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为赢——对话华洋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董事论文,集团论文,局主席论文,华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让中小企业艰难喘息的“前冰川期”。
因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量中小企业都纷纷在为被“剩下来”而努力。曾饱受争议的江苏企业家严介和更提出,99%的中小企业在未来5年内都会死亡。
该怎样做?
严介和给中小企业开出的药方是一个字——合。这位前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因在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从上一年的第66位一跃至第2位而名噪一时,但又在随后的2006年被多家银行追债而归于沉寂。不过,在短短的一年后他又高调杀回商界,成为华洋集团董事局主席,并在此契机下,开始为中小企业“把脉、号脉、去病”。
临危请缨,严介和为中小企业开出的“合”到底意味着什么?作为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去“合”?为此,记者专访了严介和。
先“共付”,后“共享”
记者:您提出的“合”具体内涵是什么?选择在这样的时机提出这个概念,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联?为什么针对中小企业?
严介和:现在的宏观环境下,大家都知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存的环境不是太好,传统产业的出口退税砍了,《劳动合同法》出台了,一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要想能生存下去,而且还要有所发展,那就必须主张大家要有所合,把彼此的资源都拿出来合到一起,由单打独斗自己做加法,到进一步整合,做乘法。
你看世界500强,最初都是小企业的“合”,到中企业的“合”,到大企业的“合”,这也是要不断重组的,而重组的过程就是凤凰涅槃的过程,在做得更大的同时,关键还要做得更优,使得彼此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合”到一起,才能学到别人很多长处,让别人的长处成为我的长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相互利用、相互感化、相互提升。因此,“合”是必然的。
记者:那这个“合”,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共享”有什么区别呢?
严介和:“合”,首先是要共同付出,只有起步的时候“共付”,最后才能到“共享”。因此说,“合”的构成,既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未来的幸福、感情的幸福,现在是肯定有痛苦的一面的,因此,企业在“合”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矛盾,也需要双方有一定的妥协和牺牲,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共享”还是不一样的。
记者:您曾经说过,99%的中小企业在未来5年内都会死亡,您的根据是什么?
严介和:1992年,我们中国的家电企业总共是4万多家,15年之后的2007年,死掉了99.75%,这么多家电企业都死掉了,但是现在的家电仍然是买方市场,还是供大于求。
这是一个总量到质量的过程,家电的质量更好,售后服务更完善,价格更公道,国家的税收也没有减少。2007年国家的家电税收是1992年的三倍,总价增加了,质量提升了。
大自然讲究生态平衡,经济也讲究生态平衡。优胜劣汰嘛,优胜是建立在劣汰的基础上的,中国企业在过去是很脆弱的,经济上的总量很难上升成质量,只有一般的企业倒下,然后大的企业成长,这样才会使经济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一件好事。
貌“合”,神也“合”
记者:事实上也可以看到,中小企业之间一直在为整合做努力,但往往最后仅仅是厂房、仓库的共用或者极少一部分信息的共享,反而是大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上升到了产品研发等更深的层面上,为什么?
严介和:过去中小企业“合”的不到位,仅仅拘泥于一种形式的“合”,没有上升到实质性的“合”,就是貌合神离。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真正的领袖,有了领袖,合的引力才会强,“合”的作用才会得到充分的彰显。以前的中小企业,缺乏领袖的魅力,因此,“合”的比较苍白。
还有,中小企业“合”的困难其实也是中小企业本身形成的,一是急功近利,二是自身的素质偏低,但是,如果能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的话,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可以覆盖掉的。
记者:具体来说,是需要怎样的领袖?
严介和:要有“胸襟”,就是三句话: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心胸决定格局。格局就是未来,只有具有这种心胸的人,才能因聚而合,否则,具备也是白具备,合不了。
再有这个领导人得身经百战,要有经验,还要乐于奉献,这些对于最终达成“貌合神不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就您的观察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的整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适合怎样的企业?可有榜样企业?
严介和:“合”有两种“合”一种是松散型的“合”,一种是紧密型的“合”,中小企业之间的整合就属于后一种,是紧密型的“合”。
那再细分的话,中小企业的“合”就分三种:资金的“合”、项目的“合”、人才的“合”,这也是企业存在的三要素,就是我们俗称的人、财、物,缺什么,就去和别人“合”什么。比如:你缺资金,那就要和资金雄厚的企业去“合”,像华洋就“合”成了,现在大的项目已经落地了,创造的价值比过去的单打独斗,提高5-10倍,我们“合”了一些缺少部分资源的企业。
但是,要想“合”,资金、项目、人才三个要素必须至少具备一项,才能和别人合作,否则就不要谈“合”,什么都没有是没办法合作的。
合也得门当户对
记者:如果说中小企业之间有效的“合”已经迫在眉睫的话,那么,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是否也是必须的?
严介和:这个,就可以搞松散型的“合”,没有必要搞紧密型的“合”,也进行不了紧密型的“合”,门不当户不对嘛,最起码门户差得也不要太大,否则彼此都很痛苦,合不起来的,就只能在生产层面上做这个合。
一般来说,大企业与小企业也是合不到一起的,文化差异太大。大企业的管理、文化、经营,都是有一定积淀的,而中小企业的平台却根本上升不到这个高度,也根本没有合作的土壤。但是如果彼此都是中小企业呢,大家平起平坐,平分秋色,肯定能合得来。
再一个就是眼界的差距,大企业从长计议,小企业急功近利,所以是水火不相容。如果搞松散型的“合”,就得要求大企业本着“有为有不为”,外包出去一些项目,放出去给中小企业做。通过这种“傍大款”的方法,中小企业也是能存活的。
记者:除了“合”,中小企业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成为那存活的1%?
严介和:刚才说的,要么就是自己创造平台,寻求合作伙伴,成为那1%;要么就是“傍大款”,给一些企业做贴牌生产也是可以生存下来的。还有,就是靠自己的优势,但是除非人、财、物都具备,只要缺了一个,还是需要和其他人共“合”、共赢的。
标签:严介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