群体的问题。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是由会计实践基本要素理论发展形成的由若干门类学科组成的集合体。建立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以下简称为“学科群体”)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完善会计理论体系,开阔会计研究的视野。由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要素理论向独立学科的发展,是会计理论研究深化的表现,标志着会计理论体系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以会计实践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为出发点,构建由数门各具独特的研究对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丰富的内容的学科组成的群体,将会计理论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开阔了会计研究的视野,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也有利于对各独立门类的学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扩大会计专业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大学本科阶段,会计学原理这门初级会计学课程虽然要介绍会计实践诸要素的一些知识,如会计的本质、职能、作用和目标等,但由于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在老师给学生讲授会计学原理时,不可能比较深入地介绍有关方面的理论,在企业会计核算学和财务管理学中级课程中,又较多地介绍一些应用性的知识,较少介绍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在高年级再开设会计基础理论课程。这样,就有必要建立会计基础理论学科群体,系统地介绍各门类的会计基础理论,使学生专业知识面扩大,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对由会计实践基本要素理论发展形成的基础理论学科有更深入与全面的了解。
3.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指导会计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会计工作在职能、作用、地位、目标和运用的管理方法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问题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解决,建立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基础理论体系,用系统的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学科与其他横向学科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带来了一些会计管理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方法的推广运用,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也需要从理论上分门别类地予以概括,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的建立,可以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指导会计实务。
二、“学科群体”的特征
1.客观性。这一学科群体是对会计实践这一客观事物及其一般规律和本质所进行的正确反映,各门学科都有与会计实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2.系统性。这一学科群体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会计实践一般的基本要素理论发展而成的,它们不是无序的和随意的组合,各门学科既相对独立、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基础性。这一学科群体是对会计工作所进行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反映,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具体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要素,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居基础地位,对会计应用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三“学科群体”中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
建立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所依据的会计实践基本要素是会计行为主体、客体、会计目标、方法和方式,在由各要素理论发展形成的学科下,又可根据要素涉及的内容和理论发展的成熟度再分设一些学科。
1.会计行为主体学科。会计行为主体是指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意识的会计实践的作用者。这一具有“人”的规定性的会计行为主体既包括单个的会计人员,又包括由多个会计人员所组成的会计机构,与会计行为主体有关的因素有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观念、会计人员的教育、会计人员及机构的管理等。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建立会计人员素质及观念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学和会计教育学等会计行为主体学科。
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会计人员的职能机制、身份、岗位设置及责任、职务评聘、业绩考核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管理的学科。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曾在我国会计界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的观点有:双重身份制、国家委派制、会计独立制和企业一体化制等。系统地研究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问题可以为这个方面的规范管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会计人员及机构的作用提供理论的基础。目前,要特别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工作的要求,改革企业会计和强化会计人员及机构管理等问题。
会计人员素质及观念学是一门研究会计人员在职业上应具备的素质和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应树立的观念的学科。会计人员的素质在近10年来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问题。人们注意到了会计人员的素质在经济管理中所起的影响作用。目前有人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因此,有必强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完整素质教育。会计人员的素质应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会计人员在实务中应树立的观念有很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应特别注意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决策观念等。另外,可以从会计人员素质及观念学中再分离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会计心理学。
会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未来会计人才培养的学科。会计教育学应根据会计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高等教育学和其他等级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业性教育学科。会计教育学要研究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的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设置、目标、原则、相应的会计人才市场、会计教育的历史和未来会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教育的层次上看,会计教育学要研究中专、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从教育的类别上看,要研究在职教育和非在职教育、现在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会计教育的研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会计教育的内容。
2.会计行为客体学科。会计行为客体也可称为会计对象,它分为会计技术行为客体和会计社会行为客体。会计行为客体学是研究会计对象的性质及构成要素的一门学科。从会计技术行为上看,对象的构成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要素。这6大要素构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要说明的概念结构中的基本部分。长期以来,中外会计学者对这几个要素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关于会计假设理论,笔者认为,也应是会计对象学科中的一个研究内容。总结和系统阐述会计行为客体理论,对会计技术行为准则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3.会计目标学科。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和所要达到的境地。它是会计行为主体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管理的这一内在动因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会计管理活动来说是一种指定方向的机制。会计目标制约着会计管理活动,又通过会计管理活动来实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具有指南和制约作用,使其在会计实践基础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会计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两个层次所组成。企业会计目标系统的第一层次是会计的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的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都应围绕这一总目标进行,总目标是会计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会计总目标下是第二层次的会计目标,即具体的会计目标。具体会计目标之一是向各有关方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还应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会计具体目标,如成本管理目标、利润目标和责任成本管理目标等。
4.会计方法学科。会计方法学是研究在会计实践活动中用于作用于会计对象,达到会计目标的方法的学科。1494年帕乔利发表了关于簿记的著作,使簿记的方法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在此之后的500 余年时间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管理活动的深入、会计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在会计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方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会计方法在经济中的作用,有必要对会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方法体系。笔者认为,会计方法从会计职能上划分,可以分为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归属于会计方法。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归类,可将会计方法中的会计技术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准则单独列出来,建立一门会计行为规范学或会计行为准则学。会计行为准则学要研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会计法规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也可单独建立会计法规学或会计法学。同样,也可单独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学或会计伦理学。目前已有专门论述会计职业道德的伦理学著作。
5.会计管理方式学科。会计管理方式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方法作用于会计行为客体的形式,它涉及会计的本质、职能、作用和地位等方面的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学是研究会计的本质、定义、职能、作用和地位等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探寻确定一种适合于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会计管理的最佳方式。在这门学科中,要全面介绍和比较研究的内容有:从会计本质的认识到会计定义的确定,会计的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其他观点,会计两大职能论和多职能论、会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等。
四、建立“学科群体”的其他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与综合分化。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是一个教学科目的群体,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列为选修课程。前面所述的基础理论的各门学科是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分化的结果。在课程设置上,也可将这几门学科综合于“会计基础理论”学科中,集中介绍,或者从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中只分化出少数几门学科。这一群体学科可以安排在大学的高年级开设。
2.总结、介绍与借鉴、吸收。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的构建,应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改革的现状,在现有的和相对稳定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要系统介绍中外会计的一些主要观点,使人们能够把握基础理论各门学科的完整内容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学科群体时,还应注意借鉴和吸收。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确定正确的基础理论观点。要借鉴国外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将现有的、正确的理论吸收到基础理论学科群体中,建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群体。
3.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群体与会计认识基础理论。两者都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是,前者从会计实践一般角度来建立学科群体,后者是关于会计认识一般的基础理论。会计认识基础理论可以根据有关的要素分化出会计研究方法学、会计研究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学科。
近几年来,人们在探索建立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又不失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时,对会计对象的性质及各要素、会计假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会计本质、会计监督、会计目标、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人们在会计实践基础理论体系的各个要素理论上都作了积极探讨,并且这些研究工作仍在不断深入进行着。我们相信,在会计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追求下,一个现代会计实践基础理论学科体系是会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的。我们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构造一个完整无缺的、令人十分满意的学科体系,但只要我们仍在努力,就一定能使学科群体的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