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控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1
1 自我监控研究的简要回顾
自我监控研究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它是在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6年,Flavell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也叫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对主体完成任务的效率有很大影响。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指个体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行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与个体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监控的理论研究与自我监控学习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
我国最初进行自我监控研究的主要有张厚粲、杨宁、周勇、董奇等人。张厚粲[1]等人对LOGO程序设计教学在儿童元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程序设计教学促进了儿童对解决问题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杨宁[2]等人关于中小学记忆组织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记忆经验的增加,其记忆组织监控的能力会不断地获得发展。董奇,周勇[3]对自我监控做了一系列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的含义、特征、构成成分(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八个维度)、作用、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等内容。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上对近年来自我监控学习研究的发展情况作一些回顾与思考,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2 自我监控的理论研究
2.1 自我监控与发展机制
近年来,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研究表明监控技能与认知的不同成分有高相关。自我监控的计划性与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自我监控变量在发展机制框架中的作用如何?沃建中、林崇德[4]的研究提出了年龄、监控、加工速度与认知操作的因果模型,探讨了自我监控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年龄对自我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自我监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
2.2 对特殊人群的自我监控研究
国内外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疆、农村)学生的自我监控研究较少。博金枝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差异并不显著;学生的年龄、智力、非智力因素与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间有显著相关;学生的认知风格对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强度和维度随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往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对象多为智力水平正常的人。赵清明、左银舫对轻度弱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弱智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与同一年龄段的正常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意识性、计划性、执行性和补救性等维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自我监控能力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轻度弱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
2.3 自我监控性别差异的研究
关于自我监控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李政云对200名初一新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初一新生的自我监控达到中等水平,重点学校学生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监控水平高于男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前、学习活动中和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水平都存在着性别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女性脑的成熟相对较早,女性在人格特征上更加细心、更经常地内省以及女性主观努力的程度更强等方面来说明。
2.4 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一般认为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易晓明对董奇等编制的自我监控量表进行了改编,比较了学习优秀和学习不良两组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水平。结果表明,除学习的准备性和预习性差异不显著外,在自我监控的其他维度上两组大学生均差异显著,从而表明了自我监控和学习成绩的紧密联系,并提出采取措施提高学习不良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应是改善其学习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沃建中[5]等人对314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动机,其自我监控能力水平不同,物理学习成绩越好,其自我监控能力的水平越高。因而认为,学习目标是形成成功的自我监控学习形式的保证,而成绩目标必然导致失败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形式。Riverro[6]等人对595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高任务取向的大学生倾向于更经常地使用自我监控策略,并且更多地具有避免被别人消极评价的动机。
也有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提出了不同观点。李山、余欣欣对265名初中生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国外研究所指出的观点:自我监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2.5 自我监控影响因素的研究
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阐述了环境因素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中,家庭和学校环境变量对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直接影响,而社会文化环境更多地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
Kelemen[7]对大学生记忆监控的研究表明,当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判断时,学生对记忆监控的准确性最高;延迟的学习判断比即时的学习判断对记忆监控的准确性更高。Roebers[8]研究了成人和儿童在无偏见的和暗示性的事件回忆任务中的元认知监控过程。研究表明,当以中性形式提问时,儿童并不缺乏基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但在误导问题情境下,儿童的监控能力受到严重阻碍。
3 自我监控的应用研究
自我监控的应用研究大多是在具体学科领域中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3.1 阅读与写作活动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阅读与写作都是需要思维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监控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研究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在阅读理解中的监控水平较低。Rubman[9]等对192名小学生的研究发现,运用故事情节串联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监控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成绩。王彤焱[10]在研究中指出,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过多注重阅读材料本身内容的误区,认为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重在方法指导,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自我监控阅读教学程序。谢强[11]指出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效果,教师应自觉向学生传授自我监控的知识,以身示范(如采用大声思维法)使学生能感知到自我监控在阅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回答、角色互换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张学军[12]等从整体上探讨了运用自我监控理论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自我监控训练在写作构思阶段、思想表达阶段、修改润色阶段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并进一步指出,为保证长期效果,自我监控指导和训练应坚持不懈地进行。
3.2 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数学领域也是自我监控研究的活跃领域。章建跃[13]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认知活动的深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提高中学数学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对数学学科自我监控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课题,应重视的思想观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宁连华[14]对103名初中学生的实验表明,认知活动的有效监控调节能够使新旧知识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对数学技能的迁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非常规问题解决的技能迁移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单纯的大量练习不足取。倪军健提出了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培养自我监控的实践模式,认为应用题解答策略分为应用题表征、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计算、检查结果、补救措施和总结六个步骤。武锡环,张光照[15]阐述了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的含义、功能,提出了中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认为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
3.3 体育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体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骆秉全,高嵘[16]分析并论述了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含义、内容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仲宇[17]等运用教学实验法对33名大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结果表明,自我监控教学在游泳技术学习中的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并提出自我监控是学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讯息策略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前提,动手和动脑结合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本质。宋允清,彭金洲[18]运用教学实验法,通过在跳远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验证了自我指向性和任务指向性两类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可行性,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都明显提高。
3.4 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研究
对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系统研究较少。游季浦等[19]采用语算教材和自选教材,通过对小学3年级和5年级学生的强化训练和日常教学训练,旨在提高其策略意识和对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元认知的发展上很有潜力,教育训练的进步显著,但在问题解决中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上,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3年级小学生都不如5年级小学生,表明对3年级小学生实施自我监控训练是较困难的。
4 自我监控的研究展望
4.1 进一步探索自我监控的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自我监控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能力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自我监控理论成果应用的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入,必然会给理论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诸如自我监控的生理、心理机制,自我监控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过程,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如何等。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去探索与寻求新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4.2 探索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培训方法
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体的方法有哪些?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能否脱离具体学科的学习?诸如这些问题都是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当前的自我监控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体育等具体学科领域,要想进一步提高自我监控训练的广泛适用性,首先要进一步拓宽自我监控研究的学科领域,深入探索适合特定学科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思考、对比、总结不同学科自我监控训练方法的异同,从中发现普遍规律,不断充实和丰富自我监控理论,并为进一步指导实践服务。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已经运用了一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方法,如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程序化训练等,但这些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可操作性较差)。因而,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结合实际、广开思路,大力探寻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
4.3 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对象问题
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要以主体获得大量认知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主体还要具备同时将自己视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因而自我监控能力的出现一般较晚。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最初级的自我监控能力在一些幼小儿童身上就已经有所表现。而研究者的目光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上,对于早期儿童的自我监控研究较为少见,对于成人的研究更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诸如,对幼小儿童能否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何时开始、以何种形式训练最为有效?对成人进行自我监控训练的可行性、意义、方法等。自我监控能力对主体完成任务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我监控能力训练是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