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改写指导策略研究--以“石沟官”重写为例_石壕吏论文

初中古诗文改写指导策略研究--以“石沟官”重写为例_石壕吏论文

初中古诗文改写指导策略的研究——以《石壕吏》的改写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古诗文论文,石壕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博大精深,古诗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和艺术张力。正因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古诗文被大量选编入现行语文教材,以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编入教学单元的有10篇古诗文,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3%,此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

      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古诗文却面临着难教难学的困境,古诗文的一般教学流程是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串讲、学生听记。学生学习古诗文,大多只是“输入”:记文学常识,记经典诗句,记字词注释,记诗文翻译,记主题思想;却很少“输出”:在学习古诗文时难以进行言语表达方面的训练和实践。

      一次教研活动,笔者执教了一堂古诗文教学公开课,引领学生经历了一番古诗文改写。其后,笔者又多次进行了古诗文改写(主要是对叙事类古诗文进行改写,下同)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专题的思考与研究,认为改写作为古诗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能较好地解决古诗文学习“输出”的问题,能有效链接起古诗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使两者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一、古诗文改写的概念界定

      1.什么是改写

      改写就是以原作的思想内容为依据,适当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写作方式。一般只侧重改变原作的形式。常见的改写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反之;第二种,改变文体,如把记叙文改写成剧本;第三种,改变结构,如把顺叙改为倒叙。改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很有效的。

      2.什么是古诗文改写

      作为改写的一种具体类型,古诗文改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由改写的原作品,即古诗文本身决定的。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文,首先涉及的是语体的变化,将言简意赅的文言转化为直白晓畅的白话文;其次便是篇幅的增加,古诗文语言凝练,留有许多空白,改写主要是补白,对故事情节进行具体表述,对人物、景物进行细致刻画。

      在具体操作中,古诗文改写可以是改写全篇,也可以是改写部分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古诗文改写一般安排学习古诗文之后,当然也可以安排在课中,与诗意理解穿插进行。

      二、古诗文改写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古诗文时,老师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释、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教师“讲授知识”常常多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也大多关注会背会写会考试,忽略了古诗文能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感触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诗文的改写就是激发学生在学懂会背基础之上的创作欲望,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融入到改写的文本当中,从而提高古诗文理解的水平。通过古诗文改写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己用。

      2.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语言的形象表达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古诗文向来以形象性著称于世,不管是写景诗还是叙事诗。如果我们把此类诗文作为改写的材料,那么学生就要将这些直观的形象、情景通过改写再现出来,这就需要经过自己的理解、想象,把景物的状貌、声音、色彩,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如此经常性的训练,可培养学生描写时的画面感,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位学生对《石壕吏》中的老妇人进行了这样的形象描写:“过了一会儿,传来一个老妇人的声音:‘官爷,请等一下,马上就来。’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开了门,只见她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泪痕。”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把战乱中这个贫苦的老妇人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不仅使人物丰满,也使我们身临其境般目睹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悲苦。

      3.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古诗文改写便能帮助我们在作者的指点下体验作者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教师引导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改写,就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因此,古诗文改写有助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当然,改写不能不着边际,不能天马行空,而要遵循原作思想内容,符合原作人物特点,做到合情合理。

      三、古诗文改写的指导策略

      根据古诗文的语言凝练、情节跳跃等特点,笔者认为改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增加环境描写,二是运用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三是将诗文中原本隐含的情节表现出来。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石壕吏》改写”课堂实录进行具体阐述:

      1.学会扩充,再现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交代人物身份,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等作用。与现代文相比,古诗文也极其重视环境描写,但所用笔墨又极为简省,往往只用一字、一词,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古诗文改写就是要抓住这一字一词,进行扩充,使之具体化,增强画面感。

      [案例一]

      师:请看资料,有个学生改写了《石壕吏》第一段(改写文:暮色苍茫,夹杂着丝丝寒风,吹过暗淡而寂静的村庄。一路风尘仆仆的我在石壕村一户老百姓家借宿。突然,屋外传来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我赶紧起身,躲在门边观察着情势。这时,只听见隔壁的老太太焦急地推醒老翁,低声说:“老头,快!官兵来了,快逃!”老翁听他老伴这么一说,马上翻起身,连鞋也没顾上穿,来到后院,一跃而起,翻过土墙逃走了。)

      师:直观地看,篇幅长了,字数多了。请你们仔细读读,到底哪些地方字数多起来了呢?请同学们用横线划出来。

      生分别仔细认真默读改写文段,动笔圈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把你找到的多出来的内容读出来。

      生:“暮色苍茫,夹杂着丝丝寒风,吹过暗淡而寂静的村庄。”这是多出来的内容。

      师:原文中怎么写的?

      全体学生:“暮投石壕村”中,一个表示时间的“暮”。

      师:对,诗歌中只有一个暗示环境的“暮”字,这位同学将它写具体了。这就是改写,将原文中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写详细些。(板书:略→详)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诗歌第四段,你认为哪些词也暗示了环境,改写的时候,我们可以恰当补充?

      生:我知道,“夜久”。

      生:还有,“天明”这儿也可以加环境描写。

      师:非常好,找得相当准确。

      上述案例中,《石壕吏》一诗中涉及自然环境的,仅有“暮”“夜”“夜久”“天明”等寥寥数词。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改写范例,体会到了这种由“略”到“详”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从原诗最后一段中找到了“夜久”“天明”两处,明白这两处也可以扩充环境描写。

      2.添枝加叶,丰满形象

      黑格尔说:“美是形象的显现。”形象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古诗,塑造了不少鲜明的人物形象: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辛勤苦难的劳动者、感时伤怀的知识分子、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等。但是,古诗文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大多只侧重某个方面或某个细节。因此,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文,就是要“添枝加叶”,运用肖像、神态、行动、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和丰满人物形象。

      [案例二]

      师:那么,在补充官吏的逼问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同桌稍稍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官吏的问话要配合老妇人所说的话。比如说,在老妇人说出自己三个儿子的情况前,官吏肯定是这样问的:“你们家的男人呢?统统叫他们滚出来。”

      师:不错,你考虑得很周到。官吏的逼问应根据老妇人所说的三层意思来写。

      生:我觉得写官吏逼问的时候,可以再写些他们的神态、动作。

      师:你这想法挺好的。大家都知道,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就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配合起来写。不但官吏可以这样写,写老妇人时,也可以把老妇人的神态和动作想象着写出来。

      生:对。(同学们都点头)

      师:那么,在描写官吏和老妇人这两个人物时,我们所有的描写都要体现他们的什么特征呢?你们能否从诗歌中找出答案来?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要表现差吏的“怒”,老妇人的“苦”。

      师:非常好,我们的改写就要突出差吏的“怒”和老妇人的“苦”。

      3.从“隐”到“显”,补充情节

      古诗文语言精练,留有很多空白,其中的叙事类作品,如叙事长诗,大多情节跳跃,作者有意将部分情节隐去不写,也有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空间。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引领学生读出这些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原作中隐去的情节写出来。

      [案例三]

      师:我们再看改写片段,还补充了些什么?请你读出来。

      生:“只听见隔壁的老太太焦急地推醒老翁,低声说:‘老头,快!官兵来了,快逃!’”

      生:还有,“老翁听他老伴这么一说,马上翻起身,连鞋也没顾上穿,来到后院,一跃而起,翻过土墙逃走了。”

      师:这内容原文中有吗?

      生:有些有的,有些没有。比如说老翁翻墙逃走这个动作原文中是有的,就是那句“老翁逾墙走”,而老妇人叫醒老翁的动作和语言,原文中是没有的。

      师:说得很好。那这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让我们来推想一下,它可能存在吗?

      生:存在的。符合当时的情况。

      师:嗯,这些内容符合事实,应该存在。

      师:所以说,这些内容其实是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故意隐去的故事情节。改写时,我们就要将它们还原出来,从无到有,这就是改写。(板书:无→有)

      师:好。请再看改写的语段,还补充了什么吗?

      生:还补充了官吏的语言和动作。“快点,快点,快开门!”还有,“两个差吏趾高气扬地堵在门口,一个手里持刀,另一个把长棍竖直戳在地上。”

      师:嗯,不错。这些情景,原文中虽然没有,但我们都可以推想出来。改写者将原文中提及的几个人物相关的情节都补充具体了,将凝练的诗句还原成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了。

      师:但是,诗中有个一直没有出现,却始终存在的人物。你找到了吗?

      生:噢!是诗人自己。

      生:对,“一路风尘仆仆的我在石壕村一户老百姓家借宿。”“我赶紧起身,躲在门边观察着情势。”

      师:还有“那架势真让人害怕”,这是“我”的心理描写。

      生:嗯。(点头)

      师:这个“我”,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他是这个故事的见证人,所以在文中应该算是个线索人物,“他”不能不出现。这个线索人物可以把我们由诗句意思推想到的各个情景都很自然地衔接起来。

      《石壕吏》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哭诉,官吏的逼问却藏而不写;作品中刻画了老妇和官吏两个人物形象,故事的见证人却避而不现。“其言何简,其事何长”,诗中大量留白,为改写《石壕吏》留下了许多可以发挥想象、补白扩写的空间。改写,就是要将这些隐而不露的情节补充出来。

      综上所述,改写,在古诗文教学之后增加了语言表现的环节,在古诗文与写作教学之间构建起了一条“言”“意”交融互通的渠道,既有效深化、活化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弘扬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写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汲取古诗文营养,学习合理想象,淬炼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体验着圣哲先贤们的喜怒哀乐与伟大情怀。只要教师认认真真地解读文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指导,学生必能从改写中受益。

标签:;  ;  

初中古诗文改写指导策略研究--以“石沟官”重写为例_石壕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