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它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不断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思考。通过分析传统的师生关系,人工智能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影响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具有变与不变的统一、解构与重构、利弊共存的发展特点。究其根本,人工智能技术并不会完全取代教师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是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人工智能;师生关系;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教育事关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势必会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育人,教育的目的是影响和改造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通过这三要素实现的。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我们最担忧的就是它对于教育组织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前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师生关系,对比人工智能出现后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正视它所带来的冲击,从师生关系的发展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难题和挑战。
一、前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模式
前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主要可以分为权威型,对立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和工具型。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宗法等级思想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以权威、对立为主要类型。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学生尊重和服从教师,以教师和书本知识为权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敢去质疑教师和书本,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辩证的思考能力,具有奴性和保守性。尤其是从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口中经常可以听到“我们老师说了,不能……”,“我们老师说这是对的”等等。从这些日常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太小,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初识很懵懂的阶段,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教师的权威性。这也是贯穿不同学段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的一个特性。即使是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也存在大部分不敢向教师提出质疑的学生。就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来谈,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相较于小学生不过分迷信于教师的权威,他们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会避免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主要表现是回避教师。因此,概括起来前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统师生关系具有自上而下、权威性、等级性的特点;第二,师生之间形成主客对立型师生关系,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处于师生关系系统的中心,学生居于客体地位,处于系统的边缘;第三,科学主义教育的盛行使师生异化为知识授受的工具,教学成为控制过程,远离了教育性,师生之间形成了工具性的师生关系。”[1]
二、人工智能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着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分担了教师的工作,某种程度上撼动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拓宽了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渠道,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影响
“未来智能机器将全面取代人类工作,真正能够工作的或许只有2%的人。”[2]人工智能动摇着教师的传统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多么高的水平,它都无法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人工智能助力于教师教学的实例越来越多,包括虚拟教学,文字识别,智能阅卷,语音识别考试系统等等。教师的教学工具由黑板粉笔变为幻灯片和多媒体,作业布置由口头安排到可以应用线上软件传达,阅卷形式由原来的人工阅卷变为计算机网上阅卷等等。人工智能的应用打破了教师的传统工作方式,为教师分担了部分压力。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人工智能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让教学更加直观,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史、生物等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现实世界。这对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仅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而造成的纸上谈兵的现象有所避免。因此,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所到来的福利的同时,也应明确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部分教师的任务,包括批改作业、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部分知识的传递。那些只会这类任务的教师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但优秀教师确实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3]面对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师所带来的挑战,教师不应一味的沉醉于便利之中,应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和素质,关注自身作为教师如何与机器更好的结合形成人机一体的新型教师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智能机器无法完美的实现的,人脑特有的意识和机能所发挥的影响力终究无法被取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到互联网上,不是物理变化,而应当是化学变化。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4]
(二)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于学生的影响最首要的是它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随时随地的课堂学习成为现实。同时,它拓宽了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渠道,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书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体认知、智力、能力、思维和价值观的逐渐形成阶段,人工智能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究其根本,不管人工智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多大的便利,人工智能终究是辅助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人工智能。
我们一直强调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中的优点是它能够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广泛而深刻,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喜好和偏爱方向。除了认知,思考之外,还应该培养中小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它的高智力能力和效果产生依赖,很有可能使学生丧失自我的主体地位,进而失去自我思考和完善的能力。“技术规则已经成为一种权威性的东西,它规范着人们日常活动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我发展的意识。这样,人类世界逐渐地转变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世界,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地吞没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了主动性、目的性和自由。”[5]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情感处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能力,他们才能够独自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被工具和机器所控制,利用好人工智能辅助工具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师生关系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中小学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在未改变师生关系本质的基础上,为师生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概括起来,人工智能导致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有可能使师生关系产生两极分化,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包含利弊两个方面,我们要辩证理性的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智能工具,正确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
(一)人工智能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人工智能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遵循变与不变相统一的原则。无论人工智能的进展和应用程度如何,它都无法改变师生关系的本质。教学过程永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主要观点是师生之间遵循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力量,有效形成教学合力。“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有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等不同层面。”[6]显然,人工智能不能改变师生关系中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层面。它不具备人的情感和意志,虽然它极力达到能够具有和人一样的意志情感,但仍然无法真正完全取代人脑。因此,教师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无法被智能机器所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和他的组织者角色不可取代。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改变的。
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的改变体现在哪里呢?概括的说,人工智能改变了师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载体,改变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播方向和渠道。具体的说,人工智能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因此,人工智能动摇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传统的权威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无疑对师生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师生之间知识传播不再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的交流互动,或者说沟通。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转变为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借助人工智能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既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扮演的新角色,又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人工智能导致中小学师生关系两极分化
通过分析研究并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应用很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走向两个极端。“一极是教师在教学中成为绝对的控制者,学生是被严格控制的对象。”[7]与前面我们所叙述的人工智能对于教师权威的剥夺不同,从人工智能所能够提供的智能数据分析,语音、图像识别等来分析。教师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提供的这些手段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性格特征。人工智能精准全面的数据分析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一堂课,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往教师因无法做到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而无法深入管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更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全方位的严格控制,反而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师生关系的另一极是教师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里独自学习。”[8]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流程,学生在它所提供的系统中输入自己的信息即可获得。系统会为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复习计划,提供学习反馈并进行学习评价。“从知识学习和认知发展两个方面对学习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价,确定其所达到的层级,并结合学习过程给予学习补救反馈,以指导学习者开展新一轮学习活动”[9]。如各种品牌的家教机和学习机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随身携带学习机。学生在利用机器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无需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自由,不再有教师“盯着”学习,学生自然会更加喜欢与机器一起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耳濡目染的熏陶则不复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更无从谈起。
(三)人工智能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利弊共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辩证客观的来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首先,我们分析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教师从传统的大量的教学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利于教师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改变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变得模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建构,利于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多样,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有利于开阔视野,积累更多得知识,学习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安排可以弥补学生的短板。
相反,人工智能也带来一定的弊端。人工智能代替教师完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工作,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完全代替了教师的角色,替代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使教师的育人功能无法充分的发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教师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是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人,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心灵的温暖,灵魂的滋养,培养出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社会公民。智能机器教育人是无法达到教师育人的深度的。并且,人工智能技术是追求效率的,而教育是求远攻的,它的本质是育人。“不论何种技术,其价值取向总是效率优先,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优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让人获得更好的成长,而不能以人的发展异化为代价。”[10]因此,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不能够真正做到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人的情感、意志等的全面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时代合理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一时代的师生关系依然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建构为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不可替代。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关系的建立中,应注意如何用人文关怀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人工智能在人文教育中的角色也终将是作为工具和手段而存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教育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参考文献
[1]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吴军.智能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364—365.
[3]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2):23-30.
[4]陶西平.未来不再遥远[N].中国教育报,2018-09-01.
[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8.
[6]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05):47-50.
[7][8][10]辛继湘.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9):62-67.
[9]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22—30.
作者简介:谭欣(1995.11-),女,蒙古族,朝阳县人,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谭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人工智能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中小学论文; 时代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