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论文_胡玉萍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论文_胡玉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颤证的范围。目前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扑米酮及苯二氮卓类口服药物对症治疗,长期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大。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颤证疗效确切,具有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针刺治疗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中医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438-02

1病因病机

ET主要以肢体震颤为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为“颤证”范畴。《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奠定了“颤证”病位在肝的病理基础,《赤水玄珠》中记载颤震“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明确指出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近几年来,中医药专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偏实偏虚,各有不同。卜献春[1]认为本病病机首先是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黎凯[2]认为颤证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藏血,肝又主筋,筋脉离不开肝血滋养,若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肢体摇动、颤抖。李宁认为,颤证从病因病机上看虽有痰热动风,气血不足,风阳内动之分,但其根本在于髓海不足,为本虚标实之证。王一珂等认为,颤证病机是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虚风内动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导致髓海不足,不仅脑转耳鸣,而且头摇肢颤。刘喆认为在老龄患者中,肝血亏虚、肾气衰竭不能濡养筋脉是引发颤证的主要因素。黄鹏展等认为,颤证是为肝风内动之证,其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动血瘀,肝肾亏虚为本,内风血瘀为标。

2辨证论治

目前临床上对于ET尚无统一的分型方法。卜献春[1]根据经验认为本病有气血亏虚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 3 种证型,在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佐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活血通络。分别采用人参养荣汤合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二陈汤合天麻钩藤汤治疗。黎凯[2]将其分为风阳内动、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痰热动风4个证型。以自拟方止颤汤治疗,风阳内动加石决明、代赭石镇肝熄风止颤,玄参、龟板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气血亏虚加熟地、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养血;肝肾不足加杜仲、怀牛膝滋补肝肾;痰热动风加半夏、竹茹清热化痰,桑叶、菊花平肝熄风止颤。张有民[9]提出颤病“从肝脾肾论治”,有风阳内动证,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化裁,以镇肝熄风,补肾健脾,舒筋止颤。痰热动风证,方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以清热化痰,健脾平肝熄风。髓海不足证,方用龟鹿二仙膏加味,以填精益髓,健脾养肝。气血亏虚证,方用八珍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3医家经验

历代医家随着对颤证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完善,其治疗方法逐步扩充。有平肝熄风,消痰除颤法;有益气补血,补虚除颤法;有补肾培元,固本消颤法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胡建华认为颤病病机之本质为本虚标实,肝肾精血不足为虚,瘀血阻络为实,故以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为治法。组方常用熟地黄、枸杞、山茱萸、杜仲、白芍、天麻、钩藤、莪术、丹参、生南星、全蝎、蜈蚣。相修平[3]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不足,中气虚则宗气衰,血无以生,肝体失养,土不栽木而变生颤证,故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四物汤补血调血,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舒筋通脉。薛宏艺[4]等认为肝肾阴虚,肝筋失柔,虚风内动是颤证病机,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扰是标,为本虚标实。治以填精补髓,育阴熄风为原则,自拟平颤汤,组方常用首乌、阿胶、白芍、生地、当归、丹参、天麻、钩藤等。王倩[5]从水饮论治特发性震颤,药用真武汤加味,选茯苓、白术、制附子、桂枝、半夏、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等。

4针刺治疗

古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颤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赵娜等认为本病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病,治以补益肝肾,兼以熄风。针刺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以补益肝肾、镇肝熄风。黎凯[2]认为本病责之于肝,故取穴以肝经为主,以平肝熄风、柔肝养血止颤为基本大法。取穴:四神聪、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绝骨、太冲。李嘉玮运用头、体针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张智龙认为特发性震颤病机关键为“阳亢风动,阴阳失衡”,以“通督镇静,熄风止颤,平衡阴阳”为治法, 取印堂、神庭、风府、大椎、身柱、筋缩、后溪、申脉、合谷、太冲。张洋认为髓海不足,筋脉失养,脑不能主其筋肉骨脉之功能而发为颤证。针刺以急治,取百会配风池以养脑熄风,申脉配照海是治疗各种颤证、动证的经验用穴,取得很好的疗效。武连仲认为其病机在于“窍闭神妄”,治宜开窍醒神,创立了五心穴(劳宫、涌泉、水沟),配以上星透百会、印堂、郄门、丰隆,患侧下极泉、复溜。刘喆认为针刺治疗 ET,重在养血补气、填精益髓,取穴风池、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水沟、合谷、太冲、太溪。邹伟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本病,取百会、神聪、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郑祖艳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头针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较佳。

5展望

近年来中医治疗ET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尚未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限制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开展。故仍需深入开展更多的试验研究,不断丰富中医理论,探索出高效的治法方药,以发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震颤疾病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卜献春,谭军 .特发性震颤的中医辨证治疗[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暨老年病防治科研进展学习班会议论文集[C]. 成都: 2014: 4 - 5.

[2] 刘冠影,黎凯. 黎凯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 7):29 - 30. [4] 李宁 . 电针调理髓海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 4 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 4) : 15.

[3] 贾行磊 . 相修平治疗颤证验案举隅[J]. 中医学报,2009( 5) : 70 - 71.

[4] 薛宏艺,吴新卫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 17) : 127 -128.

[5] 王倩 . 特发性震颤从水饮论治验案 1 则[J]. 光明中医,2010,25( 12) : 2323.

论文作者:胡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论文_胡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