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大战略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升为论文,大战略论文,国家论文,陆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3-0029-10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地大国,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陆海统筹战略,这意味着国家开始从“重陆轻海”转为“陆海统筹”,明确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国家战略取向,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会议进一步强调了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将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实施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维护国家长远发展利益意义深远。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坚持陆海统筹,中国沿海地区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契机,系统地丰富陆海统筹战略的科学内涵,明确推进领域,以陆海统筹开发的“九统筹”来充实海洋强国战略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操作力度。通过“九统筹”,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海洋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海洋开发空间新领域,把中国沿海地区打造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区域。 一、新时期陆海统筹战略的内涵追溯 孙中山早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在此建设海洋强国之际,有必要回顾中国经略海洋的历史进程,追溯陆海统筹思想的演进过程,挖掘新时期陆海统筹的战略潜力,从理论到实践上形成由陆地向海洋双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以海强国,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归大海方能尽显其威。自古代起,华夏民族就有意识地走向海洋,“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唐、宋、元时期发达的海外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就认识到了海洋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齐桓公问管子何以富国,管子答:“惟官山海为可耳。”即国家要强大昌盛,需要组织开发海洋资源。齐桓公采纳管子的建言,由国家出面垄断了海盐生产和运销,齐国逐渐走向富强。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说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也是强调国家要重视山海资源的开发。直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厉行海禁,400年的闭关锁国,使中华民族错失了崛起于海洋的宝贵时机,国力日下的中国遭到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这样一段灰暗、屈辱的历史时刻警醒着后人,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闭关锁国没有出路。 中国海洋事业历尽坎坷,几经兴衰,有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也曾在海上遭受西方列强的侵占和掠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敞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宣告了以海兴国、向海洋进取的信念和决心。自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中国海洋开发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洋开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项政策的影响下,海洋经济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科技研发更是加快了步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进行,各项海洋事业有序开展。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幅达7.7%。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中国海洋产业总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部分海洋产业位居世界前列,海洋开发不断向纵深扩展,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海洋开发的潜在优势,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二)关于经略海洋的宏图大略 常言道:“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指出,中国应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强调要重视海洋实业发展,如重视港口的地位,制定一套完整的港口建设规划,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发中国航运业与造船业等;提出在中国沿海地区分别修建一个世界级的大海港,并且以南部、北部和中部的各大港口为中心,以航运业和造船业为依托,构成联合全部海岸线的中国海港群体,外通内联,以国际贸易带动国家实业的整体发展。书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了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海洋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重大战略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地位,而且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内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历了30年自我封闭之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使中国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中国沿海一跃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之后,党中央把发展海洋经济一再提上议事日程。先后提出“振兴海业、繁荣经济”“开发海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针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被唤醒,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构筑实现蓝色中国梦的坚实支撑。 (三)陆海统筹国家大战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结晶 “陆海统筹”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延伸性的学术贡献,应用到区域经济开发进程中,必然会逐步收到“科学发展观全局,陆海统筹固国本”的社会效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和系统的原理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这个系统得以发展,使其功能发挥到最佳,就必须按照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陆海统筹实质上在于使陆地与海洋以及陆海内部各要素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调向和谐转变,各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要想使这个系统井然有序、蓬勃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陆海各要素,促进系统内部要素的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 二、新时期实施陆海统筹的战略价值 中国已经迈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时期。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将进入温和增长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走向深化,世界政治格局可能会因为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之间的博弈发生重大变化。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力度加大,利于在区域联动发展方面培育出新的增长点。而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其蕴藏的无限机遇正在逐渐显现。应当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充分体现了陆海统筹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新时期国家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实施陆海统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基本国情的根本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土地紧张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桎梏,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承载能力正逼近极限。而人类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当前世界海洋科学的发展取向就是,探索和完善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 目前,中国海洋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和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合理规划、加强统筹,制定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大胆地放手先试。2003年国务院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整合海洋区域、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事业,需要国家进行战略安排。2010年12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批准实施,为了指导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科学规划海洋空间布局。《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于2015年8月1日发布。可以看到,国家正在进行海洋战略顶层设计,中国海洋开发格局愈见清晰。当前是中国海洋开发加快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海洋是中国能源资源开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载体,更是未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为此,应当从国情出发实施陆海统筹战略,面向海洋展现积极进取态势,推进陆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海域开发的“全国一盘棋”。尤其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急需找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此要大力提升陆海统筹的战略地位,充实国家统筹兼顾方针的基本内涵,这样中国才能在新常态下实现海洋开发的内涵式提升和转型突破的跨越式发展。 (二)实现新时期国家大战略体系匹配的必然要求 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期间均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中国声音,一经提出一呼百应。它之所以能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而言,广袤的大西部、东北腹地便因此有机会成为开放前沿,“一带一路”建设给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动力,有利于促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中高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为亚欧非相关各国增加新的经济项目,带动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深刻践行了陆海统筹的科学要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其中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中国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进程,应进一步充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五个统筹”的后面加上“陆海统筹”,可以加强科学发展观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层面的操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统筹方针。由此可见,陆海统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应有之义。新时期国家大战略体系匹配的现实必须依靠陆海统筹战略,促进陆海统筹在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之后上升为国家的第三大战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海洋强国的远大目标。 (三)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发展,改变粗放型生产模式的着力点 从海洋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海洋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海洋产业逐步升级,但是省际之间的海洋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彼此之间缺乏沟通,甚至出现互相争斗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行为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系统关联,即使是在一个沿海省域内,海洋发展总战略也没能形成对子战略的整体统筹。而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方面来看,也急需陆海统筹管理。首先,中国海洋资源仍然存在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的情况。今后随着对海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上石油的开发,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海洋环境污染将会进一步恶化。其次,海洋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产业布局亟待优化。如中国部分地区海洋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比重大,对近海岸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优化升级;海洋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正旺,但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如预期。另外,海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从而限制海洋产业向高新技术方向的快速转化。 有鉴于此,应当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实施陆海统筹战略,以陆海统筹战略总领各级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对陆海资源实行统一评价和规划,加强陆海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资源有效配置,实现陆海联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率先发展的较发达区域,在海洋开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有条件率先贯彻和实施陆海统筹战略。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聚合和辐射作用,带动腹地相对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尽快与世界海洋科学尖端技术和产业发展潮流接轨,以高端人才、高端科技、高端产业为着力点,优化陆海产业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陆海产业体系,打造陆海产业集聚示范发展高地。应当明确,只有以陆海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实施动态分类管理,才能宏观调控开发秩序,才能形成合理的开发格局,推动全国海洋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三、坚持陆海统筹作为国家大战略的对策创意 陆海统筹,就是从陆海两域兼备的国情出发,从区域规划、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科技研发、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生态文明、金融市场、公共外交九大方面谋篇布局,树立“九统筹”的陆海统筹国家战略体系,从而加快整合国家海洋力量,形成强大的海洋软硬实力,进而使中国尽快以海洋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统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下功夫实施国家总体战略 沿海地区作为陆海两域的衔接地带,具有特殊作用,其支撑是陆域经济,而优势在于海洋经济。而只有陆域发展规划与海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保障海洋战略实施 统观中国的海洋法规,绝大部分是专项法,缺乏统筹全局、统筹陆海两域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有的法律法规已经陈旧、过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大力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必须从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为此应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海洋法律体系建设,建立中国海洋立法新秩序,实现依法治海、依法管海,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从法律上为陆海统筹战略保驾护航。 2.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对接陆域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海洋规划的特点是缺乏中长期和宏观规划之下的具体规划,且存在规划之间不匹配的情况。因此,中国应尽快设计海洋规划体系并充分考虑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做好中长期与短期规划、宏观规划与具体规划,做到各级各类海洋规划间的相互配合。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拓展与陆域规划衔接的深度与广度。另外,应当用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海洋发展态势,定期调整与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海洋发展规划。下功夫研究制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及监督机制,保障海洋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3.规划海洋维权工作,维护海洋权益 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存在着岛屿被占领、海域被染指、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维护中国海洋权益迫在眉睫。为此,国家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维护海洋权益的工作规划,明确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目的和政策目标,分阶段制定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使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工作走上有计划的发展道路;坚决维护《领海与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法律地位,健全法律配套措施,填补法律空白,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海洋维权法规体系;不断强化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健全海上执法体制,提升执法装备配置水准,有效整合执法资源;着力巩固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抓紧构建海上维权监控和应急系统,为国家海上执法等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二)统筹陆海两域资源配置,下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统筹海洋渔业资源,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所处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有8%的海洋渔业资源达到了耗竭的水平,76%的海洋渔业资源产量已达到极限。中国近海海域的情况更为严重,渔业资源严重退化,表现为鱼类品质低层次和低营养级化,鱼类个体变小,低龄鱼比例增加,鱼类性成熟提前等。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要建立统一的海洋渔业资源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捕捞准入制并加大监察力度;加大近海海域环境治理力度,控制陆域污染源的入海总量;分流渔业劳动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兴办“海洋牧场”,走渔业农牧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公海区域,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合作开发,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2.统筹海洋油气资源,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目标 2015年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而近10年来,中国有53%的新增石油来自海洋,这意味着对于拥有大量潜在海洋油气资源的中国来说,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深海油气逐渐成为接替资源,深海油气勘探和开采难度也在逐步增加,统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显得极为重要。为此,要提高海洋油气开发的科技水平。目前,中国已形成包括海洋环境技术、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海水淡化、海洋通信工程技术等,横跨20多个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但是仍需加大支持力度实现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攻关,要合理规划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延续性。此外,在重视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兼顾近海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要合理分配开发力量,创造性地适时开展中国南海区域的油气资源开发。 3.统筹航运港口资源,实现航运港口现代化管理 自国家实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港口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但是,粗放型的发展也造成了部分港口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港口间的恶性竞争。为此,首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各大航运中心为依托,统筹航运港口资源,整合运力,切实加强港口的行政管理功能。其次,要实现港口物流服务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对操作对象的自动识别和实施跟踪,提高运输安全和物流服务效率。再者,要统筹陆海两域交通运输资源高效配置,实现港口与各交通运输方式、物流管理、服务企业以及物流基地的高效对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最后,建立港口规划和长效问责制,建立严格科学的港口规划审核机制与程序,合理制定港口评价指标体系,配合国家实行项目全过程的监控。 (三)统筹陆海两域产业结构,下功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陆海统筹战略,加快沿海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1.依托“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创建“海洋牧场”,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还可以解决陆域的粮食安全问题并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进而缓解内陆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所以“海洋牧场”建设必将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海洋牧场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产业,着眼于此,需要从政策关联、产业定位、技术突破、资金筹措、环境评测等方面着手,进行合理布局和精心谋划。具体来讲,要加强对海洋牧场的科学规划,在规划前需深入考察拟选海洋牧场区域的资源状况及承载力,统筹海洋牧场建设的范围、规模、方向、路径和目标;加快养殖技术创新步伐,注重立体生态、立体、深度开发建设,配套设施跟进及时;推进海洋旅游业不断发展,创造条件使近海渔业资源休养生息;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探索海洋资源证券化道路,保障海洋牧场建设资金需求。 2.依托国内外市场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以2008年为拐点,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受此影响中国港口发展空间受限,亟待调整中国以往以需求推动、不断扩充港口产能的发展模式。为此,在“十三五”时期,要依托国内外市场资源,抓住机遇,加快确立国内部分港口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依托已具有的规模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提供航运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发展专业性交易市场的贸易平台服务,提供航运、价格指数等信息服务。加大与国际发达港口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优化升级临港产业结构,依托新型临港产业群体,拓展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链接带,使之成为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依托沿海地区航运中心,发展航运物流产业 当前全球贸易经济走势对中国传统航运物流提出了新要求。中国航运企业应确立与海内外港口合作发展的思想,促进航运交通一体化,在把握枢纽港的基础上,抓好干线港、中继港等支线运输网络建设。使港口在海运物流节点上提供高效、快捷的装卸服务,进一步增强航运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物流服务,并与遍布全球的代理网络相结合,利用航运企业在海运方面的集成优势,与国外的物流企业建立密切的业务代理关系,形成遍布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 (四)统筹陆海两域科技研发,下功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 1.统筹国家和地方科技力量,建设海洋科研基地 中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统筹陆海两域科技研发资源,以科技力量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此,沿海省市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地方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要统筹国家和地方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于一体海洋科研基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海洋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与海外高端海洋科研机构签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蓝色农业”,聚焦水产苗种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等领域,坚持创新成就海洋科技孵化器,力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统筹国家和地方科技投入,保障重点项目攻关 国家相关部门已陆续启动保障重点项目攻关的相关工作,如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深海检测等,“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将海洋科学作为重点学科;“浓海水梯级利用产业化技术集成及工程应用”和“海洋重要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部分海洋院所和大学被列入重点支持之列,给予更多科研经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海洋公益行业科研也将得到专项支持。可以看出,国家对海洋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为此,应统筹国家和地方科技投入,紧密围绕海洋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开展研究工作,保障重点项目攻关;在实施国家海洋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过程中,积极开展海外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全方位提高中国海洋科技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3.统筹政府和企业科技力量,推进海洋产业市场化 目前中国部分涉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成果长期不能向市场转化。因此,必须推进海洋产业的市场化,激发海洋产业创新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以重大战略性产品和海洋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基地发展,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与共享平台建设;加快面向海洋公益事业发展所需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先解决面向海洋公共服务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五)统筹陆海两域基础设施,下功夫加快蓝色经济进步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变,海洋主权纠纷不容忽视,海洋经济资源开发风险高,所以必须要统筹陆海两域基础设施,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统筹水力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依托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构建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供水保障工程网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积极利用淡化水,深度开发雨洪水,加强污水处理回用,提高区域供水、调节和蓄水能力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防洪防潮设施建设。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洪防潮预警机制,加强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实施河道修复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从促进生态恢复平衡的角度考虑,改造低标准的防洪堤坝,重点建设一线防潮堤和入海河道防潮堤,高标准构筑防洪抗洪安全屏障。 2.统筹能源建设,构筑安全能源供应体系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内陆分布较广的风电项目,建设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鼓励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范围,提高沼气项目后续服务,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非粮燃料乙醇的发展;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提高利用规模和水平;加大力度开发利用地热能,适时开展风光储输联合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加强对拟建厂址的勘察、论证工作。此外,要优化燃煤火电发展,以循环发展作为推动煤炭和电力发展的模式,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在沿海大中城市热负荷集中的地区,适当建设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机组,适当引入背压式热电联产项目,加强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建设、燃煤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领域,促进城市节能减排。 3.统筹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方面,沿海省市要加快构筑智能化、宽带化、高速化的现代信息网络,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发展,整合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建设沿海各省市现有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的专用通信通道,大幅提高跨境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开拓面向全球的数据处理、托管和存储等业务;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构筑电子商务、政务、物流为一体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建立规范的海洋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类数据库,构建覆盖海陆的省、市、县三级分布式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与指挥、海洋防灾减灾、海平面变化分析预警信息、海洋生物病害防治专家系统等实时监控系统,提高海洋综合信息管理水平。 (六)统筹陆海两域交通网络,下功夫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先依托大型港口发展临港工业密集带,再到实现沿海城市化是陆海一体化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统筹陆海交通规划,促进交通一体化 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自然和经济联系,而这正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天然基础。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和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必须依靠强大的陆域经济作为基础,也必须依靠陆域的交通运输作为后续。目前,中国以“三横五纵”铁路干线为骨架的陆域交通网络成型,运力不断加强,同时沿海港口建设迅猛发展。今后要认真梳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项目,并率先启动部分桥梁和海底隧道等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功能调整,强化陆海战略通道建设与维护,以日益完善的运输网络和措施得当的陆海通道安全保障支撑区域联动发展。 2.统筹港口建设规划,有效整合港口资源 目前,由于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等原因,导致中国部分地区港口出现重复建设现象,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层次的港口布局规划管理工作,明确港口建设隶属关系,统一纳入交通行业管理。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为指导,各级港口主管部门应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科学系统地做好本地区的港口发展布局规划。港口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与规划不符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建设计划。具体港口建设由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决策,从以项目审批作为主调控转变到由市场自由配置为主,根据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 3.统筹物流产业规划,促进资源高效流通 中国的海洋产业要赶超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就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主线,强化对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的培植,尤其是要统筹物流产业规划,促进陆海两域资源高效流通。为此,要充分发挥沿海省市海洋资源优势,尽快建设物流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立以物流网络体系为基础,加工贸易为延伸的产品综合加工配送基地,打造区域性的生产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在“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资力度,采取减免部分费用、精简审批手续、加强咨询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海洋企业和投资者向沿海物流基地集中,尽可能地实现物畅其流,为涉海企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商贸物流基地。 (七)统筹陆海两域环境治理,下功夫提升经济社会质量 1.加强陆海污染源监管,提高陆海环境整治效率 布满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的沿海经济带的面积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3%,集中了全国近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然而产业和都市的发展也加大了岸线的环境压力。目前,中国海岸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入海河口污染源、直排口污染源及近岸海域污染源,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污染物质在沉积中聚集并随沉积物运移,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及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需要加强陆域污染源监管,不断提高陆海环境治理效率。要继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趋势性监测、重要海洋功能区监测、典型生态脆弱区监测、脆弱生态恢复监测、赤潮灾害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新增海洋垃圾监测点监测,全面掌握近岸各大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海洋生物资源生存状况。 2.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提高海岸带综合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海岸带的管理缺乏综合管理的理念。为此,一方面要科学规划管理工作,促进各个管理部门相互协调,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实施功能分区等措施,加强协调并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同级别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另外,要横向协调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避免重复建设,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形成国家级区域性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划设计。 3.加强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可持续开发 保护海洋环境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确保海洋开发政策得以执行和科学技术得以有效应用。具体而言,要立足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以海洋恢复治理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使企业进一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排放标准;按照集约、深水、绿色、安全的理念,加强法制观念,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底线思维,注重加快海洋可持续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洋可持续开发新格局。 (八)统筹陆海两域金融市场,下功夫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1.接续陆域经济政策性启动,向海洋经济开发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 国家要加强货币信贷政策向海洋产业的倾斜,建议央行与政策性银行发放“海洋开发专项贷款”,提高海洋产业贷款比重,适当提高海洋开发中长期贷款比例。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贷款利率的机制作用,根据海洋开发项目风险程度大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贷款利率,增强海洋开发项目吸引资金的能力;国家财政部应增加对政策性银行关于海洋科技引进、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的贷款贴息数额,尽可能降低和消化海洋经济开发的风险。 2.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完善海洋经济开发金融组织体系 单一形式的金融组织体系,无法有效地满足各类海洋经济部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此,一是要鼓励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类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型海洋开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要扶持一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融资租赁机构、信托、保险机构等,满足中小型海洋企业中长期的融资需求;三是要考虑组建海域开发银行等专门金融机构。由于海洋经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并且集中,因此有必要单独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于此的银行,做到专款专筹专用。该银行在股权结构上要适度多元化,包括国资、民资以及战略投资者等多主体引进,在融资上仿照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手段,如上市融资以及适当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等。 3.努力健全直接投融资体制,积极促进完善海洋经济开发资本市场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是弥补中国海洋经济开发资金缺口的重要渠道。具体来说,一是要积极鼓励大中型海洋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对于处于研发或筹备阶段的中小企业,如专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企业等,可以在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可以选择资质较好的海洋开发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既可减轻银行压力,又可促进企业增加收入;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争取中央政府批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项目及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努力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为信誉好的海洋企业扩大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范围。四是要注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办法,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未上市的海洋企业,从事资本的经营与监督,最终通过股权交易形成较高投资收益,形成集体出资、专家管理、收益与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九)统筹陆海两域对外开放,下功夫构筑国际合作平台 1.统筹国家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陆海统筹开发合力 目前,中国海洋事业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管理的体制形式,虽然能为陆海统筹战略提供组织上的基本保障,但多年来形成的行业管理模式,对海洋某种或某类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单项管理,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不利于陆海统筹战略实施。针对海洋管理中政出多门的情况,国家需要形成海洋事务综合管理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例如,由国家总理出面组织建立国家海洋事务协调委员会,作为行为主体协调中央与地方各涉海行业在海洋开发管理方面的矛盾,统筹国家和地方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规划和有关政策,保证海洋管理的统一协调运行,形成陆海统筹开发合力。 2.统筹完善陆海管理法规体系,推进依法开发海洋建设 根据中国涉海法律、法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可对中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作如下设想,第一层是宪法和海洋基本法;第二层是关于中国海洋权益的法律,包括领海和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三层是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第四层是为实施上述法律而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四层海洋法律体系格局下,在具体制定法律法规和操作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中国在法理研究、对外谈判的弱势,尽快推出海洋基本法,在海洋基本法上确立陆海统筹战略的基本地位,特别是在国家宪法中,增加有关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完善各项涉海法律,健全与细化与国际履约相关的海洋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海洋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的海洋法律意识,强化海洋法的法律地位,坚决维护中国海洋法律的法律效力。 3.统筹陆海对外开放体系建设,推进和谐海洋环境建设 目前,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多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争议,为维护自身权益,使中国在划界谈判中争取有利地位,需要利用海洋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点,积极发挥海洋产业对经济的外向拉动作用。例如,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放开外商投资海洋领域,同时注重确立和提升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从中国山东省、东北地区、华北大部分地区经过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国家直达欧洲市场腹地的战略通道,即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创东北方向的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说,可以对生产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从多方促进中国海洋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为中国东北区域新一轮开放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陆海大通道格局建设做出了创造性地贡献。总而言之,统筹陆海两域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中国从内陆到沿海的聚合和辐射能力,建设“四通八达”的海上通道安全格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向世界传递和平用海、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更开放的姿态,努力维护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践行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关于建设和谐海洋的庄严承诺。标签: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大战略论文; 时政论文; 渔业论文; 航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