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军
(遂宁市中医院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临床辨证多见寒凝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两型,分别采用艾附暖宫丸、膈下逐淤汤两方加减化裁内服,配合艾灸关元、双侧三阴交等穴位。治疗63例。结果:总有效率9524%。结论:辩证结合艾灸能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艾灸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046-01
1临床资料
63例患者均参照西医《妇产科学》[1]及《中医妇科学》[2]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经B超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年龄16~35岁;病程03~10年;未婚未孕57例,已婚未孕6例;寒凝血瘀型41例,气滞血瘀型22例。
2治疗方法
21艾灸疗法:取关元及双侧三阴交为主穴,寒凝血瘀型加中极穴,气滞血瘀型加气海穴。嘱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平伸。用艾条(清艾条—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点燃一端,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2cm左右处进行温和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肤微红为止。于经前5天开始,直至月经干净,1次/日,每次15~20min,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并配合中药内服。
22中药内服:寒凝血瘀型: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方用艾附暖宫丸(《女科切要》)加减。组成:艾叶15g、制香附10g、肉桂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小茴香15g、蒲黄包煎15g、甘草6g。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气滞血瘀型: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乳房胀痛,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治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组成:香附15g、枳壳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白芍15g、五灵脂15g、甘草6g。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脉数、酌加栀子、连翘、黄柏。中药内服配合以上艾灸时间,1剂/日,分三次服,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影响工作或学习。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经行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见表1:
注: 从上表可以看出,63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9例,占4603%;显效24例,占3810%;有效7例,占1111%;无效3例,占476%;总有效率为:9524%。
治愈患者3月后随访,有效和无效各1例,皆因其不能节制寒凉饮食,导致复发。
4讨论
4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冲任、胞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变为泻溢状态,此时胞宫气血易虚易实,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机而入,极易引起冲任、胞宫的气血失调,或阻滞不畅则“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濡养不足则“气血不荣,不荣则痛”。
41穴位选取:肾气充盛,气血充盈,肝气条达,则月经顺畅。故月经与冲任二脉、足三阴经及中焦脾胃的关系密切,治疗痛经以调冲任、理三阴;行气血为原则。本组治疗所选穴位,关元穴属任脉,为手太阳小肠经募穴,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会穴,“关”有闭藏的的含意,“元”指元真之气,故本穴为人身闭藏精气之处,所以《医经精义》指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灸之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又与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密切相连,故通过三阴交可调整冲、任、督、带脉的病变,艾灸三阴交能调补冲任,补肝益肾,从而达到解痉止痛、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目的。
气海穴为任脉经穴,肓之原穴,“气”为人体元气之意,“海”有聚会之意,穴居脐下,为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养生家以该穴为宗气所归,犹如百川之汇海者。而气为血之帅,当血有滞行时气可推行之,血有妄行时可正行之。故本穴虚证能补,实证能泄,随着患者当时机能状态达到双向良性调节的补虚泄实作用。《医宗金鉴》:“主治一切气疾”。它具有培补元气、补益虚损和疏利气机之功效。
中极穴属任脉经穴,也是膀胱的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有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益肾调经,通阳化气的功效。
艾灸法来治疗原发性痛经,取艾叶芳香辛透之性,结合火力之温热刺激经络穴位,以通调经脉、畅行气血,解除病痛。
验之临床,本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标本兼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347-348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1-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63-266
[4]石学敏.针灸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1-263
论文作者:唐大军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艾灸论文; 气血论文; 原发性论文; 穴位论文; 任脉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