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为此,在进行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时,就应加强生态环境分析力度,并在其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提升城市整体蓄水功能,优化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模式。本文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和我国城市道路现状,之后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在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设计水平。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尽管工业和建筑业对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工业和建筑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加大水资源流失速率,影响水资源在各行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利用效率。为改善这一现状,就应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力度,并通过海绵城市理论开展街道绿化景观设计。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街道绿化景观设计能够满足城市建设要求。
1海绵城市理论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从海绵城市理论的角度出发,了解到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促使城市内部加大对水资源的储蓄与利用,通过合理构建绿化景观,优化景观设计内容,可使景观在提升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形象的同时与城市的土地资源共同加强对水资源的巩固,促使城市内部土地、环境与居民共同协调发展,是保证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二,构建海绵城市能够加大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调控,通过蓄水、放水的高弹性模式可加大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加大对城市内部水灾的控制,保证将所有水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既能够维持、优化城市内部生态平衡水平,同时也可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促使城市与海绵相同,构建具有海绵性质的现代城市。
2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现状
在对我国各地区城市道路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城市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车辆运行的影响,还会受到经流雨水的侵蚀,无形中加大城市道路出现损坏问题的可能,直接影响城市道路质量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必须在其中采用一系列新的设计理论,有效控制径流雨水对城市道路质量效果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在对城市道路实施优化处理时主要采取“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这两种方法,尽管这两种方法能够控制径流雨水对城市道路产生的影响,但是也会导致城市道路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继而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街道雨水直接通过市政排水管进入河道,难以实现城市道路地下水补充的目标。第二,道路两周绿化带蓄水能力受到影响,这就导致道路绿化带浇灌时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城市道路维护,还会导致地表径流雨水量增加,严重时还会超出管网和泵站的运行负荷,造成城市出现内涝问题。
3海绵城市理论在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截留技术
就常规情况而言,在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径流流速较高,其对于城市地下管道有着明显的冲击效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城市地下管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压力骤增的现象。不仅会出现地下管管道破裂的问题,还会对城市街道产生一定冲刷力,造成城市街道周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其中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为改善这一现状,就应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支持下开展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以控制强径流雨水对城市街道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通过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将下沉式绿化带作为重点设计内容,并按照城市道路建设要求增加绿化隔离带的宽度和深度,强化城市街道中净化系统与节流系统之间的配合力度,对街道处地下水和雨水进行排流处理,使得水资源能够在一系列管道的引导下流入规定的区域内。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海绵城市理论对街道绿化景观实施优化设计,能够减少降雨过后地表残留的雨量,控制雨水对城市街道地面的冲刷力度,提升城市净化效率和城市环境保护效果。
3.2促渗技术
对于海绵城市理论中促渗技术来说,主要是利用一系列强透水性材料提升街道绿化景观中缝隙数量,据此提高城市街道雨水渗透率,确保雨水能够在短时间内渗到地下蓄水池当中,实现雨水储蓄和净化的目的。为强化促渗技术在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效果,就应遵循在城市街道绿化带处构建标准合理的渗水结构,有效提升各类渗水材料在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效果,确保雨水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渗水材料进入地下蓄水区域,提升城市街道下方徐水区域中储水量,以为街道绿化景观中植物浇灌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支持。除此之外,通过海绵城市理论中的促渗技术还能避免雨水长时间停留在道路表面,避免城市道路在多雨季节出现表面裂缝问题,从而保障城市道路质量安全和周边景观的美观性效果。从海绵城市理论的角度出发,其中促渗技术中应用的渗水材料比较多,常见的包括透水砖和沥青混合材料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升城市街道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对于强化城市生态平衡效果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3调蓄技术
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结合到一起,可以将其中调蓄技术的作用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减少城市在暴雨峰值期间内的雨水流量和径流污染,以为保证城市街道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效果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来说,在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时,其中绿化带蓄水功能主要是通过湿塘、下沉式绿地和蓄水池等雨水管理设施实现的。这就应保证相关人员对以上几种蓄水设施的结构和储水量等方面有所掌握,据此合理有效的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在暴雨季节进行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时,就应利用渗透管或者溢流口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市政管道当中,避免各类蓄水池出现溢水问题,保证城市现有生态安全。而且蓄水池中积累的雨水还能够在干旱时候为街道周边绿化带提供水资源,有效促进绿化带种植物稳定生长。在提升街道绿化带美观性和质量效果的同时,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整改和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应对海绵城市理论展开有效分析,加强相关人员对海绵城市理论的掌握力度,并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灵活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开展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处理相应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确保街道绿化景观设计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速率得以提高,彰显城市建设环保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冰.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24):88.
[2]隋飞.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7):110-111.
[3]刘颖.城市街道景观的绿化探析[J].电影评介,2013(03):88-89.
[4]刘少宗.街道绿化景观[J].中国园林,1994(02):22-29.
论文作者:龙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街道论文; 理论论文; 水资源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雨水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