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的问题,一直 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肯定者曰有,否定者曰无。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哲学界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改革开放以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逐渐流行,但争论一直存在。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因此围绕该问题的争论就不是可有 可无的。相反,这种争论的健康发展,会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有助 于在新世纪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关于“本体论”和“世界观”两概念的使用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附录中使用了“本体论”概念,他说:“对神的证明不外是对 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 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对神的存在的 一切证明都是对神的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下引略,第101页。)从上下文的意思来 看,马克思所理解的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存在的理论,即本体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以 及本体与非本体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论感觉、激 情时使用了“本体论”概念。他认为:“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 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所谓对人的感觉、激情的真正 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是指“感觉、激情等等仅仅通过它们的对象对它们感性地存 在这一事实而真正肯定自己”,是指“不同的肯定方式构成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生命的 特殊性;对象以怎样的方式对它们存在,这就是它们的享受的特有方式”,即使“对象 为他人所肯定,这同样是他自己的享受”。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 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0页。)可以看出,马克思 在这里讲的本体论是指相对于主体(人)的客体的、对象性的存在的理论,就是指存在论 。

马克思使用得比较多的概念是“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这些概念。他在 《博士论文》中说:“斯多亚主义好像是赫拉克利特的自然思辨和昔尼克派的伦理世界 观的结合,也许再加上一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5页。)他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赫拉克利特的哲学称为“运动的、发展 的、活生生的自然观”,说在伊壁鸠鲁派那里“原子是世界观的原则”(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3~144页。)。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中将黑格尔哲学称为“旧世界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基督教“把多种多样 的世界观汇集在一起”,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称作“颠倒了的世界观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2、435、452页。)。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唯物主义世界观”,说“由于费尔巴哈 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 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 ‘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 正批判的世界观。”他在该著作中也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的“ 历史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1、43页。)。

马克思把哲学称作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是同他对哲学的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联系 在一起的。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宗教、道德及其他意识形态不过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观 念表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 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因 此,马克思反对思辨哲学。他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 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 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绘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的环境,能 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 。——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31页。)马克思认为,当哲学面向世界的 时候,它只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与另一部分相对立,哲学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 关系,哲学应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去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是 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不仅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应该通过 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的实现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和 世界的哲学化,哲学就是为了使人得到解放、使人获得自由、使人心灵健康(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4~25、75~76、220页。)。既然马克思把哲学理解为人 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反思的、抽象的观念把握,那么马克思把哲学称为世界观(包括 自然观、历史观)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马克思所以使用世界观概念而不使用本体论概念,还有一个原因。他从写作《博士论 文》到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间的这个时期中,对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和 唯心主义本体论都不满意。他在《博士论文》中借伊壁鸠鲁之口肯定了德谟克利特“发 现了自然界的本原”,但批评他对作为世界本原的原子的抽象理解。他既不满意当时德 国哲学中被称为“自由派”的青年黑格尔派,也不满意当时德国哲学中被称为“保守派 ”的实证哲学派。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 归结为非对象性、唯灵论的存在物,列举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进而明确地表达了要 超越以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意向。他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 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他既不满于以往唯物主义对自然界和人所进行的抽象考察 ,也不满于以往唯心主义把自然界和人归结为意识的产物。甚至他在阐述共产主义的时 候都没有使用唯物主义的概念,而是使用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概 念。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才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把感性理解 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接着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把他们的哲学称作“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显然,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作世界观,是为了表明他的哲学既不同于以往的唯物主 义,也不同于以往的唯心主义。因此,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 ,是符合马克思本意的,也是有道理的。不过,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马克思不仅把自 己的哲学称作世界观,而且他也把前人的哲学称作世界观,即把前人哲学中的本体论称 作世界观。这明显地使后人感到,在马克思看来,本体论可以称作世界观,世界观也可 以称作本体论。其次,前人的本体论哲学中所讨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实际 上也在讨论,只是回答的方式和答案不同于以往的本体论哲学。如此说来,主张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也有其根据。当然这一观点面临的问题并不少于前一观 点所面临的问题。

二、马克思世界观(本体论)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博士论文》阶段。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一种原子辩证存在的本体论。马克思不满意于德谟克 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德氏只认识到原子的物质存在,所讲的原子是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 在,是一种无形式规定的抽象存在,还把一切归结为必然性。“德谟克利特承认不可分 割的、用理性可以直观的物体是自然界的本原”。马克思赞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 赞扬伊氏对于偶然性的承认。马克思说,“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 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8页。)

马克思指出,“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存在和本质、物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单 个的原子本身内,因为单个的原子具有了质。由于有了质,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离, 但同时又在它自己的结构中完成。于是,从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及其与排斥相联系的聚 集中,就产生出现象世界。在这种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 显然达到自己最尖锐的实现。因为原子按照它的概念是自然界的绝对的、本质的形式。 这个绝对的形式现在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无定形的基质了。原子诚然是自然 界的实体,一切都由这种实体产生,一切也分解为这种实体,但是,现象世界的经常不 断的毁灭并不会有任何结果。新的现象又在形成,但是作为一种固定的东西的原子本身 却始终是基础。所以,如果按照原子的纯粹概念来设想原子,它的存在就是虚空的空间 ,被毁灭了的自然;一旦原子转入了现实界,它就下降为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 作为充满多种多样关系的世界的承担者,永远只是以对世界毫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存 在。”不过,马克思认为:“那在物质的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就是 自我意识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9、61页。)我们看到,马克 思在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是典型的本体论问题,他通过揭示原子概念的内在矛盾论述了从 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因此我们说他所论述的是原子辩证存在的本体论;又由于 他认为原子概念辩证存在和过渡的动力来自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又说他这时的本体论思 想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阶段。

马克思进入社会之后,社会的现实问题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说:“一个时代的 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 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却是 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 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03页。)马克思认 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回答时代的问题。他为了揭开国家之谜,展开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 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批判过程的副产品。

马克思在分析工资、资本、地租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发现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只是 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 没有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把应当加以论证 的东西当做了前提。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 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就是在解决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以自然界 为前提的类存在本体论,把这种本体论作为在他从事经济分析的哲学基础。

显然,要说清楚私有制、贪欲,就要说清楚人。黑格尔把人、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 识,认为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 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 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不过,黑格尔根据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 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失去对象,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 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当然,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 而且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第163~165页。)。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上述 思想,阐明了自然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等概念。马克思说:“一个存在 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 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 ,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页。)马克思还指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个惟一的、孤独 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 象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169页。)。接着,马克思从存在 物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特征。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物,这些力 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 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 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 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2卷,第167~168页。)。其次,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 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 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 己的产生活动,这是人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169页。)。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当 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 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作为类存在物,具有下列特征:第一,从肉体方面来说,人 的类生活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 范围就越广阔;第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 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第三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正是在改 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第四,劳动、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 活,是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这种生命活动的性质决定了人的类特性,而人的类 特性就在于追求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97页。) 。接着,马克思又通过对劳动特点的分析论证了人在劳动中怎样由自然的、有生命的类 存在物成为社会性的存在物。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作为社会 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也进行了不少分析,但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重点还是在阐明 人是一种以自然界为前提的存在物,即人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类存在,因此我们把马克 思在这一手稿中所阐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称为类存在本体论。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当时 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工具,也是劳动异化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三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阶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论述了他的实践观,并根据 实践观论述了人的本质、人的思维、感性直观、世俗基础、社会生活、宗教感情等问题 ,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同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 内的旧唯物主义明确地对立起来,声明他的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这个 《提纲》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萌芽,现在看来这个《提纲》实际上是马克思哲学思 想的一个纲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提纲》思想的展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根据对本体论的广义理解,将唯物 史观在称为历史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将它称为本体论,但是我们现在想从追本溯源意义 上所理解的本体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观点。应该承认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马克思 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中不仅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也清算了他 们自己过去的某些观点,不仅没有正面论述本体、本原之类的范畴,就是他们过去使用 过的“实体”、“人的本质”、“类”、“人”等范畴也是在批判过程中提到的。但是 ,他们既然要讨论人们思想观念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讨论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也就必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来回答本体论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一著作中 虽然没有读到社会历史的本体或本原之类的范畴,但却遇到了“历史的前提”、“历史 的基础”、“物质实践”、“现实基础”、“现实前提”、“自然基础”等等说法。他 们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 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 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 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2页 。)

关于历史的现实的前提,他们列举了下列方面:第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 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 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 发生的变更出发。第二,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这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 动也包括人自身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和生育)。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取决于进 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第三,生产活动是以人们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的形式又是 由生产决定的。这就是说,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 关系和政治关系。第四,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 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 接产物。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了的存在,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不应该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应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关于整个历史的基础,他们是这样说的: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 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 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 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 的过程;关于现实基础,他们是这样说的: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做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 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 东西的现实基础;关于上层建筑的基础,他们是这样说的: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 来的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历史前提和基础理论。历史前提论 是相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言的,历史前提就是历史起点;现实基础论是相对 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而言的,现实基础就是分析社会结构的逻辑起点。从逻辑和 历史一致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起点就是逻辑的起点,反之亦然。本体既可以理解为本原 也可以理解为基础,因此社会历史的前提论和基础论可以理解为社会历史的本体论。然 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能够作为社会历史中的本原和基础性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就马克 思恩格斯提到的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一定的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个人、人们的 存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物质实践、生活、生产力和社会交 往形式的总和(市民社会),这就为学者们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第四阶段:马克思后来在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中应用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他曾经计划写一本辩证法的著作,但没有如愿。恩格斯论述了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但 后人争议较多。

总之,马克思的世界观(本体论)思想有一个形成、成熟、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将他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论述联系起来,才能完整正确地把握他的思想。

三、马克思关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思想

研究马克思世界观(本体论)关于本体的理解,讨论马克思本体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本体 论,当然是有意义的;理论界也长期存在着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 论、物质-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各种说法,不同观点之间继续进行讨论将有 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过,上述不同观点长期争论未决,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不妨我们可以变换一种思考方式,即马克思究竟提出了哪些导致在哲学上造成革命而 且至今仍然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自然存在和社 会存在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思想是值得发掘、研究和讨论的。马克思从写作《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和飞跃,从人本主义的 世界观转变为唯物史观的世界观,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仍然存在着连续的方面,这就是关 于人的两重性存在(即既是自然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的思想。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 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 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 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 页。)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人及其社会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下开始自己的发 展的。这种自然前提、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下 列方面:(1)劳动的主体最初是自然的个人,是自然存在的,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 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人类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是自然界提供的。 “他的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表现为他的无机体;他本身不但是有 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这种条件不是他的产物,而是预先存在的; 作为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 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也直接取之自然界,被马克思恩 格斯称为“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3)最初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地存在和发生 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婚姻血缘关系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 系,是人类社会最初存在的惟一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的最初 的、最原始的共同体和社会是部落体,被马克思称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社 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0~491页。)。 (4)人类最初的财产也是直接来自自然的,如占有的土地、树木的果实、动物等。马克 思说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做是属于他的,看做是自己的,看做是与他自身的存在 一起产生的前提,把它们看做他本身的自然前提,人们依靠部落(共同体)的集体力量获 得这些自然存在的财富。(5)不同的部落之间偶尔发生交换时所交换的物品不是他们的 劳动产品而是他们占有土地上的自然产物。把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上述诸方面综合起来 就形成了这样一幅图景:来自自然界的人依靠自然存在的关系结合成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或社会,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自然工具和自然资源获得生存所需要的财产,开始了人类最 初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类存在的自然状态,在总体上构成了往后发展的自然前提、自 然基础。人及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当然是不断克服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各种局限性的过程, 然而,人能不能使自己不再具有自然存在的性质、不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再依赖自 然界呢?不能。马克思认为即使在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外部自然界 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页。)。因而,人所 具有的自然存在物的性质也不会改变。

人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 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 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的本质,他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 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 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19页。)人之所以是社会存在物,是 由于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 享受。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 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社会的活 动和社会的享受不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甚至当人从 事一种很少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他也是社会的,因为他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甚至语言,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他的,他从自身做出的东西也是他为社会做出的。 他的活动、他的生命表现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意识的存在也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物性质的确证,随着意识的发展,人会从自发的社会 存在物变成自觉的社会存在物,即意识到他自己是社会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第121~123页。)。

总之,人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类存在,这种存在既不同于无机物的存在也不同 于有机物、动物的存在,人既依赖于自然界也依赖于他人和社会,人只有同自然界进行 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命,而这种交换又只能在和他人结成的社会中才 能进行,因而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两重性存在使人所从事的生产实 践活动也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的、客体的性质,既依赖于自然条件 ,也作为一种现实力量和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发生着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它具有社会的 、主体的性质,既依赖于社会条件,也对各种社会因素产生着影响。人及其所从事的生 产实践的两重性又使得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及作为生产成果的物质财富也具 有这种两重性。马克思既谈论过私有财产的自然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也谈论过资本的 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6页。);马克思既 谈论过劳动的具体的自然的性质和劳动的抽象的社会的性质,也谈论过商品的自然存在 形式和一般社会存在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96页。)。人及其所从事的生产实践的两重性,还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既具 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又具有人的有目的活动过程的性质。

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自然的、物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自 然存在的社会表现和形式,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而两者之间的 矛盾、冲突、分裂则会造成人的存在危机。人的两重性存在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 的,因而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和统一。人通过生产实践不断地 将自然物改造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资料,将自然环境改造为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获得,人的自然存在就会采取新的形态;人的自然存 在形态的变化要求人的社会存在的具体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求人们之间形成新的利 益关系、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精神关系,而随着这些新关系的形成,人的社会存在就会 采取新的形态。人的社会存在的形态变化是通过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长期 以来,人们在市场利润和眼前利益的推动下只知道向自然界索取,甚至在工业化、现代 化所取得的成就面前,觉得人可以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结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 环境、资源、能源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未来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种形势 ,重温马克思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的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实际 意义。人们必须明白,破坏自然界就是破坏人自己的无机身体,破坏人自己的生存基础 。当然,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性的、掠夺性的开发和使用,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社会存在 方面的问题,是资本生产方式的问题。这种生产方式在造成人与人利益上的对立以外, 也造成着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当然在资本生产方式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 发挥出来以前,它是不会灭亡的;不过,人们在利用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 ,不要忘记马克思对这种生产方式所进行过的批判性的分析,要想方设法使这种生产方 式的负面影响缩小到尽量小的程度。从历史发展的前景来看,这种生产方式在帮助人们 克服自然局限性之后却又给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社会局限性,因此它终将为那种能够 克服社会局限性的新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取代。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 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 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 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 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 历史之谜的解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人的两重性存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基础性 、前提性、始源性即本体性的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逻辑地达到其他理论分支。人 的自然存在中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力范畴来概括;人的社会存在中包含 着人和人的关系,可以用社会关系范畴来概括,其中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 想关系。根据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由生产力、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结构理论,即 可以得到唯物史观理论;我们从人的两重性存在理论可以得到劳动两重性的理论,从劳 动的两重性可以得到商品的两重性,而商品的两重性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历史 和逻辑的起点。至于人的两重性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我们 在上段中所引用的马克思的文字已经做了回答。

人的两重性存在在理论意义还不限于上述。马克思在分析这一理论过程中所论述的自 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思想开辟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恩格 斯曾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他 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家 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哲学界把 主张精神是世界本原的观点称为精神本体论,把主张物质是世界本原的观点称为物质本 体论。因而,精神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区别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野。当马克 思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应该把意识看做是有 生命的个人,而应该把意识看做是有生命的个人的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马克思所坚持的正是唯物主义本体论。但唯物史观的 本体论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有根本区别的。因为后者在社会历 史领域中所持的观点是唯心史观,即使在自然观领域中马克思的解决方式也不同于旧唯 物主义。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认为他对物质本体论的论证是直观的、 不彻底的。马克思指出,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 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然而如果考虑到,在工业中向来 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工业或快 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 ,那末上述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马克思还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 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成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 ,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 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 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9~50页。)。恩格斯也 是如此。恩格斯说:“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 程,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他势 所必然地终于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 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 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惟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多么超 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 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马克思恩格斯则 继续前进了。他们利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对物质本体论这个旧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作出了 新的论证,使这个命题不再是一个直观的抽象的命题,而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随着 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得到不断证实、不断丰富的辩证的历史的具体的 命题。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