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水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水安全
在所有的人类生活必需品中,水是最重要的。水是唯一以固、液、气3种形式存在的天然物质,是唯一自然存在的液态无机物质, 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
为争水而引发的械斗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历史发展到20世纪,古老的械斗演变为现代的环境冲突,可以预言,水将成为下个世纪全球性的重大国际环境问题。
1、水安全
水安全的内涵: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其广义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能可持续地获得维持或改善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用水。对人类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人人获得能满足其基本生理和生活需要的用水量;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社会经济系统获得能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量;对环境子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环境系统获得能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的用水量。
水安全的作用层面有3个:个人生理与生活的基本需求;社会、 政局的安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水安全相联系的其它重大问题:水安全与粮食安全——保证人人有饭吃;水安全与人体健康——安全饮用水;水安全与经济安全——保证抵御大的天灾人祸;水安全与国家安全——国际河流的公平使用;水安全与军事安全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受非武力的威胁,但有可能诱发武力的冲突。
当今世界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主要有3方面:水资源匮乏、 水质污染以及水环境恶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它们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
2、中国的水安全。
中国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水资源匮乏——占世界22%的人口,淡水仅为8%,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水质污染——7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 %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水生态环境遭破坏——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 海河已成为季节河;水土流失严重;浪费大,占总用水量73%的农业用水效率低于30%;多头的水管理体制,难以协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81%的水资源集中在耕地面积只占36%的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引发的权益再分配将可能成为国内政局、国际外交振荡之源。
水安全危机是中国耕地危机之后的自然资源的第二个危机。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生活用水量和生产用水量均大大增加,对本不多的水资源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到2000年,中国对水的总需求量将达8242亿吨,而水资源可供量为6600—6700亿吨,供求差距相当悬殊,全国已进入水安全危机的初期阶段,局部地区和城市迈入水安全危机的中期阶段。中国缺水的北方、西北干旱地区和一些高原地区,已面临水安全危机。从环境资源承载力角度看,凡是超过人均资源承载力标准的居民都属于“环境难民”,那么,中国西北地区就有大批“淡水难民”,正在受到水安全的威胁。
有学者指出:中国淡水资源所能承载的最高人口数为6.3~6.53 亿人,淡水在所有资源约束中所能承载的人口量是最小的。现在,中国的水资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呈下降趋势,而人口和用水需求仍在增长。中国水安全问题的警钟已经敲响。
二 影响中国水安全的重要因素
1、水资源匮乏对水安全的影响。
(1)可获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中国水资源具有储量偏低、时空分布不均和开发利用难度大等特点。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地表径流为27115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量为828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2237.7立方米,居世界第109位,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的地区或流域水量的年际之间相差也很大,如淮河1921年径流量为719亿立方米,1978年径流量只有27亿立方米,相差26.7倍。 我国主要江河都出现过连续枯水年的现象。
一般说来,当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占有主导地位时,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几年,中国平均每年以1%的取水增长率,维持1.4%的人口增长率和9 %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北京所有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已经完全被利用。地下水的年开采量为8.5亿立方米,而地下水年补给量约为6亿立方米,超开采42%。地下水位以年均1米速度下降,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大漏斗, 部分地下水层已被抽干,总开采能力每年递减5%。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21世纪中叶人均GN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约为2.3万美元,人口预计15亿。2050年的GNP将比1980年增长100~128倍。而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最大可利用量为1~1.1万亿立方米,是1980年的用水量4500亿立方米的2.4倍。 也就是说,要达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一个必须认识的事实是:以1980年为基年,GNP增长100倍左右,而最大用水量只可能增长1.4倍。 我国目前的用水量经常随着工农业总产值的翻番而翻番,所以在21世纪的中国水资源匮乏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应对这一严峻形式,将是一篇非常难做的课题。
(2)人口超载,人均占有量减少,人均用水量在增长。
无论从投资还是环境承载力而言,淡水量随人口增长的边际供给率是下降的。有学者以中国的淡水资源为约束,研究指出照西方现代化的生活水准,中国淡水资源所能养活的最高人口数为6.3—6.53亿人。 淡水在所有资源约束中所能承载的人口量是最小的。
从历史上看,人均用水量是增长的。1949年为190立方米/人· 年,1979年为489立方米/人·年,1990年为520立方米/人·年,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634立方米/人·年。
2、水质污染对水安全的影响。
水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质污染,由于水质降低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人体健康损害和生态破坏是十分严重的。据调查,全世界河流稳定流量的40%左右被污染。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湖泊在生物学上处于死亡状态。
中国的水短缺有“真缺水”(人均和地均水量都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假缺水”(由于水浪费和水污染造成的)。 全国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城市生活污水80~90%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城市河段十有八九水质超标;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 全国有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污染最重的河流是淮河、辽河、海河等;污染最重的湖泊是滇池、巢湖等。
工业污染是我国河流污染的显著特征,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数高出国际水平几倍到几十倍,且污染面不断扩大。据15个省市27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 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
生活在淮河流域的1.5亿人面对着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全流域191条较大的支流中,80%的河水已经变黑变臭;2/3的河段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淮河已经变成为中国水污染量严重的一条害河。近几年共发生大的污染事故50多起。1994年7月发生特大污染事故, 由上游下泄的两亿立方米污水在淮河主干道上形成一个100多公里长的污染团带, 污染带经过地方,两岸臭气熏天。附近公园里的猴子眼睛竟被熏瞎,沿河树木尽数枯死,河面泛起大量死鱼,蚌埠市发生严重的生活用水危机,老百姓怨声载道。
我国的湖泊普遍受到化肥、农药和乡镇企业以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巢湖、滇池已进入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太湖、洪泽湖已达中等富营养状态,洞庭湖和鄱阳湖也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的条件。湖泊富营养化使水体变色发臭,影响周边地区的饮用水问题。直接危害是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的改变,由起初的贫营养湖最后慢慢变成沼泽地,最终变成干地。
3、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安全的影响。
综观国外治理程度较高的河流,其治理战略的第一阶段多是洪水控制和河道治理,主要靠修建堤防。第二阶段主要采取调节径流与河道渠化的战略,并注重发展航运及旅游事业。第三阶段是污染控制阶段,是从统一考虑水量、水质和发电等方面,进行水资源的调节,借以增加可用的水量。第四阶段:把防治水害(防洪、排水、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调节(蓄水与调水)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强调污水的输送、处理和排入;水资源工程开发环境,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河谷的自然条件相协调;合理利用流域的水、土、资金、人力、能源及矿产等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多目标的水资源调节,开展流域内的国际和区际合作,进行需水控制和水资源的再利用以及科学地分配水量。
中国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水管理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而且同一个流域可能有很多管理主体或制度原则,缺乏统一管理,这是制度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水安全与国家安全
人类生活在全球和地区水循环联系之中。水与土地利用是紧密相关的,水文循环的自然单元是江河流域或汇水区域,而地球上的行政区划(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以土地划分的。所以,往往一个国家内可以有许多小流域(甚至小国如瑞典);反之,莱茵河则流经了6个国家。 流域是由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单元组成的,国际河流还包括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不可避免地将引起区域间、国际间的水争端。
1、水安全与国家稳定
自古以来水灾乃中国众灾之首,“治国先治水”是祖先留下的古训。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发生大水灾1092次, 平均每两年一次。
由于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水资源的调配。综观历史,人类转移和储存水资源的数量和范围都逐渐增长,一直发展到长距离、大水量的跨流域调水。中国历史上较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都是在社会稳定、国家权力相对集中的条件下兴办的,如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运河。
在建国后,我国水资源需要量的增长以及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已陆续开展了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卫、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引东江水入香港、引黄入晋、引松济辽等,仅海河和淮河的年引水量就达200亿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调三线工程更是雄心勃勃。
毫无疑问,跨流域调水使水资源产生利益的重分配。对于水源区、过渡区以及调入区的利益得失,沿途若干行政区和经济带的权益分配将是复杂问题,处理不好,将引发利益和社会心理不平衡,并可能成为国内政局振荡之源。近期中国两个最大的水安全问题——黄河断流和淮河污染——不仅激怒了下游两岸的民众,也震惊了中华大地。
2、水安全与国家安全
总起来说,现在广泛的国家安全包括两个因素:社会和环境的安全。社会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个人安全。相对社会安全,环境安全更具有广泛的全球安全意义。国家安全的内容包括确保本国或反抗别国对原材料、能量供应、土地、江河流域,海洋通道以及其它关键环境资源的控制权。随着上述资源的日渐稀缺,竞争也日渐激烈。
跨国环境资源的分配和跨国环境污染传输可能立即影响邻邦关系。以水为例,全球至少有214条河流(或湖泊流域)属于多国共有。 大约有50个国家75%以上的领土处于跨国流域内,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水流改道、水量减少、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都可成为这些地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世界经济更加紧密联系的今天,已产生了许多地区或国际间的水事矛盾,如以色列及其阿拉伯邻邦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地区间水量分配纠纷,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仑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8 国的多瑙河自由航道网争端。
中国的新疆有3条主要国际河流,占新疆年径流量的42.7%, 额尔齐斯河出国径流量占总径流量(119亿立方米)的80%以上, 伊犁河出境水量为126.4亿立方米,占76.8%。 现在大湄公河流域的中国西南地区就与下游的泰国、越南在水资源分配上有争议。
四 行动与政策响应
1、加强水资源立法。
明确所有权,建立统一管理体制,加大水污染事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法律代替过时的立法和规定,以完成必要的改变和有效的实施。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通过调整水价、征收排污费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在近海海域,加强海洋倾倒废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在近些年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中,国务院制定了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止暂行条例》,依法治污和强化监督管理的效果比较明显。
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水治理工作。
加大水治理科技研究经费投入。1997 年, 中国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9%,工业废水达标率为54%,工业废水治理得到了加强。在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行动中,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99个,在建的水污染防止项目325个。
淮河水污染引起了全国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和沿淮4 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污第一战役初战告捷。截止1997年2月31 日,全流域日排放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超标排污企业中,已完成治理任务的占71.4%,自然原因停产、转产、破产、关闭的占14.3%,由地方政府责令停产治理的占14.3%。全流域废水中COD排放总量削减约40%, 减少入河量70万吨,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目标。
3、水资源管理政策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淡水是一种不花钱的、取之不尽的资源”的错误观点,严重地耽搁了社会未能尽早地采取适当的措施。由于没有适当的市场价格,造成人们的滥用和浪费。在发达国家,用水效率提高,部分是由于有较好的价格,政策。70年代美国学者实证表明, 把某蒸汽发电厂的水价提高4倍,可以导致用水量减少98%。水价较高时,消费者用水要少得多,水价增加10%,需水量将减少1.5~7%。农业灌溉效率与水价政策有关。
4、加强水安全的管理方法研究。
建立检验水安全性的指标,某一流域和水系存在一个“安全线”,它应该有一些安全利用指标综合而成。安全利用指标除了反应水体性质的指标外,还应该反映该流域或水系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
水管理的宏观战略尺度,不能只顾现在而不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前景。运用机能整体性方法,从全球出发,整体地、跨学科地、跨行业地统一考虑水质与水量,以及流量和水的流动性等特点,找出人们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对水的有效管理方法,使由陆地向水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最小化。改变管理方法,从部门、地区内的利益最大化到跨部门、跨地区的整体管理。
5、水环境冲突理论中的政府(国际组织)的作用。
缺水问题也驱使人们更有效地用水。在以色列,政府已经建立了各行业每个产品的用水量标准,从而根据预计产量为每个工厂设置用水定额,这些定额刺激着工厂管理者少用水,所以取得的成果是,在过去20年中,以色列已经把单位工业产品产值的用水量消减了70%。
环境安全关键在于国际合作和协调。在最近一次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办的“河流流域对策”会议上,来自半干旱地区的水专家呼吁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以解决土地开发带来的土壤和水环境双重退化问题”。国际协作正在强调水土保持作为防治灾难的一种措施的重要性。现在明确的是许多国家、地区以及全球整体上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已变得越来越严重。采取行动来面对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减少对国家和国际安全的威胁。排外性的国家政策对于面临跨界环境问题的世界是不理智的。
6、中国水安全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前景。
制订国家水安全管理战略。从国家或区域的尺度制定水安全管理战略,改变传统管理方法,综合管理水资源以解决土壤和水环境双重退化;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法律代替过时的立法和规定;重新制定水价及政府法令,对水的需求加强管理,而不是单纯增加供给量,尤其在缺水地区必须发展和广泛应用农、工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加强教育,克服规划者中大量的“水盲”;实行水文水利水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建立流域水安全性指标,这由安全水量、安全生物量和安全粮食产量等自然、社会、经济指标综合而成;建立水环境冲突协调中心,它牵涉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内利益集团和国际组织的制度创新。为了实行更好的水资源管理,制定水价及政府法令和教育等,都将是最有效的管理办法。这将是一个管理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