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单位的划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义论文,单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词义单位是什么?有认为是义位的(注:参看唐超群《义项·义位·概念》(见《辞书研究》1995年6期)和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第二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有认为是义项的。笔者认为义项原是词典、词典学使用的概念,词典中义项内容不单一,有狭义义项、义项组、义项目等不同情况(注:参看拙文《词义的单位和义项》(见《辞书研究》1995年1期)。)。笔者认为可以以词典经过细致分析后得到的词义单位,即狭义义项为词义单位。义项(指狭义义项,下同)的划分要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但它的划分又受到词典的性质、任务,语言表述的多种可能性,确定义项所着重的语义因素等的影响。翻开不同的词典,可以看到对同一个词的义项的划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众多的歧异。而许多义项又只是用同义、近义词释义,使人很难领会其划分义项的根据。本文目的是应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具体展示不同义项划分中所依据的语义因素,对其划分的得失作出有根据的评论。下面按表动作行为的词、表名物的词、表性状的词的义项划分的次序讨论。
一
词义单位划分的差异在表动作行为的词中比较普遍。笔者在说明表动作行为的词“词义成分—模式”分析的文章中(注:见《“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见《汉语学习》1996年5期)。)曾讨论过“吃”一词,本文就用不同词典对“吃”的现代义义项划分的情况作一个比较。《现汉》为“吃”立八义,其中“⑧被”为介词义,不在讨论之列,其他七义均为动词义。《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立十六义,属于现代动词义的有十一义。《汉语大字典》(下简称《大字典》)立九义,属于现代动词义的有八义。限于篇幅,我们不对这三部词书义项的划分作全面的比较分析,只是指出其划分异同可着重注意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某方面的意义,词义单位划分有交错。
《现汉》:①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饭|~奶|~药。
《大词典》:①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咽下。(例略)
②饮,喝。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对酒不能喫。”[按,吃亦作喫]…明圆信《天目山居》诗:“…看我菴中吃苦茶。”《老残游记》第六回:“…在饭店里多吃了两钟酒…”
③吸;吸收。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五:“圣祖不饮酒,尤恶喫烟。”…曹靖华《飞花集·哪有闲情话年月》:“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它温润…吃墨。”
《大字典》:③吞咽食物、饮料。如:吃饭;吃酒。《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方吃了半盏茶…”
⑥吸。如:吃烟;这道林纸不吃墨。(注:见《“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见《汉语学习》1996年5期)。)
我们为“吃”确定的“词义成分—模式”是:
我们指出词义成分有不同情况:(1)有的是固有特征,但在一定条件下,固有特征可以消失,如“咀嚼”应是“吃”的固有特征,但在“吃奶”、“吃药”中这个固有特征消失。(2)有的是选择性特征,如食物的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状态,是选择性特征。
上面所引三部词书词义单位划分不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汉》把施事为人的“吃”的“吃、喝、吸”义合为一个词义单位,《大词典》则分为三个词义单位,《大字典》把“吃、喝”义合为一个词义单位,把“吸”义另立为一个词义单位。
(2)《现汉》①的释义中说明“吃”有“咀嚼”的词义特征。但“吸、喝”无需“咀嚼”。这样处理反映了“吃”在具体上下文中可以没有“咀嚼”而仍然是“吃”。也就是说,《现汉》根据“吃”的现代用法,说明“吃”的一般用法中包含有“咀嚼”的特征,只有在少数组合中有条件地失去“咀嚼”的特征。
(3)《大词典》把“吃”的“饮、喝”义单立,“饮、喝”的“词义成分—模式”为(注:见《“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见《汉语学习》1996年5期)。):
这样处理,反映了“吃”在“吃酒”这样的用法中,“咀嚼”的词义特征失去,关系对象“液体”成为固有特征。在汉语中,“吃”的这种用法有相当长的历史,《大词典》举了唐代至清代的例证。而“吃”的这种意义,在汉语中另有“饮、喝”表示。
(4)《大字典》③义把“吃”的“吃、喝”义合为一个词义单位,释义中也不说明“吃”的“咀嚼”特征。
5.《大词典》的③义“吸;吸收”实际包含两义,是一个义项组。可说明如下:
“吃烟”的“吃”(吸) “吃墨”的“吃”(吸收)
应该说这两个意义的施事者、行为和关系对象都不同,归在一个义项组仅是D行为有相似之处。《现汉》则另立一义⑥吸收(液体):道林纸不吃墨。《大字典》的⑥义内容词《大字典》之③义,用例显示该义包括“吃烟”之“吃”和“吃墨”之“吃”,但只用“吸”一词释义。
从词义描写角度看,可以指出下面几点。(1)《现汉》“吃”①义的处理反映了“吃”在现代的用法,《大词典》①②③义分立,反映了“吃”的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的分化,各有所据。《大字典》③义说“吃”是“吞咽食物”,以此概括“吃、喝”义,既不反映“吃”在现用法中以有“咀嚼”为常态,也未能清楚地显示“吃”的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2)《现汉》将“吃”之“吸收(液体)”义另立为一义,有充分的语义根据。《大词典》将“吃烟”之“吃”和“吃墨”之“吃”合为一个义项组,仍能显示二者的差别,《大字典》用“吸”一词来概括“吃烟”之“吃”和“吃墨”之“吃”,“吸”本身不能显示这两种“吃”的区别。
第二种情况,对某方面的意义,是概括为一义,还是分为多个词义单位。
《现汉》:④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它的炮。
《大词典》:⑧奕棋用语。指除去对方的棋子。(例略)
⑨军事上比喻消灭敌人。(例略)
《大词典》又另立⑥义:赌博用语。指收取赌注。…巴金《赌》:“这些注很快地就给庄家吃进去了。”
《大词典》所立三义可说明其“词义成分—模式”如下:
⑧除去对方的棋子:
⑨比喻消灭敌人:
⑧⑨义都是“吃”的现代义,施事者、行为和关系对象都不同,仅仅是行为相似,《现汉》把这两个意义归为一个词义单位,以同义近义词“消灭”释之,而“消灭”又很少直接用于下棋。从词义单位的合理划分来说,《大词典》的处理更恰当。《大词典》立⑥义也是一个重要补充,因为它也是一个较常用的现代义,而“奕棋用语”“赌博用语”的说明,也显示了“吃”这些义运用的范围。
第三种情况,是否注意词组合的变化,区分出不同的词义单位。
《现汉》:②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食堂。
③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靠山~山,靠水~水。
《大词典》也立⑩义同《现汉》②义,立(11)义同《现汉》③义,《大字典》则未立这两个义项。
②义的“词义成分—模式”可说明为:
其中"B"必为人,而不可能是动物,d[,1]和D[,1]为固有特征(在别的语境下它们可能是孳生特征),释义词语略去“购买”,但从释义词语的隐含作用可以意会到。d[,2]D[,2]D[,3]E的内容即“吃”的词义内容,释义词语未展开说明,这是释义词语要求简明使然,在完整地分析词义时,可以具体展示。
③义的“词义成分—模式”可说明为:
其中d[,1]依赖的事物成为选择性特征,如“租子”(吃租子)、“遗产”(吃遗产),某种自然条件(“吃山”“吃水”)等。D[,1]“生活”的内容同一般“吃”义差别很大,另立一义符合语言事实。
②义组合的特点是“吃”后的宾语不是表示食物的词语,而是表吃的处所的词语(吃馆子、吃食堂)。③义组合的特点是“吃”后的宾语不是食物的词语,而是表生活来源的词语(吃租子、吃遗产)。由此可见,从描写现代义的要求出发,《现汉》《大词典》注意“吃”的组合变化,划分出这两个词义单位是恰当的,《大字典》所立义项对这两个意义没有反映,可以认为是忽略了“吃”现代义的描写。
二
表名物词词义单位划分的差别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在表名物词指示某类物的义项之外,是否为其指示某类物的具体对象、所指对象的不同部位、不同方面另立义项。例如为“人”立指示一种高等动物的义项外,又立指示“人才,指有才智或高尚品质的人”义(《辞海》“人”下所立③义)。再如表示某种植物的词,除立其指示某种植物的义项外,又另立指示其果实、花、叶子等的义项,如“香蕉”一词,除立指一种植物义项外,又立指这种植物的果实的义项(《现汉》《大词典》皆如此,《新华词典》则不分出)。表名物的词作为指示某类整体对象的代表,在一定上下文中和语境中有表示所指对象不同的数量范围、不同部位方面、不同具体对象的作用,人们在一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中可以区分出这些情况,一般不分立词义单位。当这种区分对社会生活、对思想表达、对阅读理解、对交际显得非常必要时,词典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要求,为这些特指的不同意义分立义项(注:参看拙文《表名物词义项划分的一些问题》(见《辞书研究》1993年3期)。)。可以用“词义成分—模式”的不同来说明它们的区分。上述“人”的二义可说明如下:
“人”①义(据《现汉》释义):
显然,“香蕉”①②义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词在指示一定范围事物现象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时,词义单位的概括、分合有差异。我们以“地”为例来分析这种现象。“地”可指示大小不等的空间。各词书对这方面的意义所划分的词义单位不同。下面是《现汉》、《大词典》、《大字典》在这方面所立的义项(下所列义项《现汉》后引例,其他则不全引):
《现汉》:①地球;地壳:天~|~层|~质;②陆地:~面|~势;③土地;用地:荒~|下~干活;④地面[,②]:水泥~;⑤地区[,①]:各~|内~|外~;⑥地点:目的~|所在~。
《大词典》:①大地;地球。②地面;陆地。③领土,属地;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五百里。”《淮南子·兵略训》:“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唐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之二:“秦地吹箫女…”马君武《军行》诗:“祖国尺寸地,不许今人失。”又如:各地;内地;外地。④土地;田地。⑤地方;场所。
《大字典》:①大地,地面。②陆地。③田土。④疆土(引《周礼》《淮南子》同《大词典》,又引):三国魏王粲《从军行五首之一》:“拓地三千里,往返速如飞。”⑤地点,处所。⑥地区。
各义的“词义成分—模式”可说明如下(原为义项组者,分开说明。各义原用同义、近义词释义的,主要根据《现汉》《大词典》对这些词的具体解释改用扩展性词语说明,词语有调整)。说明词语皆为定中结构,“定”记为"t",中心语记为"zh"。中心语可以是被释词的类词语,此时"zh"即为"L"(类词语),如“星球”是“地球”的L(类词语),但中心语不一定是被释词的类词语。
*表中“现”代表《现汉》,“大”代表《大词典》,“字”代表《大字典》。
从这里各义“词义成分—模式”的说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义同下列各义是整体部分的关系。除(1)义(12)义外,各义的中心语一致,(2)至(12)义皆属地球的一部分,所以可以根据"t"的特征分析各义的关系,具体分析词义单位划分的根据,进而评论其得失。对上述三部词书关于“地”这方面词义单位的划分可以指出下列几点。
1.上述所列“地”各义,是现代人利用“地球”“大地”“地壳”等这些词语表示的概念,对“地”在运用中、构词中所出现的意义进行区分而划出的不同的词义单位(注:参看拙文《词义的单位和义项》(见《辞书研究》1995年1期)。),词义概括的角度和范围有不同,如《现汉》和《大词典》立“地球”义,《大字典》不立,《大字典》立“大地”义,《现汉》未立。《大词典》则把“地球”“大地”二义作为一个义项组。从所用例证来看,《现汉》以“天地”立“地”指“地球”,《大字典》以此指“大地”。若着重于这个“地”所指对象的整体,则可概括为“地球”义,着眼于地球表面广阔的空间,则这个“地”可释为“大地”。另外,有多个合成词中的“地”释为“地球”为妥,如“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地轴:地球的轴”(释义据《现汉》),故立“地球”义是有根据的。《大词典》把“地球,大地”合为一个义项组,不失为恰当的处理。同时“地”所指大小空间的意义,《现汉》分为“地区”“地点”,《大词典》分为“地方”“场所”,《大字典》分为“地区”“处所”“地点”,所指范围大小都有交叉。
2.《现汉》立“地壳”义。《大词典》《大字典》皆未立。《现汉》所举例词“地层”“地质”中之“地”,《现汉》皆释为“地壳”,若释为他义(如“大地”)则不够确切,可见概括出“地壳”义是有根据的。
3.《大字典》立“疆土”义,《大词典》立“领土”义可斟酌。“疆土”“领土”皆指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陆地、领水、领海和领空(见《现汉》释义),《大字典》《大词典》所引《周礼》《淮南子》例(见上)中之“地”显然不包括领海和领空。《大词典》《大字典》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疆土”“领土”来解释古汉语文献中意义相近的“地”,但它们并不相等。
4.各词书所列义项都有一定的义项组,义项组中各义都有一定的关系,关系有不同情况。(1)整体、部分关系的,如《现汉》之①和《大词典》之①。(2)义近的,如《大字典》之①和⑤。(3)义有联系而有明显差异的。例如《大词典》之②地面;陆地,二义所指地球的部位方面不同。《大词典》之⑤地方;场所,二义所指空间大小范围不同。《大词典》之③领土,属地;地区,三义所指地区的性质、范围都有不同。从以上情况看,义项组各义的组合有多种可能,显出较多的随意性。可以全盘考虑义项组各义的组合,确定义项组的划分原则,使其规整,并探讨如何使其规范。
三
表性状词词义单位划分的差别也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对某方面的意义有的分为不同义项,有的合为一个义项;另一种是划分的义项交叉错杂。下文引“壮”一词的性状义在《现汉》《新华词典》《大词典》《大字典》中义项划分的不同来说明。
《现汉》:①强壮:健~|身体~|年轻力~。②雄壮;大:~观|~志|理直气~。
《新华》:①(身体)强壮结实:健壮|年轻力壮。⑦雄伟,大:壮观|壮志。
《大词典》:①强壮;壮盛;盛大。…《孟子·万章下》:“…牛羊茁壮长而已矣。”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表气壮,则卫固荣守…”。明潘陆《同朱士叶北固山用唐人韵》:“江爱秋涛壮…”。⑤壮观。…陈毅《三峡》诗:“三峡天下壮…。”⑦肥壮;粗壮。…《红楼梦》第六回:“…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立波《山乡巨变》:“…扑扑地飞起一只麻灰色的肥大的竹鸡,(盛佑君)眼睛盯着它说道:‘好家伙,好壮,飞都飞不动。’”
《大字典》:①人体高大,引申为凡物大之称。②盛大。…明李梦阳《明远楼春望》:“风雨江声壮…”。③旺盛。…宋欧阳修《大热二首》:“壮阳当用事,大夏蒸炎歊。”④强健,如:健壮;年轻力壮;兵强马壮。
上述“壮”的各个词义单位,也可用“词义成分—模式”来说明。上述各义大多用同义、近义词释义,下面主要根据《现汉》对这些词的具体释义和在例句中所显示的意义改用扩展性词语说明。
由于性状义的说明多用概括性词语,同义近义表述用得多。各义的同异需联系适用对象(n)和用例才能较好地辨别。上述“壮”词义单位划分的异同主要有以下两点。
(1)相同的是:《现汉》的①强壮,《新华》的①(身体)强壮结实,《大词典》的①强壮,《大字典》的④强健是同一个词义单位,适用对象(n)同,性状特征(t)相同而微异。《现汉》之②雄壮,《新华》之②雄伟,《大词典》之⑤壮观,《大字典》之②盛大相当,所强调的特征有同有不同。这同“壮”所形容的对象(n)有关,如说“天安门壮观”之“壮”是“雄壮”,“三峡壮观”之“壮”是“雄伟”,“汹涌的江水壮观”之“壮”又可释为“盛大”等等。
(2)不同的是:《大字典》把“壮”的“人体高大”(①义)和“身体结实有力”(④义)分为两个词义单位,《现汉》《新华》《大词典》只立“身体强壮”义。《大字典》的划分反映了词义的历史发展,《现汉》等则重在对词的现代义的描写。《大字典》立③“旺盛”义,《大词典》立①壮盛义,二义相当。此义适于解释“表气壮”“理直气壮”之“壮”,《现汉》《新华》未立,显然是《大词典》《大字典》收纳宏大,收义更完备。此外还要注意,各词书在自己所划词义单位的范围中,各义项往往是互补的,如《大词典》未立“壮”之“物大”义,但立有“⑦肥壮;粗壮”义,《大字典》未立“壮”之“雄壮”“雄伟”义,但立有“②盛大”义等等。
可以提出讨论的是:(1)《现汉》《新华》立“壮”之“大”义,用例只有“壮志”一词。“壮志”虽可解为“大志”,但这是“大”的一种抽象用法,用“大”的具体义解释这个“壮”并不恰当;(2)《现汉》把“雄壮”“大”合为一个义项组,《大词典》把“强壮”“壮盛”“盛大”合为一个义项组,各义虽有联系,但其适用对象(n)和性状特征(t)都有差别。其中条理,仍需探讨,使其规整。
本文重点说明词义单位划分的差别,应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具体展示不同义项划分依据的语义因素,据之评论得失。这个问题涉及众多语词,需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