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1]2014年在《阜新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态农业在阜新取得了长足进展,它在满足供养增长的人口的同时,也减轻了常规农业的负面影响、克服了传统农业气候条件的局限。阜新是资源枯竭、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城市,根据这个地区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因素,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建立农业示范带,本文研究探索了阜新市生态农业发展范例。
张君伟[2]2003年在《阜新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生态农业潜力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可支撑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阜新农业,逐渐地受到了人口、资源和由于现代开发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探索能容纳经济和社会文化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范例。 生态农业在阜新已经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效果,它的发展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在满足供养增长的人口的同时,它也减轻了常规农业的负面影响、克服了传统农业的局限。阜新是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根据这个地区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因素,构建农业区域生态系统并运用线形规划的方法优化生态农业资源区域配置。以色列、美国、德国生态农业各有独特的特征,从经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生态农业技术对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很显然,生态农业只有置于具体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和社会文化的背景时,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才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生态农业建设开发模式构建生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生态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伴随着农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体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构建以法制化为先导,以信息化为根基,具有循环性质的生态农业体系,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经营模式。
孟艳玲[3]2008年在《煤炭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发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城市是以煤炭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煤炭城市提供了大量煤炭原料,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经过多年高强度的开发,其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逐渐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度增加,众多经济社会及生态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对于煤炭城市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许多相关学科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回顾以往的研究核心大多都放在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上或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问题,不难发现研究成果中缺乏从自然—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角度,揭示煤炭城市人地系统运动规律及煤炭城市产生多重问题的根源。鉴于煤炭城市人地系统具有强烈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征,本论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本论文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理论,根据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趋向,采用全球环境变化脆弱性分析的研究思路,以区域人地系统的耦合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为重点,选取阜新这个煤炭资源枯竭的案例城市,从微观层次上分析阜新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力求做到点面结合,试图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阜新人地系统的脆弱性及人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及脆弱性的发生机制,总结出阜新人地系统“脆弱性-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基本框架,对阜新市认清自身状况,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它煤炭城市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上的借鉴。
关晓吉[4]2002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21世纪全球追求的目标。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表现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进行实证分析。 全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实质概要论述,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意义,结合区域特点,总结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叁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欠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并围绕上述问题,分析了环境现状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根据目前阜新市主导产业缺位的现实,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各产业间的关系,提出了支柱产业结构优化体系,为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供了方向;在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重塑空间经济布局框架,针对阜新市域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李宝玉[5]2010年在《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国家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及方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剖析环渤海区域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并研判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优势指数分析结果划分该区域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区;根据区位特点与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特定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与模式选择;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环渤海现代农业研究属于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内容,其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产业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针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丰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这为该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国家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3)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的总体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目标,初步构建了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环渤海各省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科技水平较为突出,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比较强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滨海区,而偏远山区及缺乏特色的农业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北京的综合指数最高,达到0.79,其次为天津市,达到0.72,山东省为0.64,辽宁省为0.60,河北省最低,为0.595。分城市看,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达到发达阶段的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有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占5个),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其中,威海市因为发展海洋产业最为突出,其现代化水平最高,达到0.777;最低的张家口市,因为传统农业占据比重大而影响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其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仅为威海市的一半(0.382)。(4)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指数,对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产中领域”的种植业农产品、养殖业畜产品以及水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和单产比较优势结果,环渤海区域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作物是高粱(1.2)、小麦(1.28)、玉米(1.32)、谷子(1.63)棉花(1.14)、蔬菜(1.24)和花生(1.44)。在畜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由于存栏规模比较优势和产量比较优势的相互影响,环渤海区域仅有奶类(1.05)和禽蛋(1.51)具备综合比较优势,应成为今后畜产品发展的重点。环渤海区域水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43,属于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区,可依托区域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5)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一致等原则,以县为单位,把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和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四种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制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即: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由北京、天津等共8个大城市的城区和近郊区共59个市辖区组成,应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大中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的优势,发展精品农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70个县市(区),应重点加强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山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畜牧业的产业化,同时要重点加强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共包括47个县市(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名优特色农产品,建设环渤海区域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现代渔业基地。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208个县市(区),应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6)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现代农业投入、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等促进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吴静[6]2013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城市曾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资源的开采,如今许多矿业城市正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转型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源型城市焦作是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焦作市的煤炭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展开研究与探索,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并给予政策指导,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市民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经,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途径之一。焦作市在逐步贯彻实施各项转型政策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致力于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焦作市产业结构的完善,从而最终促进转型。目前,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地区和城市在经济转型中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农业资源并把现代农业产业作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之一。怎样在转型的过程中把长期发展资源型产业所积累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前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具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入手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为题,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思路与框架;第二部分列举鲁尔、夕张、阜新、鸡西四座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枯竭城市作为分析对象,总结出其转型模式与转型实践经验,以对焦作市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第叁部分确定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焦作市转型的出路之一,并介绍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肯定走现代农业的道路;第四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构建焦作市现代农业评价模型,对焦作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焦作市现代农业处于初步实现阶段;第五部分利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对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焦作市今后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应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前提下,发挥优势,改变劣势,避免威胁。第六部分在综合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焦作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谭俊涛[7]2017年在《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和森林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的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并且资源枯竭类城市所占比重高,亟需进行城市转型。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国家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已开展10多年,如何科学的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并且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演化弹性理论具有解释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更新、再生和重组属性的能力,将演化弹性思想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也拓宽了弹性理论的应用范畴。文章评价了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分析框架,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的弹性特征,最后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基本概念辨析入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演化经济弹性研究涉及的主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并对主要理论涉及的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主要理论对论文带来的启示进行阐述。2.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增量表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个方面评价了19个资源型城市振兴战略实施后的转型绩效,并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差异进行分析,最后从可开采资源量、交通区位、要素投入和国家政策支持、城市发展基础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主要因素。3.从演化弹性的定义出发,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应对短期危机和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能力。资源型城市应对短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评价主要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两次短期危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维持性和恢复性能力,并对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评价主要分析了振兴战略实施后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维持性、适应性和转型性的特征。4.以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及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辽源为例,分析辽源市如何形成路径依赖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创造,成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整体较好的城市;另外选取同为衰退型煤炭城市双鸭山作为对比分析案例,分析两个城市经济转型过程的弹性差异成因,为其他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借鉴。5.依据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特征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的经济弹性特征的分析结果,从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和应对短期危机的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调控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对东北地区2003以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和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明显好于黑龙江省,辽源、松原和白山市转型效果较好,鸡西、伊春和黑河市转型较差,综合类和石油类城市转型绩效较好,煤炭类和森工类城市转型效果较差。经济转型绩效与城市转型绩效总体趋势相近,大庆市经济转型绩效较差,石油类城市社会转型效果较好,不同城市生态环境转型差异较小。资金投入和交通区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影响大,城市规模、可开采资源和城市发展基础次之。2.对东北资源型城市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经济弹性,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两个维度进行了测度,发现资源型城市应对经济衰退的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均较差,但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石油类城市和钢铁类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最强,而煤炭类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最差。影响两次经济衰退过程中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区位优势、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外商依存度以及政策支持对两次经济衰退过程的经济弹性均有正向作用,而资源型产业就业比重却一直存在负向作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制造业的经济弹性更强,而第叁产业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更强的弹性。3.对19个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能力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弹性要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盘锦、本溪和鞍山排名前3位,而黑龙江省的四大煤城经济弹性最低,再生型城市经济弹性最高,而衰退型城市经济弹性最低,冶金类和石油类城市经济弹性较高,煤炭城市经济弹性最低。与城市经济弹性位序相比,盘锦、大庆等石油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明显偏低,而适应性较强;黑河、牡丹江等森工类城市经济维持性较强,而经济适应性不足;阜新、抚顺、辽源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性较强。随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维持性、适应性和转型性以及经济弹性的区域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经济弹性增加量最大的叁个城市分别为黑河市、阜新和辽源市,经济弹性减小量最大的四个城市分别为大庆、七台河、双鸭山和葫芦岛,森工类城市经济弹性指数增加量最大,其次为冶金类城市和综合类城市,煤炭城市经济弹性呈下降趋势,石油类城市经济弹性下降量最大。4.分析辽源市如何形成路径锁定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创造,发现辽源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导入、锁定和解锁的阶段,振兴战略实施后,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增加,振兴战略主要对第二产业的振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辽源市的路径突破主要发生在2008年被确认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试点后,通过政策导向的路径创造有序展开,通过抓住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支持政策,采取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的战略,积极发展非煤产业的路径创造。采掘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3年占比超过20%,至2014年所占比重仅有3.4%;工业行业的多样化指数明显增强,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5.对比辽源和双鸭山两个城市的转型差异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来看,辽源市自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状况均要好于双鸭山市。2012年之前辽源市的经济增长率要整体高于双鸭山市,而2012年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过程中,辽源市的经济下行较小;从叁次产业结构调整看,辽源市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显着,而双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二、叁产业增长缓慢;从工业行业结构看,双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两个行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他行业发展明显不足,双鸭山市工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缓慢,工业结构调整滞后于辽源市。6.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初步分析了辽源市和双鸭山市经济弹性的差异性特征,将两个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发现2003年之前,两市的发展轨迹比较相似,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适应性循环过程,都经历了重组、开发、保持和释放四个阶段,造成两市转型绩效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后,两市的发展轨迹出现了较大的差异,2008年辽源市被确认为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发展加速推进,进入了开发阶段,2013确立“2+3”的产业发展战略,进入了转型快车道,进入了保持阶段。而鸭山市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后,城市进入重组阶段,城市接续产业选择不明确,城市产业发展又回到了上一个循环过程中。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从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和应对短期危机的长期扰动的弹性能力调控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周玉民[8]2007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对我国矿区进行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难题,文中对我国的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指导理论、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研究模型。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剖析了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与阜新矿区案例相结合,对阜新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指出了阜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为我国的其它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朱琳[9]2013年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土地资源为载体,多角度探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首先指出资源枯竭城市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概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探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机理;从转型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评价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的健康性;从城市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系统熵流模型,观察生产力活动对城市系统熵流贡献情况,分析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有序性变化情况;剖析土地利用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耦合关系,判定城市系统协调性;并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了解矿山关闭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情况,收集群众对城市转型发展成果的感知和建议,提出可持续转型发展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资源枯竭城市具有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特征。资源枯竭城市结构性缺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结构性缺损,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功能性缺损包括生产、生态服务、承载、社会服务、文化功能方面。通过对城市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需要通过调适城市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来实现。(2)在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和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机理表现出典型的生命周期和耗散结构特征。资源枯竭城市处在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衰落期,其转型过程表现出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涨落性的耗散结构基本特征,通过对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城市系统加入“涨落”扰动,使其在非线性作用下放大为巨涨落,引导和控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向。(3)资源枯竭城市贾汪转型期间,城市系统健康状态不佳。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传统生态足迹和叁维生态足迹核算得知,2000-2010年间,生态足迹不断增加、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并于2004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表现出不断增长态势,当年的生态足迹高度为1.62,即自然系统需要1.62年才能生产出满足当年城市发展对生物生产量的需求,至2010年,生态赤字增长到了2004年的12.85倍,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年,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工业偏重化发展与生态恢复滞后。(4)贾汪城市系统朝向有序性方向发展。通过熵流模型分析,自2000年以来,贾汪城市系统经历了负熵-正熵-负熵流的过程,朝有序方向发展的时间起点为2006年,影响城市有序性的因素包括: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的资金投入、技术进步与应用、劳动力构成等。(5)通过分析城市发展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城市发展划分为系统协调、系统退化、系统解体和新周期产生四个阶段,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得出贾汪转型发展自2001年起进入初步协调阶段;通过叁段求合法对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Logistic模拟发现,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将进入稳定阶段,导致城市系统协调性增长缓慢。(6)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社会满意度评价,并结合系统健康性、有序性和协调性评价结果,提出了贾汪转型发展对策,主要包括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恢复提高城市系统承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城市发展生态足迹,改善城市系统健康性;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制度创新等对策,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
李天羽[10]2014年在《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传统畜牧业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阜新市原属于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城市,为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府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提出“畜牧强市”的目标,将畜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畜牧业必然向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生态畜牧业方向发展。采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发展畜牧业将成为阜新市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畜牧养殖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薄弱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首先借鉴了国内外生态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从中总结了对阜新市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启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在了解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从政府监管、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企业自律及保障畜产品安全等方面改进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为阜新市生态畜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际借鉴。
参考文献:
[1]. 阜新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 张坤. 农业经济. 2014
[2]. 阜新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张君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3]. 煤炭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发生机制研究[D]. 孟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 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可持续发展研究[D]. 关晓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5].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D]. 李宝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6]. 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D]. 吴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7]. 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 谭俊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8].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研究[D]. 周玉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9].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评价[D]. 朱琳. 中国矿业大学. 2013
[10]. 阜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D]. 李天羽.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阜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资源枯竭城市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畜牧论文; 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