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钟沁月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钟沁月

钟沁月

(成都军区总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开出的2340份含抗菌药物的处方,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获取患者用药情况,分析其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2340份处方中,624的药方中使用了大环内酯类药物、585使用氨基糖苷类、417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714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率达到85.04%(1990/2340)。通过分析药物的PK/PD、PAE的不同,评估出最佳的给药时间。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12-01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其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而近年来,随着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对患者使用药物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药物的特性及机制来制定方案,以保证药物的疗效[1]。本次研究以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随机抽取开出的2340份含抗菌药物的处方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40份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均为我院门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开出,2340份处方中对应为2152位患者,组织本院药师,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对处方进行专项点评。

1.2 方法

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用药量、联合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2.结果

2340份处方中,624的药方中使用了大环内酯类药物、585使用氨基糖苷类、417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714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率达到85.04%(1990/234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不仅能够增强疗效,更是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出现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同样,合理的用药时间及用药间隔也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大环内酯类药物、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抗真菌药物是我院临床最长使用的抗菌药物,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显示临床合理用药率为85.04%。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是药师对药物不了解、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病菌产生了耐药性等。

首先,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细菌对其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血药浓度较低,主要经胆汁排泄,进入肝肠循环,毒性低微。但因人体代谢情况有差异,药物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所以一般不用单一的指标来判断药物的疗效。应用该类药物时,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的最低浓度不能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也就是说,在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效应后,才能确定用药的间隔时间[2]。例如,螺旋霉素仅在很高的浓度时才有杀菌作用,但这种药物的吸收迅速,能够广泛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清除t1/2平均为3.8小时,给药24小时后回收率低于5%。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我们最常见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其能够很好的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同样,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也是最典型的时间依赖型药物,需要浓度仅为最低抗菌浓度的5~6倍。为了保证药物能够达到抗菌的效果,根据其有效抗菌时间在用药后24h内科维持8~12h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因这类药物的半衰期短,可间隔6~8h用药依次,3~4次/d[3]。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药物,多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但胃肠道不容易吸收,一般临床采用注射给药的方式。抗菌后效应较长,具有初次接触效用及显著剂量以来作用,能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在日用剂量稳定的情况下,单次用药能够得到比1d多次用药更大的峰浓度,每天按照剂量实施单次给药可得到相对高浓度的药物效果,防止首过效应,降低细菌与药物的接触时间,减少钝化酶可能性[4]。同样,日剂量单次给药时期峰浓度相对要搞,但患者肾皮质在社区药物时并没有显著的升高,1d多次或持续性静脉滴注时,血药浓度不高,但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人体能够摄取更多的药物,最终可能导致蓄积中毒的情况。因此,对于此类药物建议采用单次用药的方式。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有4-喹诺酮结构的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抗菌作用,药效迅速,用药后可广泛分布于体内,并且不会与其他抗生素之间产生交叉耐药性。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特性,再加上药物与细菌作用时间延长,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抗菌后效应,如果大量使用即可提高抗菌效果,但也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多数的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时间间隔在12h,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参数为AUC/MIC,所以药物每天需要给药1~2次。

【参考文献】

[1]黄娟,唐晓铃,柯昌毅,等.我院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输注间隔时间不规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2):273-275.

[2]吕丹,李玲,杜丹萍,等.专项整治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5):4902-4904.

[3]杨思芸,李林,张利平,等.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机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2):219-221.

[4]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25,27.

论文作者:钟沁月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钟沁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