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与经济全球化依存关系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分工范围的延展、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结构的改变都要求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准确、更及时的整合或配置。在倡导消费者主权,消费主导生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成为引领生产的先导型产业。流通力正逐步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更加繁荣的重要生产力。
一、现代流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引擎
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主要包含批发现代化、零售现代化、仓储现代化、运输现代化、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等内容。信息化、高科技、高智能和集约式的现代流通几乎把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大流通的商圈中。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内或几国之间的流通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流通,从过去只有有形商品的流通,变成了包括各种形态商品的流通。流通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1.市场行为的起点是需求和消费,现代流通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消费者利益是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需求与消费的全球化,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2.4:3.2。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5:2.1:3.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领先,快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6:2.0:2.8,第三产业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率0.8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 2.1:6.9:4.9,第三产业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89%。流通推进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中,流通业的发展已经是全球化了,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了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并不为过。
2.流通方式现代化是现代流通的主要特征。流通方式是流通中最活跃的要素,流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流通方式的发展演化过程。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又进一步体现为流通方式的转变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先导作用,流通方式的变革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作为一种流通方式一旦进入流通,就带动的包括生产在内的全过程加速度运动。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流通成本就越低,流通效率就越高,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的作用就越大,信息化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
全球化的市场中商品流通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迅速扩展,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无法跟进,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信息技术是现代流通方式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推动了流通创新,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以信息技术依托形成的商品流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使流通规模、速度、效率迅速膨胀至全球范围,加快了经济乃至其他领域的全球化速度。
3.现代流通主体的物流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界流行一种形象和通俗的说法:把采取各种办法降低物资消耗称为企业“第一利润源泉”,把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把改进物流活动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据调查显示,在产品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仅有10%左右的时间用于加工和制造,其余90%左右的时间都用于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占GDP的12%左右。研究和开发物流技术,实现最佳物流管理已成为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新热点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商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成本后,物流就成了流通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为产业,流通业主要是一个创造商品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服务价值的,而这三项价值创造中,前两项价值主要就是依靠物流来完成的。因此,物流技术是流通业的核心技术,物流的发展对于流通和流通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技术是支持流通各种业态发展的核心技术力量。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消费者需求。物流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产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物流产业已呈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态势,物流成本的降低,企业国际化的成本就降低,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化成本就降低。
二、经济全球化催生现代流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的竞争格局使流通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内态势看,随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导向和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化再生产环节中,以消费为中心的商业流通成为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成为生产循环周而复始的最终牵引动力。以消费地位提升为基点,在供给约束型到需求约束型、资源约束型的经济模式转变基础上,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链条的跨时空性越来越强,流通业也由过去微不足道的产业转变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1.从需求方面看,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各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不但接受着本国的商品与服务供给,而且对异国文化的商业及服务产生与时俱进的需求,这为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市场条件。从供给角度看,随着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扩大和加深,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为追求更大的资本增殖,开放本国市场、冲破地域局限向国外拓展,进行跨国经营是必须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资本、技术、管理及人力在国际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中,不断形成世界性的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等。流通业态的国际化程度加深的同时,只有流通方式、流通效率、管理理念、物流水平,信息技术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则和运行速度。
2.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供给能力的增强,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现。
一是纵向一体化,即把流通中不同市场交易阶段整合为一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流转。它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组织,它或者是以工业企业为核心,通过向流通领域渗透而形成。或者是以流通机构为核心,通过向生产领域渗透而形成。第二种是流通组织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批发商向零售领域推进,零售商向批发领域渗透,使市场交易关系内部化,从而节约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二是横向一体化,即在相同流通阶段不同竞争性市场交易主体间在不同市场的水平结合,主要表现为商业企业跨地域的连锁经营,并且内外贸结合,实行跨国经营。其目的:一是减少竞争,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二是提高规模经济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
与流通一体化趋势相关,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至消费者的终端联系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比较适合适度竞争的市场。对于高度竞争的市场,需求信息更为重要,需求链管理即以需求端为基点,采用各种手段收集和研究需求信息,并以此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在发达国家,有人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称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需求链管理逐渐成为发展主流。
3.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流通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多极化的条件下,流通业态、流通业种、流通体制、流通战略、流通管理、流通运行等要素,以“融合”为主导,进行着大渗透、大发展、大融合的复合运动。流通组织实现“农、工、商”一体化、“技、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实行“内、外、贸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即同行业性质相同企业的并购行为)。从宏观考察,流通组织往往实施“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一体化的建设,使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成为现代化的“大商业”、“大流通”,促进流通业现代化发展。
4.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现代物流业。世界市场中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开辟效益增长的新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频率加大,新的国际生产体系不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多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或厂商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格局要求高效率、低成本、网络化的物流服务。催生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总之,经济的全球化本身即为要素流通使然,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个流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要求这种流通更加准确而便捷,这就要求原有流通方式、流通组织、物流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而催生现代流通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