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新课标任务群规定的内容,也是全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与担当,更是广大师生生活的田园、思维的渡口、心灵的港湾。基于“以文化人的价值引领、深度教学的课程构建、师生共读的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尝试开展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跨学科阅读活动。
阅读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延展文本”三个部分完成。
一、走入文本。
第一阶段时间一个月(暑假期间),是自读阶段即“田野式阅读”:采用批注式阅读方式,随时记录读书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观点态度、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时间一个月,是研读阶段即“按图索骥式阅读”:四个学科的教师要明确阅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方向来欣赏文本,多角度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根据各自学科的阅读任务,进行精细化阅读,做好标记和读书笔记,并且绘制思维导图。经过四个学科教师的多次研讨打磨最后把“苦难中奋斗”作为跨学科整本书阅读的节点,语文从“苦难的排遣方式——关注“民歌即信天游的运用”的角度;地理从“苦难形成的地域因素——关注“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的角度;历史从“苦难形成的历史原因——关注“1975—1985年间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的角度;政治从“苦难形成的人生观因素——关注“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从而引领学生感悟横看成冷侧成峰的神奇与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的学科素养。这个阶段学生要深入研读文本,标注出民歌、地理特征、历史背景、人物语言行动等文字,梳理重点,做好主题分析,并做好一定数量文字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标注好自己理解不了的文字。
第三阶段时间一个月,是碰撞阶段即“不拘一格式阅读”。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自选时间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沟通交流,师生站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不同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这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把自己捕捉到的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沉淀成自己生命的独到感受,融进生命里,反思沉淀形成自己的读书体会,并记录下来。让生命因阅读而深刻,生活因交流而精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走出文本。
学校搭建平台,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报告会和展示课,以此分享读书之乐。
在读书报告交流中,让“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融入师生的血脉里,让中华精神永流传。
教师和学生的读书报告,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因素、政治环境、文化传承等角度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及其命运进行了深度解读,并追本溯源,探寻不同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从不同视角呈现出平凡的人们是如何凭借坚韧的精神、强大信念在历史的洪流中,抓住时机,借助有利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搏出一条不平凡人生之路的。师生要站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不同的人生阅历解读这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把自己独到得感受淀成一种精神品质,融合进生命里。
在展示交流课上,让多角度思维带来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美妙之感落地生花。
教师分别从语文、地理、政治、历史四个学科的角度,做四节展示课。这四节课是以“苦难中的奋争”为节点,分别从四个角度解读,让大家明白黄土高原人们的苦难生活——是地域因素、人生观因素、历史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想要生活下去,就必须的奋争,就要找到排遣内心忧伤和生活压力的突破口,而信天游恰好承担了这一任务,信天游是在为苦难发声。引领学生突破单向思维的羁绊,让学生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魅力与喜悦,从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三、延展文本。
借此东风,我们及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励志作品——《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宾逊漂流记》《我们的第一个十年》《远方的秘密》《筑梦荣光》等等。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如何认识生命的作品——《活着》《活法》《活好》《小王子》等等。
脚步不能抵达的地方,心灵率先抵达,朗朗书声所到之处,青春笑颜如花。让学生与书为伴,与经典为伍,与智者对话,让书带领着学生走向诗与远方....... 借此东风青云上,书香氤氲伴永生。
跨学科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意义重大。是学科走向融合的一种尝试。 带着罗马罗兰“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的话,在教育的征途中一路向前.......
论文作者:赵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苦难论文; 文本论文; 思维论文; 本书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角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