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动因的探索性研究_联盟营销论文

企业战略联盟动因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战略联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在商业经济活动中,企业间为了各自特定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殊的经济关系。目前国内外战略联盟的研究显得较为单薄,基本处于理论引介阶段,也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撑。本文选择中国企业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性分析了我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及其与联盟类型之间的关系。希望为检验国外战略联盟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发展扎根本土的联盟理论提供经验基础与数据支撑。

一 理论假说发展

本文工作包括两方面:(1)战略联盟动因的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的联盟动因进行探索并归类,借此发现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主要类型有哪些,是否与现有理论学说有所对应;(2)探索联盟动因与联盟形成(Formation)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动因探索成果,探索联盟动因与联盟类型之间的关系,检验当前战略联盟理论在我国本土适用性。

战略联盟的动因(Motivation)是指联盟建立的驱动力量,即为什么要与他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事实上,战略联盟的动因问题是战略联盟的基础问题之一,各个理论的本质都是围绕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而展开的,综合文献可以看出,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关注动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认为现实当中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是复杂、混合的而非单一的。动因决定行为,不同联盟动因会造成联盟形成结果(类型)的差异。如当企业希望通过联盟学习对手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由于这些知识都属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学习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并需要在一种互相信任、较为稳定的组织状态下进行,因此选择合资公司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而如果双方仅仅是想共享营销渠道或者是协同使用某种物理资产,那么联盟通过契约就可能实现;Badaracco(1990)、Porter & Fuller(1986)认为跨国性的知识联盟与技术联盟不但可帮助本国企业快速引进新技术,其亦是学习外国公司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机制;Merrifield(1989)认为当厂商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或是为获取规模经济为主要战略联盟目标时,其较倾向采用生产活动联盟同业竞争性联盟;Glaister&Buckley(1996)年通过对英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经验研究发现,战略联盟动因的重要性随着联盟的治理模式、联盟企业的规模的不同以及联盟伙伴国籍不同而有所差异。据此我们有探索性理论假说:H1,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动因对联盟选择股权联盟或是契约联盟有影响。H2,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动因对联盟选择国内联盟或是国际联盟有影响。

二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1)关于战略联盟的动因。本文基于多位管理实务人士的访谈,同时参考Merrifield(1989)、Harrigan(1986)、Porter &Fuller(1986)、Glaister&Buckley(1990)等人的动因划分与测量设计,修改调整发展出如下14项问题5点尺度的李克特(Likert)量表。(2)其他主要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间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股权联盟则是指各方通过交叉持股,或者是共同出资发起设立新的公司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契约联盟则是指各方合作不涉及股权,而是通过合同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国内联盟是指合作对象来自于国内的企业间合作关系,而国际联盟则是指合作对象有来自于国外的企业间合作关系。

2.资料收集与研究样本选择。本研究资料的收集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放:其一是现场发放;其二是利用电子信箱(Email)进行传递。考虑到研究议题的特殊性质,问卷填答人应该是对于企业联盟有充分信息掌握的关键信息人,所以企业中高层人员是我们的主要调查对象。研究样本来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2003年度秋季班与2004年春季班两个班合计112名同学;另一部分则是利用个人关系网络联系到的90位企业高级经理人员。对前者采取现场间卷发放回收,后者则通过电子信件发出问卷,前后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问卷回收比率为79.7%。

三 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从企业的营业规模来看,年度营业额小于1千万的有12家,占比为7.5%,而1千万以上到1个亿的有38家,占比为23.6%,1.5亿到5亿元的企业数目最多,有46家,占比为28.6%。(2)问卷填答人信息。统计显示,填写问卷的绝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110位之多,占68.3%,而其中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为28.6%,而仅有5份问卷是由基层员工填写。可以看出,直接填答问卷的被测者绝大部分处于所在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因而是关键信息人,有能力提供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3)联盟信息。数据显示,161个联盟当中,契约型联盟有82个,占比50.9%,股权型联盟有79个,占比49.1%;在这些联盟中,营销与物流联盟最多,共有49家,占总数的30.4%,其次为多功能混合联盟,42家,而研发联盟数目最少,为15家,占9.3%。

2.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1)战略联盟动因的探索性分析。由于14个问项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首先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其进行提炼与简化,采取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因子旋转方法采取方差最大法(Varimax)。KMO指标等于0.731,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表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表1反映了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5个因素被提炼出来。根据问项的内涵,我们分别将因素1命名为学习动因,因素2命名为市场控制动因,因素3命名为资源获取动因,因素4命名为规模经济动因,因素5命名为进入新业务或区域动因。

表1 战略联盟动因的因素分析(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注:1、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旋转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Varimax Rotation);2、K-M-O指标等于0.731,Bartlett球形检验Chi-Square等于823.016,p<0.01;3、五个变量累计解释变异量为69.684%。

从因素分析结果看,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主要可归纳为5种类型(因素),分别为学习、市场控制、资源获取、规模经济,进入新市场新领域,这说明了我国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动因同样是复杂多元的。动因的复杂性说明并没有单一的理论逻辑可以解释战略联盟这种复杂的经济现象,而应该进行多理论视角的整合。

(2)联盟动因与形成关系的探索性分析。本研究中,联盟形成包括联盟治理模式以及联盟的空间类型。联盟治理模式为两属性的分类变量,分别为股权联盟与契约联盟。令:当治理模式为股权联盟时,LMZL=1;当治理模式为契约联盟时,LMZL=0。类似的,联盟空间类型也为两属性的分类变量,分别为国内联盟与国际联盟。令:当空间类型为跨国联盟时,LMKJ=1;当空间类型为国内联盟时,LMKJ=0。分别以上述两个虚拟变量为应变量,以因素分析所提取出的5类动因类型(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其结果汇总如下表2:

表2 动因与联盟治理模式及空间类型间关系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汇总表

注:1、FAC1—5分别表示经因素分析提取的学习、市场控制、资源获取、规模经济、进入新业务或区域等五项动因类型;2、*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动因、市场控制动因、资源获取动因以及进入新业务或区域动因与选择股权联盟具有显著关系,其中学习动因、资源获取动因以及进入新业务或区域动因与联盟选择股权联盟治理模式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p<0.01,且β>0),即这三类动因越强,合作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联盟;而市场控制动因与股权联盟选择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p<0.01,β<0),说明企业如果是为了控制市场,改变竞争格局,更有可能通过签订合约的形式来加以实现。我们认为,上述结论基本符合我们的假设推论与当前有关联盟的理论逻辑,因为当企业希望通过联盟来学习知识与技术、获得某些独特资源或者是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与地域,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摸索与积累,并需要在较为稳定的组织状态下进行,因此选择建立合资这种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可能是个较好的选择;而企业如果是要设立行业标准、稳定市场价格,并达到控制市场竞争态势的目的,这种行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还可能面临一定的法律障碍,因此合作需要一定弹性,那么联盟通过灵活的契约就可能更好实现。

对于选择跨国联盟还是选择国内联盟,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习动因、规模经济动因以及进入新业务或区域动因与选择跨国联盟具有显著关系,其中学习动因、进入新业务或区域动因与联盟选择股权联盟空间类型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p<0.01,且β>0),即这两类动因越强,合作越有可能选择跨国联盟;而如果企业仅仅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企业更可能选择国内联盟。上述结论基本符合我们的假设推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合作来学习新技术、管理方法或者是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选择一家国际合作伙伴可能是最为现实的方法,而如果单纯只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选择国内企业相互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内人工成本低廉的优势。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战略联盟的动因对于联盟的形成存在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效果会由于动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H1与H2得到支持。

标签:;  ;  ;  

企业战略联盟动因的探索性研究_联盟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