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角度看论文,文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6-0002-05
一、引言
当今的世界经济失衡主要是指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以外需拉动的新兴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超过了GDP的6%,净外债为2.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25%。Eichengreen等学者担心这种失衡不可持续,最终会引起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衰退①。到底这种状况能否发生,各派学者众说纷纭。Border、Dooley等学者把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历史上的失衡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形成了两种观点:崩溃论、调整论②③。Edwards等学者还对历史上世界各国的失衡数据进行横向统计分析,认为像美国这样的高额持续逆差大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④。笔者认为当今失衡与历史上失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和失衡总量大,最终世界经济失衡能否维持依赖于美国能否保持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
本文首先介绍迄今为止的六次世界经济失衡,接着综述各派学者关于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历史观点,最后笔者对当今世界经济失衡情况和中国选择进行了简要评述。
二、历史回顾: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六次经济失衡及原因
(一)金本位时期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失衡及原因(1870-1914)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英国为首的国际金本位制度(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建立,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得到了快速发展。1870-1914年间的全球化过程中,私人资本从当时世界上的西欧国家,流向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引起了长期贸易失衡。最高时期英、法、德拥有的平均顺差都高达GDP的9%;资本输入国,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平均经常帐户逆差为GDP的5%⑤。1914年英国是境外投资的最大主体,达到全球境外投资总额的50%。1914年之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有很强的持久性(Bordo and Eichengreen and Kim,1998)。
第一次全球化产生的经常帐户失衡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虽然很多人直观上会认为对外投资是因为收益率高,但Paul Leroy-Beaulieu(1905)研究表明当时内外投资收益率差别不大⑥。Kennan(1984)认为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的利益驱动作用,比如法国银行通过出售国外债券给国内投资者可以收取很高的手续费;对外投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为了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对外资本输出可以增加本国的世界影响力,所以政府在资本输出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⑦。Bordo(1984)认为一战前资本转移引起的世界经济失衡,通过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机制和英联邦国家政府间的担保,得到平稳调整⑧。
(二)金汇兑本位时期的第二至第四次世界经济失衡及原因(1915-1979)
1926年,世界主要国家采用了金汇兑本位制(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即美国、英国、法国持有黄金,世界上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英镑、法郎的形式持有。当一个国家发生逆差时,可以用外汇储备和黄金来平衡。1929年经济大萧条让金汇兑本位破产了。二战期间,交战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法国、德国经常帐户顺差,而英国的经常帐户逆差占其GDP的4%,并且美国和法国限制黄金流出和价格调整,让英国承担了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Meltzer,2003 and Eichengreen,1992)⑨。
二战后,世界建立了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采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手段。在1959-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得到了很好的运行,美国保持长期的经常帐户顺差,对外进行了大量投资。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像二战前的美国和法国一样,保持真实汇率低估,促进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Meltzer(1991)认为1961年到1967年,欧洲和日本持有的大量可以兑换成黄金的美元,“悬突额”(Overhang)越来越高,促使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比例发生变化;同时越南战争的扩大,美国实行通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起了美国GDP的0.5%的逆差⑩。在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作用下,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七十年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用行政手段稳定外汇市场和平衡汇率。Border认为七十年代后期美国利用通胀阻止产出萎缩和失业,导致了1977-1979年GDP的0.8%的逆差,而德国和日本拥有大量顺差,大量资本逃离美国,同时欧洲经济衰退、第二次石油涨价,这些因素促使美元急剧贬值(11)。
(三)牙买加体系时期的第五、第六次世界经济失衡及原因(1980-)
1978年牙买加体系建立起来,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以美元为首的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实行汇率制度多样化。牙买加体系建立之初的美国八十年代也经历了大的逆差,当时政府赤字,家庭储蓄率很低。80年代前半期开始扩大,于1987年达到顶点,经常账户逆差占当年GDP的3.4%。随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趋势逆转,并于1991年实现了0.8%的轻微顺差(当年其他国家因海湾战争对美国有过上千亿美元的一次性支付)。Edwards(2004)认为1987-1991年的逆差调整是通过美元贬值实现的,在逆差下降的两年前,也就是1985年第二季度美元开始贬值,到1991年第二季度,美元贬值了40%(12)。逆差下降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人们普遍担心的“硬着陆”并未发生。
1991年过后经常账户余额消失,逆差迅速扩大。2006年上半年经常账户逆差占美国GDP的比例高达6.4%,几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逆差峰值的两倍。全球经常账户赤字绝大部分集中于美国,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大约占全球逆差总额的72%,相当于全球GDP的2%。顺差国则主要是新兴国家,美国的经常帐户逆差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中国、日本、石油出口国等国的顺差。哈继铭(2006)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失衡是美国经济政策和东亚经济政策共同造成的,从单方面无法解释世界经济失衡(13)。赵夫增(2006)认为出口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消费过度的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这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其枢纽(14)。华民(2006)用二阶段博弈模型和世界IS/LM曲线分析了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15)。他认为在二阶段博弈模型中,美国能够从它的贸易伙伴国家中低价融资,所以美国才会肆无忌惮的通过贸易逆差为本国谋求好处。张幼文(2006)认为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在亚洲国家集聚,并进行面向世界的生产,这种要素合作体制的存在引起世界经济失衡(16)。伯南克等美国经济学者认为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了全球性储蓄过剩,压低了长期实际利率,从而引起美国逆差(17)。Pettersson(2006)认为美国的经常帐户逆差有1/3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18)。
三、今昔对比: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失衡
(一)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一战前失衡的纵向比较
Border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一战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有很明显的差别(19)。首先,在金本位下,当时美洲新兴国家经常帐户逆差,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顺差。在当今,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国家可以同时是顺差或者逆差。第二,现代社会总体资本流动比以前大的多。早期的失衡反应了主体国家的长期投资倾向;1980年以来的失衡反应的是为了分散风险而进行的投资多样化和拉平消费周期。第三,调整机制是不一样的。1914年之前的调整机制主要是在金本位下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当今的全球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失衡的调整通过汇率变动、国际储备、资本流动等机制实现的(Obstfeld,2004)。最后,1914年之前,英帝国是主导国家,英镑作为世界通用货币,并且是主要的国际储备,当时英国产生了大量剩余。但是当今美国是主导国家,美元是主要货币,却有大量的贸易逆差(20)。
(二)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失衡纵向比较
Dooley和Garber(2003)、Obstfeld和Rogoff(2004)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失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个中心发行全球储备货币;一个外围通过低估本币而获得出口优势,拉动本国经济增长(21) (22) (23)。40年前的一个中心是美国,外围是欧洲和日本;现在的一个中心还是美国,外围变成亚洲新兴国家,欧洲成了既不是中心也不是外围的第三团体。他们认为,虽然当今没有官方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是亚洲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形成了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印度等国家像40年前的欧洲和日本一样,采用钉住美元、低估本币的方法,鼓励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的经常帐户顺差,产生了大量美元储备。美国大量印钞来购买外国商品,消费规模超出了自身产出能力,引起大量逆差。现在的世界经济环境也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末期相似,两个时期美国都是巨额财政赤字、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止境的国家安全支出。所以当时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因素,现在经济都具备了。
Eichengreen(2004)等人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情况更遭(24)。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至少有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硬性规定,而现在的美元价格模糊不清。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有共同的文化和利益,能够组成卡特尔-“黄金总库(Gold Pool)”,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维持世界经济失衡;现在的亚洲很难做到,因为外围国家更多并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战略。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多样化储备受到很大限制,但是今天欧元是很有吸引力的替代储备货币,并且亚洲央行也加紧地区债券市场的建立。第四,美国越战之前的六十年代经常帐户一直顺差,资本输出维持债务,不断加强美元地位;现在美国储蓄不足,美元前景模糊。第五,现在比以前金融管制更加放开,无法对私人投资进行限制,政府为了保持现状而干预金融市场的成本更高。最后,亚洲国家知道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正在寻找内需多样化。所以,虽然当今货币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相似之处,但上文中的这些因素会促使当今世界失衡状态快速崩溃。
(三)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失衡纵向比较
有许多理论对当今失衡持乐观态度的,认为可以像八十年代那样平稳调整以至长期维持,它们分别是:资本全球论(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暗物质论(the dark matter)、新兴经济论(the new economy)、聪明投资论(the savvy investor)。资本全球论(Greenspan,2004)认为全球资本市场越来越一体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法进行的消费和投资,现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从国外借款,国内均衡的重要性变小,深化的全球资本市场,可以延缓世界经济失衡调整幅度(25)。暗物质论(Hausmann and Sturenegger,2005)认为当下美国一部分出口,比如:流动资本服务、保险服务、知识服务等,没有完全记入经常帐户,所以基于债务的世界经济失衡标准分析是不合理的(26)。新经济论(Bernanke 2005,Rajan 2006)认为对当下世界经济失衡不能够持续存在的观点低估了美国资产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高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率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来(27)。世界总剩余储蓄有8万亿,美国只需要8万亿的不到15%就可以弥补1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美国GDP的7%)。聪明投资论(Kitchen,2006)认为因为美国比对手国家投资更加科学,美国对外投资收益率高于外国对美投资收益率。美国通过利用低成本外资进行对外投资赚取净利润,只需要耗费美国不到1%的GDP就可以化解相当于GDP50%的外债(Gourinchas and Rey,2005),所以高额逆差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28)。
一些学者甚至反对把当今经常帐户失衡当作全球经济失衡。Corden(1994)认为人是理性的,经常帐户逆差是由于高的投资和低的储蓄,这是个人投资行为,所以贸易逆差无关紧要(29)。Lane和Milesi-Ferreti(2005)认为美国经常帐户逆差和债务的增加是因为外国对美国金融资产需求上升所引起的,只要美国保持快的发展速度,对失衡就不会对经济产生大的影响(30)。Buiter(2006)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经常帐户不存在逆差,因为2005年美国境外利润为300亿美元,并且25年来美国一直保持净的利润(31)。
(四)当今失衡与历史上世界经济失衡的横向比较
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国家也经历了贸易逆差。Edwards(2004)统计1970年至2001年的157个国家,只有很少几个国家逆差超过5%,如澳大利亚、奥地利、芬兰、希腊、挪威等,并且持续高逆差时间超过5年的国家更少(32)。Edwards认为历史上高逆差是很难持续的,一国经历一段时期逆差之后都要经历经常帐户的调整,调整期间一般伴有本币贬值和经济增长率下降。Milesi-Ferreti和Razin(2000)认为逆差的调整所引起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33)。Frankel和Cavallo(2004a)认为逆差下降会引起国外资本突然停止流入,导致经济衰退。但是Leduc(2005)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逆差下降会跟经济衰退有必然联系(34)。
Eichengreen(2005)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发行主导货币的国家保持经常帐户逆差占到GDP的6%;从来没有哪个发行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外债占到GDP的25%(35)。他把当前美国逆差与英国进行了比较,二十世纪早期,英国通胀是美国的三倍,并且英镑与美元比起来一再贬值,二战期间英国又经历了逆差。他认为这些因素使英镑丧失了主导地位,而今天美国逆差和美元的弱点也会引起国外对美元资产和金融危机的担心。Persaud(2004)认为英镑在二十世纪前半页失去了主导地位,美元也会在二十一世纪前半页失去主导地位,如果作为当今世界失衡维持纽带的美元失去储备货币的地位,那么世界经济失衡必然无法维持(36)。
四、简要评述:世界经济失衡与中国选择
(一)历史上的世界经济失衡与当今失衡:崩溃论和调整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迄今为止的六次世界经济失衡并简要说明了每次失衡原因和调整情况,接着把当今失衡与历史上的五次失衡进行纵向对比,最后又把美国当今失衡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失衡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前文三部分的总结可以形成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从一战前到现在为止一共发生了六次经济失衡。一战前金本位下的世界经济失衡,依靠“看不见的手”处理地很好;两次战争期间和布雷顿森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失衡让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七十年代的失衡导致了货币体系的根本变动;八十年代的失衡得到了平稳调整。面对九十年代至现在的世界经济失衡,我们会像第一次和第五次失衡那样缓慢调整直至均衡,还是会像中间三次那样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
在本文第三部分,各派学者把当今失衡、历史上失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以Dooley、Eichengreen等学者为代表的崩溃论和以Greenspan、Buiter等学者为代表的调整论。前者认为当今失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相似,甚至某些方面比当时情况更遭,所以崩溃论认为当今持续的高额失衡会导致世界经济在突然之间崩溃,Eichengreen甚至认为这种结果不可避免。调整论认为,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常态,只要保持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通畅,经济失衡会自动得到调整。
笔者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历史上的五次失衡最大的不同点是贸易逆差规模大和持续时间长。虽然一战前的失衡规模也不小,持续时间也很长,但是在金本位条件下,失衡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在后来的金汇兑本位和牙买加体系下,全球金融市场越发达,失衡调整的手段越多样,同时一旦失衡无法维持,破坏作用也就越大。从六次失衡中可以看出,只要世界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并存,就会引起失衡,早期是英国与美洲国家之间,后来是美国与日本、欧洲之间,现在是美国与东亚新兴国家之间。根据李嘉图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新兴国家通过本币贬值和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由于巨额的财富积累和货币优势,能够通过逆差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非经典金本位情况下)。笔者认为当今失衡能否维持的关键在于美国能否保持持续的高速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失衡无法维持除了货币体系本身存在缺点外(当时美国最高逆差仅为GDP的0.5%),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日欧的挑战也是重要原因;而八十年代末那次失衡能够实现“软着陆”,与当时美国IT技术革命和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如果美国不能继续通过科技革命克服经济周期给美元资产带来的恐慌,那么当下美国和亚洲经济政策调整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二)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经济失衡
笔者认为,调整世界经济失衡,不管是各国汇率变化,还是降低美国消费,以及扩大东亚内需,这些措施对中国经济和东亚经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的高速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存度很高,中国对美国顺差,对其他东亚新兴国家逆差;并且中国金融体系和美国金融体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2007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主要以美元形式存在,位居世界第一)。虽然这种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作为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大国,这种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外需增长模式很难长期维持,所以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地以内需为主,扩大消费,除了可以缓解中国过高投资引起的产能过剩,还可以减少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但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对外开放和金融体系的不成熟,因此,中国的内需扩大,储备投资,汇率调整和顺差平衡都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注释:
①(18)(36)Barry Eichengreen R.Global Imbalances:the New Economy,the Dark Matter,the Investor,and the Standard Analysis [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March,2006.
②(21)(27)(35)Dooly,Michael,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 R.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D].NBER Working Paper,No.9971,September,2002.
③⑧(11)(19)(24)Michael Bordo and Barry Eichengreen R.Is Our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Unusually Crisis Prone [D].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Sydney,1999:18~74.
④(32)(34)Sebastian Edwards R.Thirty Years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Current Account Reversals and Sudden Stops [D].NBER working paper,No.10276,January,2004.
⑤L.K Jha Meorial Lecture R.Reflections on Global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merging Markets Reserve Accumulation [D].March,2006.
⑥(30)Bent Pettersson J.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J].Economic Eview,2006,( 3) .
⑦Rajan,Raghuram OL.Perspectives on Global Imbalances [J/OL].www,imf,org ( 23 January 2006) .
⑨(29)Barry Eichengreen R.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ssons of Bretton Woods [D].NBER working paper,No.10497,May,2004.
⑩(20)(22)(31)Maurice Obstfeld and Kenneth Rogoff R.The Unsutainable US Current Account Position Revisited [D].NBER working paper,No.10869,October,2004.
(12)(28)Blanchard,F.Giavazzi,and F.Sa R.The U.S.Current Account and the Dollar [D].NBER Working Paper,No.11137,February,2005.
(13)哈继铭.如何减小全球经济失衡的纠正对中国的冲击[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14)赵夫增.经常帐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15)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16)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17)赵夫增.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与经常帐户失衡[J].国际金融研究,2006,(4).
(23)(25)Michael D.Bordo R.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Global Imbalances [D].NBER working paper,No.11383,May,2005.
(26)(33)Sebastian Edwards R.the End of Larg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1970-2002:Are There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D].NBER Working Paper No.11669,Octobe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