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海洋地理”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海洋论文,中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在普通高中增设“海洋地理”选修内容。这是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举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可以在海洋中找到答案。目前,世界人口的70%以上、一半以上的百万人口大城市,都集中在离海岸不足100千米的地区。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我国沿海地区现有4亿多人口,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孕育着灿烂的文明,是我国人口、城市、港口最集中的地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陆轻海”的现象,对占全球面积71%区域的海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介绍,因此,将“海洋地理”作为一门单独的科目放入中学课程中,对于普及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海洋地理”的地位
“海洋地理”是中学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面积之大、资源之丰富、条件之复杂、与自然环境联系之密切、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之深刻,因而,“海洋地理”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并为中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良好服务。
1.地理系统的纽带
海洋是地球四大圈层之一——水圈的重要组成成分,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海洋在地球圈层中表现最为活跃,联系最为紧密。例如,海洋与大气圈发生“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海洋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产生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可以引起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洋与生物圈相互影响,可以形成世界渔场等。以海洋为主要组成的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了水循环,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地球表层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通过“海洋地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形象生动,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2.走向全球化的通道
地球上的海洋是开放的、相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过去,海洋成了人们了解外界的屏障,今天,海洋是走向世界的通道。随着气候、环境等全球变化问题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海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南极洲、北冰洋的考察,亚太经合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等,都表明人们以海洋为纽带,联系更加密切。当前,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已有向太平洋沿岸转移的趋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海岸带、海域、海峡、水道等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因此,通过“海洋地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形成开放意识、全球意识,主动迎接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
3.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全球及中国21世纪议程的核心,是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倡导“蓝色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1世纪又被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典型代表。例如,海洋旅游、海洋运输、海洋食品、海洋制药、海洋化工、海洋渔业等,属于低污染、低消耗、高科技、高效益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理论。因此,通过“海洋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新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为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海洋地理”的内容
“海洋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内容的选择突出了基础性、专业性和时代性,围绕“学习身边的地理”及“学习有用的地理”,运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
1.基础性
海洋地理从广义上看属于海洋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海洋、地理、气象、水文、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地质等众多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科学,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多样,而且第一次作为课程呈现在中学生面前。因此,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最基础的海洋知识出发,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尽量避免“繁”“难”“偏”“旧”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例如,在“探索海洋奥秘”中,从海洋的划分、海底形成与演化、海水性质、海岸类型、海面变化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保持了与初中地理的连贯,又体现了海洋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
2.专业性
“海洋地理”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色,以及专业的研究方法,包含大量的经典内容。有些知识可能在其他地理课程中已经介绍过,可以尽量弱化,如海陆划分、大陆漂移、厄尔尼诺现象等。有些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如波浪运动、海岸侵蚀、海面上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区域性和综合性是海洋地理的专业特点,野外调查方法是海洋地理的重要工作方法。因而,海洋地理内容的表达要图文并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注重海洋事象的形成机制和时空变化研究。例如,在“单元活动”中,结合遥感图像,分析我国某段海岸的演变规律,就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3.时代性
海洋地理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理论和成果不断涌现,这些知识应该在中学教材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例如,在“探索海洋奥秘”中安排“南大洋”的知识窗;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引入天然气水合物及“耕海牧鱼”概念,并突出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在“海洋权益”中强调国家出海通道及国家安全。中学“海洋地理”要以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教材的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海洋地理”的任务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学地理课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海洋地理”作为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其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利用和保护海洋。
1.了解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如今,人类早已在离地球38万千米之遥的月球上行走,却还没有能在离地表10千米的海洋最深处漫步。海洋是地球系统的纽带,是地球物质和能量的生成器和储存库,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探索。通过“海洋地理”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休戚相关,海洋是“蓝色国土”和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在海洋领域有着太多的悬念和问题。例如,为什么在10千米的深海底还存在着生命物质?为什么拥有这么辽阔的海洋我们还缺水?
2.热爱海洋
海洋有着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博大的“胸怀”,孕育了地内文明。海洋的一景一物及其潮汐运动,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海洋是大地的母亲、人类生命的摇篮,从远古时代的渔猎生活开始,海洋就一直支撑着人类。现在,人们正在幻想“海上粮仓”和“海上家园”。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包括我国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在内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以及公海、国际海底和极地等人类共享资源中我国应得的份额。从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到郑和下西洋,从现代的南极考察到北冰洋探险,我国对人类海洋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通过“海洋地理”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和保卫“蓝色国土”的思想感情,为献身海洋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利用和保护海洋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空间资源、旅游资源等。加快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大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产值不及国民生产总值的10%,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同时,海洋又遭受着地震、海啸、风暴潮、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滥捕滥采、肆意排污、赤潮、咸潮、海洋“沙漠化”等等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人们越来越感到“用海”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性。通过“海洋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海洋既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是人类的“垃圾站”,我们应该珍惜她、善待她。
总之,开设中学“海洋地理”选修课,十分必要、十分及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情感。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准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促进新时期基础课程改革,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