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小初衔接,除了新知识的学习外,还会强调旧知识的复习,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再加上上文所提到的教师对于学生能力的判断,情境教学这种看似需要占用更多时间的教学方法出现的越来越少,代之以更多的练习或考试测验。结果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明显下降,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如以往顺畅。这充分说明情境教学法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在学生能力水平增长的情况下,也要有一些相应的调整。
一、情境教学的呈现方式应丰富多样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境创设方式,是教师通过语言或辅以一些教具,为学生勾画出一些场景,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这个情境。这种方式最简单,如果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再有效的策略方法也不能反复使用,否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该在平时就加以注意,尽可能创造更多形态的情境,以经常给学生带去新鲜感,维持住他们对情境教学法的兴趣,为情境教学法能够一直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图形的运动”,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图片,但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而“运动”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无论是单纯从教材出发,还是通过语言描述,这一过程都只能依靠学生的想象来实现。此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具展示,也可以更进一步:挑出一部分学生,为这些学生编号,让他们通过站位来组成一个图形。然后教师指定哪些编号的学生走动到另一些位置,组成的图形也就“动”起来了。这一情境明显要有趣的多,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好理解。
二、创设情境时可以适当提升复杂度
对于眼界渐开、年龄渐增的小学高段学生来说,以往比较简单的情境已经不再适用了。这种情境的特征是涵盖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单一。在小学高段学生眼中,虽然涉及到的知识可能是新的,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但从情境所创设的问题到答案之间的路径太过一目了然,与简单的应用题没有什么两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设情境的时间其实就是被浪费了。所以,情境教学法仍有其必要性,但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适当提升其复杂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情境中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三)”,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给出几个教具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显然过于简单。教师可以从学生平时见到过的生活中的建筑出发,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这个建筑的形状。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学生的印象也会存在差别。然后教师将给出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综合彼此的意见,“还原”这个建筑的真实形状,再与教师给出的建筑照片进行对比。这样就更加充实了,需要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三、增强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参与感
在小学低段或中段,因为其年龄较小、思维能力比较弱、自制力也较差等原因,很多教师对于情境几乎是“包办”的,学生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或空间。但是到了小学高段之后,学生的独立自主欲望越来越强烈,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决定权。情境教学法也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给学生带去更多的参与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确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比如,教师可以在情境创设前询问学生的意见,或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情境中去。
上文提到的由多个学生的组合来模拟图形运动,就是一种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式。但是,学生仍然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行动。因此,教师还可以做出更多的改善。比如在学生较为熟悉这种方式后,可以由组成图形的学生自己商量,决定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形状,然后经过运动后会变成什么样。接着,这几名学生直接摆出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图形,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看哪几名学生通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实现这种变换。有教师的指导在前,学生可以比较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
总而言之,小学高段的学生即将步入初中阶段,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在此时进一步加大教学力度,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的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但是,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继续重视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创造出更有针对性的具体应用方法,为学生的顺利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立.浅谈小学高段数学情境教学法如何有效开展[J].学周刊,2018(02):80-81.
[2]席瑞伍.对小学高段数学情境再建构教学模式的思考[J].学周刊,2018(02):81-82.
[3]陈小英.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24):74.
论文作者:刘学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法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这一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