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江南镇中心学校 吉林 敦化 133700
摘 要:长期以来“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教学形式影响着教学工作,而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与进步,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新理论带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及见解:
一、教师必须拥有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情境教学,对于语文课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把握好这一环节,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放异彩。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精力、专注的感情、豁达的想象、微妙的语言、正确的概括,使学生耳闻目染,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1.课堂是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所以要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要有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对他们的认同,少些失落感,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拘谨,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要给学生明确的答案,不能含糊其辞或者模糊不清地回答学生。
2.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一种积极的益智活动,它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思维和语言的重要途径。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课文能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不等于“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理解。对古诗等知识的品味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终身体验,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步学到位,先背下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词语的教学,不一定要把注解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背下,有些教师可能会问,不写注解怎么教词语?注释是别人对词语认识的“结果”,不能代替学生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背下注解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当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时就已经证明懂了。还要及时督促课后复习,深化学生的理解。
4.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的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无论从心理、生理、先天遗传和后天不同的环境影响来说,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考虑到各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经过多种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班内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B层为中等学生,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等,有时欠稳定;C层为各种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我将三个层次的学生状况制作成一份档案,以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成绩和能力,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达到最佳状态。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不同定位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有一种推动力。它一方面克服了以往学习水平低的同学容易产生的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激励和鼓励了个别拔尖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水平攀登,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郑宗英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8:66。
[2]祝智庭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于东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7月总第1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词语论文; 《教育学》2016年7月总第1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