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革命——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全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教学方式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的学与教为何要革命
(一)对传统的学与教的反思
师道尊严
教师学生
知识的传授者 知识的接受者
备课、设计教案(考什么教什么) 预习或复习(教什么学什么)
授课 讲听
问听课答
板书 笔记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
辅导特定内容 复习或练习特定内容
严格考试 认真应试
“教学相长”
先来看看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师往往将教学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我们的学与教往往只停留在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上,很少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层面。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获得的往往只是间接经验,而缺乏密切联系实际的直接探索,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和同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当然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根本“吃不了”。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能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只不过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的作业往往只是抄写、听写、默写、背诵和模仿练习,以致于不断销蚀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不断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窒息学生的智力发展。
而如果我们一味地如此教学的话,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不竭的动力;在信息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和创造的人;在信息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在信息时代,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已经不可取了,夸美纽斯说的“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也不可能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选择、处理与利用信息。
请看下表:
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 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
信息总量大 学会判断、选择、处理和应用信息
信息更新快 善于自主获取信息
信息的来源渠道广学会寻找信息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新善于运用资讯科技
获取信息的方式多学会合作与交流信息
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沟通与交往和尊重与合作的能力。然而,这一切是传统的学与教所不能企及的。
二、研究性学习何以能带来学与教的革命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是倡导一种能有效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整合能力、形成态度、发展情感,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与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便是这样。
(一)研究性学习的逻辑演绎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实施渠道:一个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即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另一个是专门开辟一个“课程特区”,设置一门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课程,即研究性学习课程,简称研究性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把它叫做“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基[2003]6号)。前者主要是围绕各门课程确定的教育目标,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让学生追溯与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探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后者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为源泉,以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数学建模等为载体,让学生运用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实验观察、思辨探究、假想论证、建模概括等方法,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跨学科的开放性的一门课程。本文专论后者。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往往呈现全面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但却都是围绕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开展学习的,都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带来学与教的方式发生全新的变化。且看研究性学习的学教模式:
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 教师
探究者、合作者、体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
验者、创造者
了解课程目标 进行课程说明
树立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选题 建议、指导
自由组合课题组组织、协调
选择和聘任导师接受选择和聘任
自行制定研究计划 指导、帮助
开题 指导、评审
自主探究 指导、调控
中期总结 组织交流
撰写结题报告 督促、指导
展示成果 组织、指导、协调
总结与评价总结与评价
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从以上学教模式来看,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表征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三个维度。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具体地说,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案,甚至参与评价体系的设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对学习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能够根据学习情境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例如,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聘导师、自订方案、自行研究、自己感悟、自觉调控、自我评价与总结,等等,无不体现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究式发现学习。具体地说,学习者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当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属于有指导的发现学习(Guided Discovery Learning),它的探究性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具体地说,学生课题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能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能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能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共同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所以,研究性学习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另外,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学生的全员参与,非常强调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研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灵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研究性学习则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学与教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响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许多国家就开始推行了研究性学习,我国上海等地于20世纪末也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事实证明,研究性学习确实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确实能从根本上转变学与教的方式。笔者于2001、2002两年在中部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做过两轮实验,在第二轮实验结束时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随机发放学生问卷232份,收回学生问卷220份):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你认为研究性学习使你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吗?
A.有 B.有一些 C.没有
58134 28
26.36%
60.91% 12.73%
你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对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有负面影响吗?
A.没有
B.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而且有所促进C.有
140 4832
63.64% 21.82% 14.54%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多项选择,但最多只能选择三项,如果你最大的收获不在此列,请在后面补上)
激发了创造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操
作能力114 51.82%
学会了寻找信息源,能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 100 45.45%
理和利用信息
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团队精神98
44.55%
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68
30.91%
认识到了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读书的自觉性强了 61
27.73%
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56
25.45%
增强了问题意识52
23.64%
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训练了思维能力 51
23.18%
培养了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6
20.91%
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38
17.27%
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了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37
16.82%
培养了一丝不苟、不屈不挠的精神12
5.45%
家长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发放家长问卷100份,收回82份):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您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对您的孩子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有负面影响吗?
A.没有B.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而且有所促进 C.有
49
20
13
59.76%
24.39%
15.85%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您认为您的孩子最大的收获是:(多项选择,但最多只能选择三项,如果您的孩子最大的收获不在此列,请在后面补上)
培养了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48 58.54%
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46 56.1%
认识到了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读书的自觉性强了 34 41.46%
锻炼了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25 30.49%
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训练了思维能力 19 23.17%
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18 21.95%
学会了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料15 18.29%
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14 17.07%
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12 14.63%
培养了一丝不苟、不屈不挠的精神9
10.98%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有84.15%的家长和85.46%的学生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对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没有负面影响,而且有所促进;有87.2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另外,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激发了创造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团队精神”。同时,家长还发现孩子们变了,“认识到了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读书的自觉性强了”;而学生则发现自己“学会了寻找信息源,能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
有人说,研究性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从笔者实验的情况来看,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只要动员得力、指导到位、放手研究、规范管理,研究性学习确实让学校和教师受益匪浅,让学生则受益终生!
(三)学与教方式的革命种种
从上面两部分我们已能非常清楚地看出研究性学习的革命力量与革命意义了,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研究性学习给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全新变化,特列表对比如下:
传统的学与教
研究性学习
教师权威
师生平等
要我(学生)学
我(学生)要学
教学生学会 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是“知识存储器”
学生是“知识加工厂”
学生是“受动者”
学生是“促动者”(促自己也促教师)
学校定教师授课 学生聘教师指导
教师讲授
教师组织、指导、促进与参与
学生听讲与接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体验
依赖教师的学习 学生自主的学习
整齐划一的学习 充满个性的学习
学科分立的学习 学科综合的学习
关注书本的学习 关注生活的学习
简单地接受间接经验 深入地探究直接经验
学习内容预先设定
学习内容逐渐生成
校内、室内的封闭学习
校内外、室内外的开放学习
无视学生兴趣的学习 由学生兴趣出发的学习
培养学科能力
培养多元智能
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 富于创新的主动学习
重结果 重结果,更重过程
追求考试甄别的学习 追求人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
综上所述,虽然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反对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而提倡有理解的主动接受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追求学生在亲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追求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追求学生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