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中国特色--回顾与反思_会计论文

会计的中国特色--回顾与反思_会计论文

会计的中国特色——回顾与思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会计论文,思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有没有、要不要以及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是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首要课题,也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但是,目前关于会计的中国特色仍然存在不少异议,其主要观点如下:(1)会计作为无国界的应用工具,其本身不应该具有特色;(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系与西方会计比较有中国特色,但现在建设市场经济,就不应该有特色了;(3)中国会计要走向世界,实现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改革不存在中国特色,而应完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4)要推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不应强调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5)如果过份强调会计的中国特色,就可能在吸收与借鉴外国会计理论与经验方面形成一种障碍,以至影响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一、什么是特色

特色原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现代汉语词典》第1234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如果套用一下,会计特色是会计所表现出的民族风格,因此会计的中国特色实质上是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问题。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的特殊性。一国的会计准则、会计模式往往适应其特定的环境,并随其自身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节。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由于会计环境的不同,无论是反映在会计理论上还是会计实践上,总会存在着差异。但是什么样的差异才能构成特色呢?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构成特色的差异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这种差异是长期性的,而不是阶段性或短期性的;

2.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与众不同的;

3.这种差异应体现会计运行背后的本质性因素,而不是形式上的。

二、会计环境与中国特色

按照上述构成特色的差异的特征,从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出发,我们认为,下面的差异可以决定会计的中国特色: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实践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会计的实务方法,还会决定会计理论和实务指导原则的发展。

在经济因素中,哪些差异符合上述的特色标准呢?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在经济目标,还是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财税方针、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性、长期性、不可调和的差异,反映在会计上,就应该是构成特色性的因素。

(2)占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承担着经济职能,而且还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职能以及政治职能,这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一个特色性的因素。

(3)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尚没有形成全面的、发育良好的市场体系,这就决定了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在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引导市场体系的健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一个特色性的因素。

(4)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在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的差异将是长期性、本质性的因素。

2.法律和政治因素

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和我国在政治取向和立法原则、立法目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本质性、显著性、长期的差异,表现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中,就成为特色性的因素。

3.文化因素

由于各国的民族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本质性的显著的差异,不同文化模式的特色可以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各国会计的不同特色。例如,以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模式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倾向于保守,信息披露上倾向于保密,而以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模式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倾向于乐观,信息披露上透明度较高。

三、会计中国特色的历史回顾

“会计的中国特色”,这一提法是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不开的。建国初期,由于引进和模仿了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国的会计模式和会计体系也基本上是前苏联式的。五十年代中期,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并针对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使会计走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60年代中期,中国式的会计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在文革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步调整,中国的会计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依据对我国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研究的线索,我们可以把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形成与发展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2),以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为标志,提出了财会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总结实践中的丰富经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以逐步形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具有我国特点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指导财会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一时期,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会计的中国特点主要体现在:(1)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对会计的影响;(2)经济组织性质、形式的差别以及资本来源、结构的不同对会计原则与方法的影响;(3)产品分配形式的差别对会计计量原则与方法的影响;(4)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差别对会计指标和会计信息的影响;(5)会计人员管理和会计工作管辖;(6)内部核算。

第二阶段:(1983-1991),以1983年中国会计学会第三次年会为标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经济理论研究必须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的原则,提出了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为目标的会计理论研究。这一时期,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会计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1)会计理论与方法上,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相适应;(2)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3)多种经营方式下的会计工作;(4)会计工作中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与协调;(5)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6)对会计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7)民主理财与社会主义民主管理;(8)会计教育与会计法制建设;(9)会计的现代化管理;(10)涉外会计;(11)会计管理体制。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标志,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1995年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丰富经验和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一时期,由于“两则”、“两制”的出台,推动了会计模式的转轨,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市场的运行规则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准则的即将出台,会计的国际化、科学化、法制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会计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1)会计现实的可行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会计的影响;(3)无论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大,必须既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又有利于微观搞活,既统一,又灵活,并能随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补充;(4)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四、我们的建议

判断一国会计模式的优劣只能看它是否能与本国的环境相适应,而不应是其他标准。笔者认为,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同国际惯例接轨,以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国际交流中的障碍。从短期来看,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肯定存在,但从长远来看,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会逐步缩小,这是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会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我国会计完全无条件地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会计的中国特色是会计改革的结果,而不是会计改革的前提。我们不应把中国特色视为我国会计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这样势必会导致以特色为出发点,人为的制造出许多特色,从而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在这一点上,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主流,差异或特色则是次要的。因此,我们不主张在会计上强调或套用中国特色。

从我国会计改革的趋势来看,国际化应是首要的目标,而在改革中不能国际化的部分自然也就形成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标签:;  ;  ;  ;  ;  ;  

会计的中国特色--回顾与反思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