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微课 论文 立体的山地等高线地形图
1 微课的主要特点
1.1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 5~8 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1.2 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切入知识点比较小。
1.3 知识点突出、内容具体:一个微视频就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4 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程的创作者,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拍摄视频的方法、独特的思路创作微课程,目的只有一个:学生易于接受,这时,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
2 地形图的判读微课设计思路
地形图的判读中立体的山地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没有兴趣,因此,如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研究出一种学生能够欣然接受的方式并且很快乐容易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是这节微课堂的核心问题,对于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在选择山体的材质上,我考虑了好几种材质的物品,比如土豆、苹果等,希望能够接近真山的身边常见物体,但是由于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最终选择了使用陶泥自制成山体模型,效果非常好很逼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兴趣极高。然后介绍陶泥山体各部分山体的名称,演示立体的山地如何绘制成平面图,以及平面图中各部位的名称,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最终很容易的理解了地形图的判读相关的知识点。
3 地形图的判读微课具体步骤
3.1 微课制作前材料的准备:白纸、铅笔、陶泥2 公斤(陶泥提前制作成山体的模型)、彩色铅笔若干、小刀、
3.2 确定制作微课的形式:数码手机拍摄(数码手机 +白纸)。
3.3 微课制作的过程:陶泥提前制作成山体的模型,白纸垫在山体模型底部,然后数码手机固定到支架开始拍摄。
3.3.1 介绍山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先判断一下山体模型中分别是山体的哪个部位,教师在山体模型中使用铅笔分别指山体的部位,并且做简要的补充说明,例如:山峰(山顶):山体的最高部位。山脊: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中间高,两边低的部位。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的部位叫什么?在这里容易发育什么?山谷,易发育河流。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形如马鞍,称为鞍部。陡崖:如果有的坡非常陡,呈垂直状态,就称为陡崖。陡坡和缓坡:这两个破相比,那个陡?哪个缓?从哪个坡登山比较容易?(缓坡登山比较容易)
3.3.2 教师自然过渡:不同的山体部位表现在平面图上是怎样的呢,停顿给学生留思考时间,进而引出地形图的判读中立体的山地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解说:这是一座山体,山体各点的海拔高度不同,我们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叫等高线,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上绘制了几条等高线?在同一条等高线上,什么相同?(海拔相同)把这些等高线垂直投射到同一张平面上,然后在每条曲线上标注出海拔高度,得到的地形图就叫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一样么?(一样,叫等高距)让同学们思考,能不能利用实际的山体模型绘制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承转)
.3.3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解说:这是一座山体模型,它的每一层高度相等,即等高距相等,那么,每一层底部的边缘就是一条等高线,把这一条一条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就得到了等高线地形图。请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现将模型最底层放在纸上,沿外缘画一圈,然后将最下面一层抽掉,上面的山体垂直落下,沿外缘再画一圈,依次进行,最后就得到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画完后给每条等高线标上它的海拔,如果山脚是 0 米,等高距是100 米,从山脚到山顶分别标上每条等高线的海拔是 0 米,100 米,200 米,300 米,400 米,500 米,山顶是多少?500~600 米,通常用黑色三角表示。两山顶之间的低矮的部位是什么?鞍部,我用圆圈标注出来了。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抵触凸出。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陡崖通过描述的方式:在挑战极限的攀岩运动中,运动员们往往选择山体的哪一个部位?(陡崖)就像这个大屏幕,呈垂直状态,如果我给它画出一条条的等高线,500 米,400 米,300 米,200 米,100 米,把这些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中,这些线会怎样?(重叠)对,陡崖处等高线是重叠的,常用一个锯齿状的符号表示。陡坡、缓坡通过版画的形式将等高线地形图呈现在同学面前。平时我们登山,会选择哪一个坡比较容易?———缓坡。表现在地形图上又是什么样的?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可见,等高线的疏密情况还可以反映出坡度的陡缓。
3.3.4 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完成。在不同等高线之间,使用彩色铅笔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且标注上图例,得到的地形图便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4 教学反思
教学中的亮点:没有使用传统的 PPT 的形式作为微课制作的基础,而是采用了录制实体模具演示视频的方式,更具直观性。微课的选题具有独特性,教师利用自制山体模具转化为平面图,整个演示实验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山体模具的选定是陶泥,不管从颜色还是形状更接近真实的山体。通过实验演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了微课的理念,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小处入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2中学
论文作者:朱秋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等高线论文; 地形图论文; 山体论文; 陡崖论文; 学生论文; 部位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