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对策_农产品加工论文

青海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对策_农产品加工论文

青海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海论文,对策论文,农产品加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充分利用青海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是发展青海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青海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的现实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赫胥曼指出,农产品加工业由于与其前期和后期活动高度相互依赖,在加快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能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对一些加工项目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而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短平快和国家扶持项目,凭借我省资源优势,进行深、精加工的初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如饮料、酿酒、卷烟、食品、医药、纺织等只要形成产业群体,占有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全省经济的内在活力,使隐藏着的经济潜能得以释放。如我省的藏药加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陆续兴办了9家大中型藏药加工企业,总产值已超过1亿元,使青海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藏药加工基地。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业可彻底改变过去将我省的初级产品经发达地区精加工后再返销的局面,而且可充分发挥其高附加值的积累资金的特性。如平安县精炼油厂从各油坊回收油菜籽麻渣,经浸出处理每百斤可再榨8斤油, 饼粕经脱毒处理后生产的蛋白饲料是市场紧俏商品。这些饼粕还能进一步生产肌醇,每吨价为23万元,还可提取维生素E、植物甾醇和游离脂醇等。 如果能把这些都开发加工出来,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2.能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农业是低效的弱质农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是不完整的工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和信息等环境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易出现大幅度波动,风险较大,如果农业和工业实现很好的结合,可大大降低农业风险。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业。农产品通过加工转换,不仅实现大幅度增值,更重要的是能从“质”上改变其原始形态,延长储存,调节需求品种和需求层次的变化;从“量”上形成较大的商品规模,以可观的批量和持续的输出量,更大限度的占领市场。就是说,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能促使工农业协调发展。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速度已大大落后于工业,并有脱离农业片面发展工业的倾向。西部地区要避免这个倾向的发生,必须直接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科技,积极挖潜本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农业、工业结合度小的局面,使二者均衡发展。

3.能促进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当前,随着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天然保健的农产品加工品,对无污染的有特色的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有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青藏高原被世界公认为是拥有最洁净的环境,有着繁多而独特又无污染的农副产品,如果能把这些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成无污染的绿色加工品,增加有效供给,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是振兴青海经济的途径之一。

4.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农产品加工业一般是以批量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的竞争使加工业必须重视产品的品质、规模,从而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机制的建立。与此同时,加工企业为了保证高标准、高品质原料的稳定来源,必须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有的还投资、投技术建立商品基地。这样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又使农产品通过加工增值进入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竞争机制的形成。由于受高利润的驱使,更多的农产品会向高附加值的深、精加工方向发展。这样,必将使新加工产品不断涌现,继而产生三种效应:一是持续效应,即较多的新产品可使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了较可靠的保证;二是扩散效应,即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重组效应,即同类新产品的企业可能有效地重组企业集团或重组产业结构,达到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目的。这些新开发的产品必须要有市场,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竞争力,这就必然会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青海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青海在农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一是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的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产品品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名优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渐把绿色农产品加工开发作为特色经济的新领域之一。二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创汇能力增强。截止到1998年底,青海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为164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8%;与1995年相比,不仅出口比重明显上升,而且初级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明显下降。说明我省农产品出口逐渐走出了由出口初级原料产品向出口深、精加工品方向发展。三是加工企业实力有所增强,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三普药业、绿宝、三绒等集团公司。在青海重点企业集团中有10家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有一半是非公有制经济。

尽管青海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农产品加工利用程度低。主要反映在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深、精加工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的多,高新技术运用少。如:牛羊肉多数以屠宰鲜肉销售,加工成各类成品半成品少;羊毛多是销售原毛或洗净毛,增值不充分;皮革也因片皮技术上不去,一般只剖两层,而外省可多剖三四层甚至五层,增值率远大于青海。其二,加工业效益不容乐观。1988年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只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2%,这充分表明了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并没有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皮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33户,其中亏损企业就有77户,亏损面达到58%, 这又说明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效益较低。同时,还存在对农产品加工利用没有充分认识、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环境制约。 首先是软环境制约。当前青海经济总量小,财政资金有限,没有能力向农产品加工业注入更多资金,而且青海的资源开发重点主要放在工业资源的开发上,政府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它对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源加工利用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步伐。其次是硬环境制约。区位、交通通讯等状况对区域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工产生重要影响,硬环境差必然造成农产品加工业的成本上升,实现预期利润有限。(2)技术制约。青海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滞后, 其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是重要的原因。1988年底,全省国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仅有4家,多数加工企业在科技上很少有投入, 因而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工能力偏低,自身效益也没有保障。(3 )人才制约。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二是中、高级人才短缺,现有技术能力薄弱,承担一些重大的项目开发研究仍有局限性;三是行业分布不均衡,农牧方面人才少;四是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五是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队伍青黄不接。1998年底,全省国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仅160人, 而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就更少,且大多从内地高薪聘请。这种人才缺乏的局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制约度是较大的。(4)农产品数量制约。 虽然青海有种类繁多的农业资源,但大多数局限于小区域内,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的土特产品如枸杞、花椒、辣椒等多为自产自销;有的产品虽品质极佳,但种植的数量太少,产品有“名”无量,形不成规模生产,加工业也随之受影响,产品很难占有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受利益驱动,我省的稀有农业资源如虫草、发菜等只进行掠夺式采挖,而没有适当的保护和人为培育措施,使稀有资源的存量大幅度减少,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之处于缺少原料的困境。(5)企业经营能力制约。 我省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上较欠缺,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一般采取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任人唯亲,没有形成投资以外的管理层和技术开发部门。结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新产品的开发难度较大,质量极不稳定,再加上不懂得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在市场竞争中很易“翻船”。

三、促进青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断拓宽新领域,并形成规模;提高附加值,实施名牌战略,发展绿色加工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我们既要跳出传统、狭义的农业圈子,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可以称之为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于我省独特资源优势的发挥上,如利用冷凉气候优势生产反季节蔬菜、速冻和脱水蔬菜、冷凉花卉、冷凉虹鳟鱼等销往内地,利用无污染环境优势开发出一系列绿色、野生、保健的农产品加工品。如果能把这些动植物资源都能利用起来,不仅可促进种养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新途径,而且必将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2.面向市场办“龙头企业”,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原料基地。我省现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其规模有不断扩大、技术能力有不断提高的趋向。在今后的发展上还应根据市场和资源优势,以内引外联的形式,优先选择一批档次高、销路广、效益好的项目和产品进行试点,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促进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龙头企业还要参与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和生产。如,互助鳗鱼饲料厂最初依托优质马铃薯资源进行加工,投产后却因原料量少价高无法正常生产。因而必须改变以往从各家各户以市场价购进原料的做法,要对基地建设有所投资并通过建立合同关系等方式与基地、农户真正挂起钩来;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一些区域稀有经济作物基地,如循化花椒和辣椒、青南大黄和麻黄等生产基地以及野生稀有资源(如虫草、发菜和药用植物等)的人为培育基地。

3.注重加工增值,开发适销新产品。国内外的发展表明,凡是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地方都对科技极为重视,农产品转化、增值快,新品种也多,市场占有率高。这就要求加工企业内部必须加强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产品。要改变传统的以基础原料决定制成品结构的状况,对粮、油、奶、糖、肉、植物蛋白等基础原料要努力实现多样化、系列化和专用化,并使之尽快进入居民家庭的快餐食品,只有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上档次的拳头产品,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坚持产销对路,积极开拓绿色产业。近几年我省积极开拓绿色产业,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如:绿宝集团公司最初利用野生植物“三刺”开发出系列不含糖精、香精、防腐剂的纯天然绿色饮品,接着又对具有独特风味纯高原特色的藏系牛羊肉进行了系列加工开发,产品已逐步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但有些企业批量生产的绿色产品缺乏大市场支撑,因种种原因迟迟形不成规模。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经营者不能简单地把绿色食品与野菜、野果及带绿色的产品划上等号,以为绿色产品生产很简单,而忽视质量和技术上的投入;其次要适销对路,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绿色产品的生产不能只重形式而轻内容,必须从生产条件的改进再到产品品质的改善,通过产品本身使消费者感到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有质的区别,即绿色产品是否畅销关键不在是否生产出带有绿色的标志,而是看产品本身有无特色。

5.强化营销环节,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营销环节至关重要。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刚刚起步,在培育市场时先要建立一支阵容庞大、战斗力强的销售队伍,以鼓励和支持农民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市场流通,经过市场磨炼成为“销售能人”。同时还可组建一些销售组织,通过精心策划推出新颖的广告宣传,再加上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包装,真正推出自己的品牌。

6.统筹规划,积极引导。政府对于新上项目要统筹规划,以产业导向为基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财政、金融等部门要促进农业资金向主导产业、重点基地、龙头企业、科技攻关方面倾斜;对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基地、企业,对从事粮食、饲料、肉类加工、贮存、运销经营的企业,在税法范围内应给予必要支持;要适度投资或建立若干个农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加工业的发展;要在市场信息、市场预测,产后的流通、销售等这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市场调研,解决流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标签:;  ;  ;  ;  

青海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对策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