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件应急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应急响应(emergency response)?国外既有研究多关注应急准备环节,这也是各国应急能力评估的重要内容。但是,应急准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弗朗西斯·L.爱德华兹(Frances L.Edwards)指出,无论如何有效地规划和准备,灾害可能还是会发生,甚至有时候准备不得不与响应同时进行。究竟怎样的准备才是充分的准备呢?是不计经济成本吗?阿金·伯恩(Arjen Boin)和保罗·哈特(Paul't Hart)认为,绝大多数政府和企业不愿意为应对未来的危机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物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皆是如此。在预算限制下大谈如何做好应急准备无异于无米之炊。而若没有预算限制,应急准备似乎又不比灾时决策、指挥、救援、协调与合作等来得困难。因此,如何实现有限条件下的有效应急响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响应是指事件爆发后的处置、响应及救援活动和过程,国外一些研究常把准备与响应作为整体来讨论。应急指挥系统(Incident Command System,ICS)是美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通用做法,并且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因此,追溯ICS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所受的质疑,从不同角度总结现有文献对有效应急响应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的认识,对于全面梳理和更好地把握应急响应过程,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意义重大。 一、应急指挥系统的起源、发展与所受质疑 1.起源与发展 1970年,发生在美国南加州的一场森林火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而在火灾救援中,消防部门在人员、设备、专业术语、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严重影响了救援效率。为了整合资源,1972年,美国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南加州潜在紧急事件消防资源系统(FIrefighting RESources of California Organized for Potential Emergencies,FIRESCOPE)项目,由联邦、州和地方消防部门共同合作并确定了各参与单位的组成和职责,这就是ICS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ICS成为联邦消防部门应急管理的基础。自那时起,许多州开始运用ICS,并不断加以完善。到90年代,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下属的应急管理学院(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EMI)还把ICS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和课程加以推广。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使得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2004年,国土安全部发展了一系列概念、准则、程序、流程和术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NIMS),而ICS正是其主要内容。它既是一套指挥、控制和协调应急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工具,也是整合各单位以达到稳定紧急状况、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一种方法。作为应急指挥的标准组织结构,不论事件大小、事件类型,还是事前计划或事发应对,它都具有普遍适用性。ICS把理性和科层制组织原则扩展到灾害响应的不确定性中,不仅提供了响应规则和做法,还建立了任务分工和协调机制。 ICS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种版本。当ICS还在消防体系内发展演变时,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下属的联邦灾害救援署已经逐步在加州、华盛顿和阿拉斯加等地方制定了一些地震救援计划,即后来的联邦响应计划(Federal Response Plan,FRP)。FRP产生之初,ICS并不包括在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ICS占据了FRP中较大的比重,而这主要源自美国消防协会的影响。ICS关注运作、计划和物流,而计划是其中最核心的功能,包括行动计划和操作计划两类。在FRP框架下第一次开展的行动计划是1994年加州北岭地震,当时加州应急服务办公室负责了整个响应的行动规划。发展至今,ICS一共包括了指挥、行动、计划、后勤和行政五项基本职能。但这并不表明ICS是完善的,针对它的质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2.所受质疑 有关ICS的质疑主要围绕两个词,即规范性和灵活性(discipline and agility或rigidity and flexibility)展开,从其发展和演化中可以看出,ICS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规范化到重视灵活性的过程。 第一阶段始自20世纪90年代,这时ICS从加州消防部门逐渐发展完善并推广至全美几乎所有消防部门,然后又被运用于警察、医疗和公共事业等部门。直至2004年成为NIMS的主要内容,ICS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逐步规范化的特征。有研究者指出,从大型森林火灾到200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ICS的运用都是极为成功的,其支持者认为这主要归功于预先规划和系统训练。实践部门则很重视其指挥与控制价值,认为它满足了灾害响应的各种需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针对ICS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早在20世纪90年代,少数研究者就对ICS是否可以适用于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产生了怀疑。他们的质疑首先针对其适用性问题,如哈佛大学的赫尔曼·伦纳德(Herman Leonard)和阿诺德·豪伊特(Arnold Howitt)就对ICS能否适合所有部门或组织表示怀疑。也有研究者认为,ICS没有把非政府组织如私企、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等纳入响应体系,认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有限的。此外,ICS科层体系的本质特征也使得应对大规模灾害时难以整合响应单位以形成合作与协调。对此,实践部门并不认可,甚至认为这些研究者并不理解ICS。如西雅图消防局负责人兰迪·汉森(Randy Hansen)认为,这些问题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执行不力所致。还有实践者认为,建立ICS的基本原因就是协调多部门响应,而ICS有一些原则和结构来处理部门和各级政府之间出现的协调问题。他们还指出,加强培训有助于解决批评者指出的问题。总之,这一阶段ICS发展的特点是逐步推广且规范化,在实践过程中十分强调指挥控制模式和重视规范性。 第二阶段始自ICS成为美国事故现场通用性管理工具。特别是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南部沿海地区后,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灾时的不佳表现使ICS再次成为研究者反思的热点。桑德拉·施耐德(Saundra Schneider)指出,飓风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源于政府应急管理系统中的行政崩溃。有效官僚组织的重要标志是规范完善的程序、有效的领导以及清晰的目标,早期一项评估认为,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削弱了政府在飓风中作出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由于正式预案均出乎意料地失效,飓风时所有的响应活动完全依赖临时的紧急行动,但此时很难把握响应的控制和灵活问题。美国《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年出版了一期特刊《卡特里娜飓风中的行政失败》(Administrative Failure in the Wake of Katrina),旨在对飓风灾害的原因和响应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匹兹堡大学的路易斯·康福特(Louise Comfort)与唐纳德·莫伊尼汉(Donald Moynihan)认为,缺乏统一的行动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组织目标冲突,日常行动计划和方法不同等。得州农工大学减灾恢复中心的减莱斯利·鲁茨(Leslie Lutz)和迈克尔·林德尔(Michael Lindell)针对丽塔飓风中得州应急运行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s,EOC)应用ICS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EOC运用ICS的情况和效果都不一样,可见ICS在不同类型灾害情景中的运用还有待深入研究。迪克·巴克(Dick Buck)、约瑟夫·特瑞德(Joseph Trainor)和贝尼尼奥·阿吉雷(Benigno Aguirre)通过分析FEMA下属城市搜救队参与的9起事件的行动,指出了ICS 一定程度上的适用性,并认为目前美国使用ICS作为通用灾害管理原则的努力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成功。 这些研究表明,ICS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严格的指挥与控制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日益频繁的巨灾和跨界危机的响应任务。总之,这一时期有关ICS的质疑主要围绕响应的灵活性和协作整合问题。2014年3月,欧洲《紧急事件与危机管理》期刊(The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筹划了一期有关ICS的特刊(Incident Command Systems:A Dynamic Tension among Goals,Rules and Practice),试图打开ICS的黑匣子,并客观地反思和检视并揭示一些隐藏在ICS之下却长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和看法。其中,杰西卡·詹森(Jessica Jensen)与威廉·沃(William Waugh Jr.)全面深入地回顾了美国近40年来有关ICS的研究和实践,指出上述这些假设似乎都是错误的。 二、有效应急响应的有关研究 目前,ICS在美国仍旧被广泛使用,甚至被视为消防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灵丹妙药”(panacea)。尽管如此,40余年来,有关ICS实施效果评价或测量的研究却并不多,定量研究则更加稀少。文献涉及ICS或应急响应时多使用“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高绩效”(high performance)、“更好的响应”(better response)、“最佳效率和效果”(best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等字眼,本文将它们都视为对有效应急响应的不同描述。 评估政府应急管理(包括应急响应)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究竟怎样的应急响应是好的、有效的、成功的和可靠的,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判断问题。艾伦·麦康奈尔(Allan McConnell)认为,危机管理评估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取决于评价者的价值判断及其对响应目标的偏好。关于究竟如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包括应急响应能力)的思考早已有之。1997年,凯瑟琳·蒂尔尼(Kathleen Tierney)就指出,关键应急任务的实施和效果、危机相关组织的调整和创新、应急响应活动的性质和效果影响因素等是近几十年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灾害应急响应活动研究的热门主题。就应急响应问题而言,研究者不仅提供了一些原则,甚至还有少数提出了具体标准。总之,如何在灾后使应急响应活动更富有成效是目前国外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已把ICS的运用从消防部门延伸至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流感疫情、反恐、医院急诊等各个领域。同时,文献中不乏围绕ICS或NIMS在美国某州、地方或某部门甚至其他国家的运用情况而开展的案例研究。 从研究角度而言,既有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整个响应过程展开讨论,涉及多个影响应急响应绩效或效果的因素;第二类是从与响应有关的某一点上开展研究。 1.多因素角度 戴尼斯·温格尔(Dennis Wenger)、夸兰泰利(E.L.Quarantelli)和罗素·戴恩斯(Russell Dynes)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响应过程应包括以下七个特点:优秀的信息收集和分配、应急运行中心的全员配置和发挥作用、充足的人力和物资、响应单位及协作单位的专业分工、合法的权威结构、整合与协调与外部组织间的关系、应急响应官员与媒体代表的互利有效关系以及基于事实的报道。之后,夸兰泰利还提炼出优秀应急响应的十个标准,即(1)准确区分响应需求和部门产生的需求;(2)充分落实共通的功能和任务;(3)有效动员人力和资源;(4)适当进行任务授权和人员分工配置;(5)信息充分处理;(6)合理开展应急决策;(7)协调全局;(8)融合紧急和常规组织行为;(9)提供适当的媒体信息;(10)充分发挥EOC功能。亨利·费舍尔(Henry Fischer)在分析文献和多个案例的基础上勾画了一些用来提高灾害响应效果的建议,如制订灾害计划、展开灾害培训和演练、设计运行中心、签署互助合作协议、发展与媒体的良好关系等。法国巴黎高科-巴黎矿业大学让-卢克·维博(Jean-Luc Wybo)教授指出,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方法不同会带来问题,不利于应对紧急情况。于是他构建了一个应急指挥中心效率最优模型,并提出了使该模型实现最佳效率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能力和沟通的分配、适应性的动态组织、危机响应的角色分类、任务分配。卡尔·维克(Karl Weick)和凯瑟琳·萨克利夫(Kathleen Sutcliffe)认为,在当前快节奏且复杂变化的环境中,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且难以预测,但这并非意味要放弃计划,恰恰相反,仅有计划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计划的一部分,组织还要完成如下任务,以改变这些难以预料事件的影响:(1)更关注失败而非成功;(2)不厌其烦地解释正在发生的问题,特别是错误;(3)对行动要十分敏感;(4)致力于增强适应性;(5)发展专业差异和分工。格雷戈里·比格利(Gregory Bigley)和卡莱纳·罗伯茨(Karlene Roberts)的研究认为,组织可以通过提高组织重组速度、改进灾害认知管理方法等来增强动荡环境中组织的可靠性。 玛格丽特·克赖顿(Margaret Crichton)、克里斯蒂娜·劳赫(Kristina Lauche)和罗娜·弗林(Rhona Flin)针对一起石油钻井事故进行调查和访问,他们识别出决策、情景意识、沟通、领导与合作等是工业企业中危机管理小组进行事故指挥和控制的技巧,且受压力和组织因素的影响。托马斯·德拉贝克(Thomas Drabek)认为,高水平的共识、较多地运用协调策略、长期预警、灾前充分演练、经常与过去部门联系等举措会产生一个比较有效的灾害响应。与之类似,约翰·哈拉尔德(John Harrald)认为灵敏与规范是成功的灾害响应标准所必需的。他指出,在美国30余年的灾害研究中,大量文献研究了即兴、适应性和创造性等非结构化因素对协调、合作、沟通以及问题成功解决的重要作用。同时,从美国国家响应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指挥控制等因素一直被强调。他认为这两种理念并不冲突,因为极端事件响应时需要遵循这两个关键的成功准则。他还把灾害响应按时间分成灾前—灾时—灾后三个阶段,提出了不同阶段组织规模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并针对各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丹尼尔·贝克(Daniel Baker)认为,目前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给组织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提高其应急响应战略的效率。他特别强调了组织的适应性管理策略,认为组织需要大力发展并增进立法、信任和社会资本等环节。赫尔曼·伦纳德和阿诺德·豪伊特将危机和灾害分成常规、突发和紧急三类,指出实现对这三类危机的有效响应必然对组织形式、资源供给、技能建设,演练以及预防等提出不同要求。 跨界(地理边界或行政边界)是未来危机的重要特点,2009年,阿金·波恩主编了一期专刊来讨论跨界危机。其中,弗朗西斯·爱德华兹认为未来的跨界危机带来了新的政治、社会和外交挑战,对它们的应急响应需要有新的规划。克里斯·安塞尔(Chris Ansell)和阿金·波恩认为当前灾害的跨界性质对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揭示了识别有效应急指挥的障碍因素(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保障超负荷能力;如何组织响应;如何进行公众沟通)的办法。他们还特别从如何建立应急响应系统的角度指出了及时有效实现有限能力聚集的方法,即分布式风险感知识别、快速可持续且恰当比例的部署和正式的组织扩展结构。阿金·波恩和保罗·哈特就如何组织和实现有效应急管理进行了文献梳理,他们以2009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为出发点,提出有效的危机管理有赖于一系列能确保灵活性、信息畅通且保障正式组织结构最大程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则和程序。他们认为,不良规划、盲目追求信息完备、沟通失灵或中断、过分依赖指挥与控制、低估媒体和信息的作用、低估灾情等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并讨论了构建有效响应网络结构需要的前提条件。赫尔曼·伦纳德和阿诺德·霍伊特也就同一事件探究了如何最好地组织人和机构应对极端事件,以及成功应对时的组织形式和程序问题。他们认为,分权是最可能有效应对类似维多利亚大火这类极端事件的办法,主张思考如何协调网络组织间的活动比把不同响应组织努力维持在一个集中的指挥控制框架之下要更有用。最近,杰西卡·詹森与威廉·沃提出个体参与者、单个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响应网络组织、当地情况、灾害特征以及ICS的使用情况等因素对ICS运行的影响及绩效。 2.单因素角度 也有很多研究者以某次灾害或事故为例,从管理失灵的角度分析响应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或者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威廉·沃认为各级政府领导力差是最大的问题,指出FEMA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其领导力而不是组织改革。路易斯·康福特指出,与其说卡特里娜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飓风前虽然出现多次预警却丝毫未能引起政府重视,正是各级政府对危机感知力(sense-making)的低下使得这场天灾更加严重。特里西亚·瓦赫滕多夫(Tricia Wachtendorf)和詹姆士·肯德拉(James Kendra)则认为,在针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响应中,组织和多组织层面缺乏即兴似乎与整个响应过程中的很多失败紧密相关。查尔斯·怀斯(Charles Wise)还建议,后卡特里娜飓风时期应将组织适应性管理作为未来应对国土安全的重要做法。 类似的就某一方面开展的单因素研究主要围绕危机决策、信任、沟通、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即兴、组织调整、协调与合作等方面展开,相关的主要研究者如表1所示。 表1 从单因素角度开展的应急响应研究及其作者 三、应急响应的主要研究方法 有关ICS或者应急响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案例分析较多,既有个案分析,也有多案例分析与比较,最终从中获得一定的推演性或经验性结论;二是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访谈和调查获取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或数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三是部分研究采用了理论模型或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 1.案例分析 玛格丽特·克赖顿等对一起石油钻井事故进行了个案分析,提出了有效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技巧。尼尔(Brail Neil)对圣安东尼奥消防部门的研究,用根据文献提炼的一个理想框架对该部门ICS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促成有效应急指挥系统的五个关键因素。迈克尔·厄尔曼(Michael Ullman)试图对某城市警察和消防两个部门的ICS进行整合研究,在突发事件联合指挥和控制的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杰西卡·詹森对美国某城市2008年一系列龙卷风灾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了州和地方两个层面对NIMS的使用和效用的认识。约翰·凯恩(John Kane)对一起恐怖主义袭击中ICS的运行和统一指挥进行了研究,指出不管地方官员如何强调,他们都没有准备好去应对恐怖主义袭击;并且认为如果每一个响应参与组织都能很好地发挥ICS的基本职能,就可以大大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效果,恐怖袭击时需要当地消防部门、执法部门以及FBI之间的通力合作,而不能仅靠FBI。唐纳德·莫伊尼汉还就四起事故和灾害的不同案例进行了事件性质、指挥控制、网络组织能力以及构建合作关系与信任等的比较分析,并针对未来灾害的准备和响应管理提出了重要建议。 2.实证研究 路易斯·康福特和迈克尔·西西利亚诺(Michael Siciliano)通过对报纸文本、专业组织文献报告的分析以及对政策制定者的半结构化访问等方法对海地地震中地方、国家以及国际应急组织构成的网络结构间彼此作用的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及时对信息流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效率和增强抗逆力。莱斯利·鲁茨和迈克尔·林德尔教授针对22个地区发放了150余份问卷,综合评价了丽塔飓风中不同应急运行中心使用ICS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EOC运用ICS的情况和效果都不一样。丹尼斯·汤普森(Denise Thompson)就组织成立、组织能力以及组织学习等如何影响加勒比海地区灾害与应急响应部门(Caribbean Disaster and Emergency Response Agency,CDERA)在伊万和迪恩两次飓风中的响应绩效对26名被访者展开访问调查,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网络组织和科层结构对于CDERA获取响应资源非常重要,组织能力是灾害管理有效的前提条件,技术、人力资源以及技术专家等能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重要。杜安·史密斯(Duane Smith)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多部门在灾害响应活动中的指挥与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访谈数据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经验、信任、准备、组织、领导、战略愿景以及沟通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加州林业和消防部门负责人达纳·科尔(Dana Cole)在加州实施ICS25年之际开展了一项绩效评估,对加州206名指挥者和负责人进行了有关ICS的SWOT分析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 马来西亚研究者认为,应急响应绩效依赖于应急小组成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为此他们对马来西亚消防与救援部门的消防小组展开调查。通过整群抽样,从全国12个省份中随机抽选5个,通过筛选获得了60个消防站的126个队伍作为调研样本,进而从身体素质如身高、体重、心血管耐力等方面对消防人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平均体重和心血管耐力较高的队伍能够在响应初期获得更高绩效。瑞典研究者贾拉里(Ahmadreza Djalali)等在2008年5月到2009年8月期间对伊朗的23家医院进行了危机决策的桌面演练观察,发现没有一家被调查医院有医院事故管理计划。该研究表明,伊朗医院的决策效果不佳,整体呈中等偏下水平。此外,他们还就伊朗巴姆地震前期医疗响应特别是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情况对19名专家和管理者进行了采访,结果表明,院前急救服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各步骤都存在优缺点,其主要缺点是缺少结构化的灾害计划、规范化的医疗队伍和物资。 此外,克里斯·安塞尔和安·凯勒(Ann Keller)2009年对H1N1疫情进行了实证研究;伦恩·伊莱莎·克拉克(Len Elisha Clark)对新泽西州NIMS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罗素·德克尔(Russell Decker)为了解实际响应中第一响应人接受并使用ICS的情况对俄亥俄州的728个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类似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多,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实验观察等。 3.模型构建 2003年,艾琳·休伊(Erin Hughey)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社区范围内的灾害响应问题,并对肯塔基州法尔茅斯市1997年大洪水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社区灾害响应模型。此后,她和希瑟·贝尔(Heather Bell)又从制度结构视角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性研究,通过收集巴哈马群岛实施全国性综合应急管理系统(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CEM)前后的数据,包括条件、灾害管理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响应结果等,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在美国之外运用。兰德公司的布赖恩·杰克逊(Brian Jackson)等把工程学中用来评估技术系统设计和识别其失灵失效的方法(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借用到灾害响应上,评估了不同响应系统的可靠性。 公共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灾害响应环节,灾时构成响应网络,针对这种网络组织的效率进行的数量模型研究也有一些。德国汉堡大学伊莎贝拉·诺尔蒂(Isabella Nolte)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灾害响应过程中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构成的临时网络结构的绩效进行了评估,识别出一些促成因素如开放合作、过去合作经验、互惠互利及协调等与该网络结构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托马斯·德拉贝克从何种社会因素可以预测社区灾害响应效果的问题出发,通过采访社区应急管理者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得数据,并针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揭示预测应急响应效果的因素。约翰·弗瑞曼(John Freeman)和格雷厄姆·托宾(Graham Tobin)对尼日尔阿加德兹地区的洪水灾害应急响应中人道主义救援组织的效率进行了建模研究。塔玛拉·托马斯(Tamara Thomas)、埃德伯特·徐(Edbert Hsu)和金·洪(Kim Hong)等则对医院紧急情况下应急指挥系统的演练进行了评估。 此外,杰弗瑞·阿诺德(Jeffrey Arnold)等对医院应急指挥系统的绩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自变量、因变量等数据。约翰·弗林特(John Flynt)对阿肯色理工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展开的一场大规模联合演习进行了研究,旨在改进有害物质管理技术。王家纯(Jiacun Wang)、丹尼拉·罗斯科(Daniela Rosca)和威廉·特普芬哈特(William Tepfenhart)针对ICS的工作流进行了建模研究。类似的建模研究很多涉及应急响应的物流管理,但由于大多不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开展研究,故而本文不做展开。 美国应急响应实践的产物即ICS源于加州森林火灾,随着实践发展不断被推广和完善,逐渐成为美国各州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和模式,其组织模式和基本原则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洲各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被广泛借鉴和学习。近来,围绕着ICS严格的指挥与控制模式,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对它的批评,认为灵活、灵敏的应急响应方式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危机和灾害。研究表明,即便是在美国,ICS也存在着各州和地方运用情况不一致的现象,应急响应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响应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回顾不难发现,实现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的最佳响应往往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及其交互作用,这些还有待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跨界合作与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研究属于质性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以及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又呈现出四种方法论特点:依赖于特定事件的回顾;需要获得较为敏感的数据;强调伦理思考;解释复杂的因果关系。 凯瑟琳·艾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和梅丽莎·格雷布纳(Melissa Graebner)认为,案例研究从来就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目前灾害科学和危机管理研究尚没有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案例研究依然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案例研究通过四种概括方式获得研究结论,即一般性概括、经验主义概括、基于案例分析的优化和扩展以及相似性学习。英国学者布坎南(David Buchanan)和丹尼尔(David Denyer)指出,相较于传统的靠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概括获得结论的方式,案例研究所采用的概括方式在获取新知识和指导实践上更加有效。因此,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必须努力促进案例研究的应用和发展,此外,还需要大胆采用非传统研究方法和设计理念,进行嵌入式研究与合作,并且注重行动研究以及概念重构和创新。国外应急响应研究综述_ics论文
国外应急响应研究综述_ics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