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读“人的境遇与历史的时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读“人的境遇与历史的时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研究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殚精竭力之作——读《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境遇论文,之作论文,晚年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与冯景源同志是同事,相识近半个世纪。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尤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创见解。他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和《新视野——<资本论>哲学家新探》均为力作。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新作《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是专门研究马克思晚年两大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著作。作者历时6年,数易其稿,更为出色。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二是学术价值高。

现实性强,表现在对当代世界理论界关于两个马克思的争论,提供了以文本为据的回应。马克思晚年和“晚年马克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后者,则是对马克思理论看法的一种观点。

在西方,由于《人类学笔记》的发现,兴起了所谓“晚年马克思”热,倡导所谓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对立,认为马克思晚年对自己早年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生动摇和自我修正,重新回归人本主义历史观。对于这个在西方已争论多年,在我国也有赞同者的论点,仅凭抽象的纯逻辑反驳是难以有说服力的。冯著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不同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相互关系的分析,对所谓东方道路问题、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任何一个人,即使极平凡的普通人,在一生之中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发生变化,何况马克思这样一位终生都在探索之中的伟大学者。他的观点与时俱进,当然会有新发展、新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沿着马克思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既有轨道前进的,并不存在一个与“青年马克思”对立的“晚年马克思”。作者由反对两种马克思对立的批驳进而批驳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观点,强调了马克思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并不是停滞,而是不断发展深化的。

由此,作者还从另一个角度即积极的角度赞颂了晚年的马克思,即马克思晚年不是一个由于痛失爱妻,为疾病折磨,晚景凄凉、等待“上帝”召唤的马克思,而仍然是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就是他晚年理论生活的浓墨重彩,比起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毫不逊色,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这种重点不同并非后退或陷于“困惑”,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发展和推进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论述改变了晚年马克思在一些理论家甚至世人眼中悲惨的形象,重现了一个伟大的、背着装满个人痛苦的背囊,仍然在科学高峰中攀登的马克思。

现实性强还表现在冯著把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结合起来。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似乎距离现实很远,多为摘录,但作者立足实际,利用自己对两个笔记研究的成果,充分揭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思维,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双跨越的理论依据,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有了更为充实的理解。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术价值高。这不是一本重复唯物史观一般原理的泛泛之作,而是积一生研究成果,有独特见解的著作。冯著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即所谓“艺术整体”,实际上是强调它的普遍适用性。关于东方与西方发展道路特点问题,作者是通过区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社会发展道路来解决的。后者作为前者的特殊体现,必然要依赖各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它的变异是社会发展道路的变异。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差异性和特点,并没有推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它的一种变异。在不同条件下,有些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发生跨越、发生变形,但它的社会形态更替的总方向并没有超越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不能说,任何社会必须按5种社会形态更替依次演进,但我们可以说,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发生倒行的逆向运行。冯著中对由《人类学笔记》引发的关于历史发展的单线论与多线论问题、对东方理论或东方道路的实质问题、对社会五形态问题,对历史发展评价的尺度问题等等,都持有自己的看法。其他如马克思对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问题如何运用的问题、对社会制度与生产力跨越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互关系的问题等等,也不乏独到见解。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都只着重讲历史唯物主义于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因而只停留在纯理论范围,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图式化、公式化。这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而没有注意马克思对历史的实证性研究。冯著把马克思晚年的两部重要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以及《哲学家的贫困》等等联系起来比较研究,使读者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绝不是人类历史的一般图式,而是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并与对不同社会性形态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正如作者指出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证,在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中各有特点。在早期,其特点是哲学型的,是一般的抽象概括,它的形式是建构一种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的晚期研究中,这种研究表现为以实证的形式探讨一定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当然在马克思那里,这两种方式不是彼此对立的。“《历史学笔记》是以实证的史学方法专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它与早期制定唯物史观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方法上以及历史史料的运用上都互相交叉。”作者对两个笔记研究的最大成就,是通过对两个笔记的研究,令人信服地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艺术整体”,是关于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具体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相结合。并依据自己的研究回答了一些困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冯著对两个笔记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或是把它变为到处套用的历史哲学,都是错误的。

本书还有非常值得称道之处:材料翔实,注释甚多,不掠人之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引必有据,尽量符合原意。这是一种优良学风,在目前学风不正、存在浮躁情绪的学术界,犹如醒世良药。另一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的方法。文本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文本的研究绝不是寻章摘句、解经注经,不是片面强调个人解读,把具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特征的西方哲学解释学顶在头上。冯著能入书出书,立足现实,求真务实,既有文本依据,又有理论高度。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以事实为证、以理服人的良好学风。

《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标签:;  ;  ;  

马克思晚年笔记研究--读“人的境遇与历史的时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