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创新优势特区还能“特”——厦门特区访谈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还能论文,厦门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经济特区,历史贡献令人瞩目。而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全面启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又提到特区人面前:“特区还能不能特?怎样才能特?”厦门特区的回答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沿着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的思路,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
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之后,许多人看到,特区的政策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同时在新的任务面前,却又很难再订出特别的政策给特区。因此,人们便问:“特区还能不能特?”
特区新一轮发展,牵动着中南海,也牵动着总书记的心。今年6月下旬,江泽民同志视察沿海四个特区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五个月之后,记者从厦门特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中,令人信服地看到,更新“特”的观念,增创新的优势,特区还能“特”。
突出对台战略地位
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沿海四个特区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对香港,珠海对澳门,汕头面对广州与福州之间的黄金海岸,而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厦门,由历史形成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特殊关系,加强对台的联系与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无疑将大有用武之地。
在过去的15年里,厦门充分利用对台人文地理的优越条件,采取以民间促官方,以经济促政治的方针,在促进实现两岸“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已显示出其他特区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书记石兆彬深情地回顾说,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以来,前来探亲、旅游、投资、交流的台胞已达64.5万多人次,约占全国同期来大陆台胞的1/7,而且层次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央先后批准厦门设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之后,台商投资热迅速升温。到目前,全市批准台湾项目1104项,协议总投资23.87亿美元,客商投资额21.81亿美元。现已投产的台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1亿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对台直接贸易额达到1亿美元。另外,文化、科技、体育等民间交流也日趋频繁。
实践向人们展示,台湾当局推行“间接、单向、有限”的经贸政策,阻挡不了两岸交流的历史潮流,厦门特区对台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的优势和特色,将越发显示出来。市委书记石兆彬在展示远景蓝图时,自信地说:“增创区位优势,把厦门特区办成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贸易最活跃、人员来往最密集的地区,更好地承担起海峡两岸经济连接点和我国‘一国两制’结合部的历史重任,体现厦门的特色。”现在,他们已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突出对台的战略地位:
——加大引进台资的力度,把对台招商的重点放在台湾的大企业、大财团、跨国公司和金融企业上;制订实施《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给台胞投资以更多的方便;拓宽台商投资领域,扩大对台招商范围。
——选择沿海岛屿开辟海峡贸易,实行保税制度;开展现货交易,逐步放宽对台小额贸易限制;把海上贸易引上岸来,增加对台贸易公司;组建贸工一体对台贸易集团,扩大对台的直接贸易。
——加强对现有台资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要积极引导他们向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促进台资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办成国内一流企业。
——进一步密切两岸的全面交流,允许同胞就地办理一次有效《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直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有效签证,同时加注暂住手续,方便人员往来。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海协会在厦门设立派出机构,及时处理厦门涉台事务。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厦台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旅游、科技、劳务合作,促进厦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提高两岸交往的层次。
在不断加强对台联系与合作中,进一步释放厦门区位优势的潜能。
率先建立新体制
特区新一轮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新优惠政策支持,但更主要的是靠特区自身全面深化改革,以率先建立新体制的活力再上新台阶。这是厦门人增创新优势形成的又一共识。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特区要继续发挥外引内联的功能。如果不从传统的“特”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还仅仅依赖于引进几个项目,显然很难再有新的发展。特区要再创辉煌,必须从依靠国家给予、扶植转到依靠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上来。市委书记石兆彬在分析了特区面临的新形势之后,说,他们正在按照3-5年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思,力争做到改革时间的超前性,改革步骤的大跨度,改革层次的高起点,改革功能的大辐射,改革进程的法制化,从而形成建立早、到位快、运转灵、覆盖广、功能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区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特区的优势。
新体制的活力来自微观基础——企业的支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转机建制,进行制度创新。于是,一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案诞生了:在全市选择30家公交、财贸企业和部分建工、农业系统的企业进行试点;确认58家国有企业作为全市试点,通过清产核资、所有权界定、资产重估、产权登记、整章建制等工作,并配套推进政府机构、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走由点到面、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加快新体制的建设。
被列入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的厦门叉车总厂,于今年2月成立厦门海德有限总公司,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设立总公司和分公司管理机构;经营者和管理者均实行聘任制;公司为资产经营一体化的投资公司,负有对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责任;总公司以叉车为龙头产品,发展铸造配套生产,调整产品结构。按照这个思路建立企业新体制,现在他们与德方联合投入巨额资金兴建叉车新厂。预计96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叉车可达1.5万台,将成为国内叉车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它不仅填补了国内高质量静压传动叉车供应的空白,还为我国叉车跨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与企业改革相配套而展开的几项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除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之外,在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市场体系建设,包括物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人才等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完善。现在全市开辟了包括钢材、化工、汽车等9家生产资料市场,7家期货市场和保税市场。目前特区95%以上的产品和商品实行市场定价、调节余缺;先后成立的路桥、机场、电力、住宅、海沧等5家投资总公司,实行项目筹资、建设经营、收益分配的法人责任;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组织,应运而生;行政机构改革已朝着精算、统一、高效率行政管理标准大步迈进。一个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体制一旦形成,将为厦门特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以高科技为支柱
在厦门采访,无论是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座谈,还是深入到工矿企业和新兴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工地调查,都会使你鲜明地感到一种强烈的科技意识,正凝聚为推动厦门特区增创新优势的强大动力。
记者从市里同志提供的一份材料中发现,为实施发展高科技增创新优势的战略,他们针对特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和支柱产业,确定的技术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计划,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工业以及传统技术、工艺和生产工具,促进现有企业的升级转型、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计划,组织实施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11个科技示范乡镇建设计划等,都已起步实施。在做好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普及的同时,火炬高技术产业区、中国科技开发院和国际科技商城“三科”工程的开发建设,将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地,成为厦门国民经济的支柱。仅以小东山为中心的高科技园区为例,建园不到两年,现已批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等进区企业就达40余家,签订投资合同、协议70多项。去年实现技术工业总产值3.3亿元,上缴利税3000万元,创汇1500万美元。
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进程,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科技改造、企业升级转型、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关键的科技发展格局。市委书记石兆彬认为,这不仅仅是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办事效率等一般投资环境的改变,而是要创造一个“投资回报率”更高、吸引力更大的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厦门特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现任的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正是着眼于这一战略目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施“教育之城”计划。在集中力量办好以集美学村、厦大、鹭大、黄厝综合教育区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努力建立职业教育网络和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他们不仅鼓励和提倡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办学、集资办学,大胆引进外资办学,还鼓励有志青年走出厦门、跨出国门深造。“英雄不问出处”,培养和广纳各路贤才,其目的,就是为了实施“以智取胜”的发展战略。
人才浪费和流失,是不少地方群众报怨、政府官员头疼的事,也是不尊重知识人才的一大社会弊端。市委书记石兆彬说,为稳定科技队伍,确保人尽其才,厦门的做法是:一方面扩大科技人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范围,根据物价变动逐年提高津贴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继续实行重奖。执行和完善科技人员岗位技术能工资制,探索市场工资制。同时鼓励和提倡各类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开展技术开发、创新、转移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围绕科研机构企业化、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为大批优秀人才创造施展才智的广阔舞台,真正实现科技兴市。
向现代化港口大城市跨越
“再造一个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新特区”,已成为厦门人的新坐标。市委书记石兆彬深有感触地说:“实现向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是厦门在展望未来中发现的特区新优势”。
建立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隔厦门港湾相望的海沧,南临九龙江出海口,西接漳州龙海市,北连集美、杏林两个台商投资开发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早在清末民初,就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政治家、事业家们关注的热点。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在海沧嵩屿建立新式商埠的构想。本世纪初,曾两度大规模开发海沧的实施方略,但都终因战乱四起面被搁置。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再度使开发海沧的战略、建设东方大港的梦想变为现实。
现在,厦门把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海沧开发区,作为厦门建立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重中之重。他们利用海沧现有基础条件好、开发潜能强、规模容量在的优势,实行打破常规、总体推进、综合开发形成规模的策略,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开发区于1990年奠基,现在区内基础设施已基本就位。截止目前,海沧已批准外商直接投资17项,合同总投资11亿美元。内联企业注册酱达2亿元。捷足先登的投资2.7亿元的翔鹭工程、投资30亿元的嵩屿电厂一期工程、投资3900万美元的东方高尔夫球场,以及其他生活区配套工程,正从区内拔地而起,按照新体制管理和建设的海沧,已成为厦门特区经济建设的一方热土。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东方大港就会屹立于中国的东南海岸线上。
高标准地进行水、电、路、桥、机场、港口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厦门建立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重要举措。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使特区发展受到瓶颈制约。深受其苦的厦门人,决心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现在他们已确定十大重点工程作为突破口,包括机场扩建、福厦调整公路、海沧大桥、环岛公路等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已在特区全面展开。近两年来,仅全市投入电力、交通、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5.22亿元。以国际、性风代化要求,形成一比较发达的海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改善软硬环境,无疑同样能增强特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创造国际化经营环境,是厦门建立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另一特色。被视为中国东南地区与国际接轨的桥梁——象屿保税区,是参照国际惯例动作、为投资者提供量优惠条件的自由贸易区。全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首期已完成0.61平方公里。开关至今仅一年,区内注册企业就达204家。为推动和形成保税区加工、国际贸易、国际购物、国际旅游为基本功能的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实施,厦门将从株有基础建设、点上突破,转到整体推进、系统建设和全面的实施操作方面;扩大生资料保税市场,增设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吸引更多境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到厦门开窗口、设网点,扩大资金进出和融通的自由度;改革政府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按国际惯例管理特区事务,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外资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在过去的十多年,厦门特区从2.5平方公里的湖里小出口加工区,扩展为开放层次高、政策内涵最丰富的特区城市;由过去封闭的海防前线,变为今天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内外经济技术交流活跃的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之一;1993年与1980年比,国民经济平均以18.2%的增长速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6倍,并被评选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10名及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在新一轮“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中,用不了多久,厦门将会再创辉煌。
标签:海沧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厦门深圳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厦门58论文; 经济论文; 海沧大桥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