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论文_武玲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论文_武玲

武玲(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学区赵后庙小学 陕西 乾县 713300)

摘要: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从“一标多本”、“部编教材”到如今“统编教材”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思想性改变与科学性创新,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教材用名形式上的变化,更加体现了教材使用范围上的差异。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行资源的利用应结合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的特点,才能提升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统编教材;特点,有效利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045-01

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的提出与推广是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的战略性选择,是教育行业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结合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的特点,掌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主要思想与内容,突出“统编教材”的德育为本、能力为主、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教学重点,在生成性资源开发中应围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核心,以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推进义务教育改革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一、生成性资源与“统编教材”的特点

(一)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第一,生活性特点。语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小学语文中的知识结构相对简单,难度较小,更加容易发现其中的生活性元素,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生活中,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成为生成性资源中的一种。第二,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奠定了基础,因此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第三,开放性的特点,从学科角度分析,语文文化与内涵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同,在写作中,思想情感与表达方式的不同,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开发性特征。生成性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利用也需要遵循这一特点。第四点,审美性特点。语文文章语言表达形式与语句的美感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教学被逐渐演变为生成性资源中的主要特点,并具有多样化的特性。

(二)“统编教材”的特点

第一点,立德树人,自然渗透。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坚持智力与德育双向发展的原则,在知识教育中充分融入了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小蝌蚪找妈妈》等文章的学习中,让小学生增加对动植物了解程度的同时,培养了小学生珍惜动物、保护植物的思想品质。第二点,双线结构,人文工具。人文工具是“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全面提升。第三点,“统编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引导与发现的过程中,倡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运用。并且将课外阅读纳入到了课程教学中,拓展了小学生的视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生成性资源与“统编教材”之间的关系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从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现状,优化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将生成性资源合理融入在小学语文新版教材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方法

(一)灵活运用网络资源

网络中具备丰富的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生成视频、图片资源,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多样性。语文科学具有实践性,网络资源在新时代科学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各,教育行业同样如此。如在教育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等内容的教学中,小学生在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同时,如何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成为了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因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有些动物学生并没有见过,也难以想象动物动作表现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此时教师若是运用单纯性的文字描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若是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出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动画,让小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物动作细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喜爱程度。

(二)建立互动式平台

温儒敏教授说,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效果的提升需要坚持适宜教学、时代性、经典型的标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成性资源利用中应顺应教育新时达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以民主、平等的关系为生成性资源利用的前提,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审视与挖掘生成性资源,拓展知识面重建课堂结构,因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育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学习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激发他们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倘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解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的传播过程,那么这样就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同时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手段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在实际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不仅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蒲公英、苍耳、豌豆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这个时候老师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以外,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们都纷纷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进而积累了较多的生活常识。

结语:在2017年9月1日起,语文被列为“三科”教材之一,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将自此开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全新的视角看待教学活动,结合“三科”教材特点,合理设计生成性资源,做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将生成性资源变为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工具,以突破“三科”教材教学难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研究[J].李春霞.科普童话2018年33期

[2]试析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王杏园.中华少年2018年26期

[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探究[J].杨小凡.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29期

[4]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分析[J].林静宜.教师2018年25期

论文作者:武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论文_武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