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谢晓曼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讨论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总结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总计19例研究对象,男性15例,女性4例,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随访,患者均使用DANTECKEY POINT肌电位仪检查,对患者进行EMG、NCV检查,分析患者NCV速度测定、F波状态,对比患肢及对侧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讨论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总结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患者NCV速度测定,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本文研究的19例患者F波的最短潜伏期为(27.5±3.15)ms,F波延长10例,5例存在离散现象,6例出现率明显降低;EMG检查发现19例患者均呈现手肌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显示增宽38块,多相电位增加,2例患者出现对侧手肌异常,3例出现同侧肌异常,2例出现三角肌异常。结论:平山病诊断过程中,选择肌电图可实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以此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平山病神经电生理可深入了解与扩展疾病生理机制,清楚显示患者颈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肌电图;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应用价值

平山病又称之为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Distal muscular atrophy of upper limbs in young people),属于一种良性神经元受累疾病,病症主要表现为影响远端肌肉萎缩,在临床诊断需要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区别[1]。平山病临床多集中在上肢前臂肌无力或肌萎缩,病情持续1-3年后会自然缓解[2]。本文19例研究对象,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到我院随访,讨论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总计19例研究对象,男性15例,女性4例,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随访,患者发病年龄为18-31岁,平均病程为(1.45±5.02)年。本文研究19例患者均诊断为单侧上肢及萎缩且伴随着肌无力症状,临床体查发现患者存在明显手肌萎缩与前臂肌萎缩,其中5例累及上臂。行颈椎MRI可发现患者颈部正中位或正常或轻度萎缩,颈部前下段呈不同程度的变扁,切下颈髓受累。

1.2检查方式

患者均使用DANTECKEY POINT肌电位仪检查,对患者进行EMG、NCV检查。

1.2.1上肢NCV检查,为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神经末端DML检查,MCV检查、SCV检查、CMAP波幅检查。

1.2.2患者患肢神经F波检查,观察患者患肢平均潜伏期。

1.2.3肌电检测使用同心圆针作为电极,观察检测部位肌肉的起伏情况,肌肉小力收缩时的平均时限、波幅、电位等,记录检测波幅,正常X值。

1.3评价指标

分析患者NCV速度测定、F波状态,对比患肢及对侧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全部录入到Excel表格内,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患者肌电图异常率为计数资料([n(%)],X2检验);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为计量资料([n()],t检验)。=0.05为校准数据,(P<0.05)分析组间数据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NCV速度测定

19例患者共计测定的神经条数为76条,其中14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速度减慢或尺神经运动传导减慢,占比73.68%。DML延长8例,占比42.10%,5例患者出现波幅下降,占比26.3%,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

2.2 F波

本文研究的19例患者F波的最短潜伏期为(27.5±3.15)ms,F波延长10例,5例存在离散现象,6例出现率明显降低。

2.2 患肢及对侧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对比

EMG检查发现19例患者均呈现手肌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显示增宽38块,多相电位增加,2例患者出现对侧手肌异常,3例出现同侧肌异常,2例出现三角肌异常,见表1。

表1 患肢及对侧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对比 [n(%)]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平山病属于少见疾病,近几年相关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加大了对平山病疾病的关注,研究文献也随之增加[3]。平山病又称之为青年型单上肢远端肌肉萎缩症,最早是在1959年由日本学者提出。平山病在日本较为常见,亚洲及欧洲其他地方陆续有报道[4]。

平山病临床特点包括:①平山病多见青年群体内,发病年龄为15-30岁,集中发病在男性群体中;②上肢远端肌无力、手肌无力原因不明,累及前臂尺侧,呈斜坡肌萎缩症状[5]。

本文上述研究中,患者NCV速度测定,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本文研究的19例患者F波的最短潜伏期为(27.5±3.15)ms,F波延长10例,5例存在离散现象,6例出现率明显降低;EMG检查发现19例患者均呈现手肌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显示增宽38块,多相电位增加,2例患者出现对侧手肌异常,3例出现同侧肌异常,2例出现三角肌异常。由此可见,平山病诊断过程中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平山病诊断过程中,选择肌电图可实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以此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平山病神经电生理可深入了解与扩展疾病生理机制,清楚显示患者颈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涛. 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预防医学,2016,19(01):108-109.

[2]郭秀明,杨军,黄诚. 神经电生理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02):168-171.

[3]李靖,苏净.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J].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8,22(04):233-235.

[4]徐丹. 肌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37(01):16-18.

[5]朱华凤,毛善平,刘艳,刘春英. 肌电图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作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01):78-81.

论文作者:谢晓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  ;  ;  ;  ;  ;  ;  ;  

肌电图在平山病神经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谢晓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