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教育部最近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为我国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结合他自己学习理解《纲要》的一些体会,就如何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谈些个人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普及化与专业化是一对重要命题,也是目前尚有争议的问题。普及化要求向学校、家庭、社会普及心理辅导的理念、心理健康常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专业化是指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心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普及化和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用普及化促进专业化。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化,忽视普及和宣传发动,我们就寸步难行,心理辅导就难以在学校生存发展;如果过分强调普及,忽视专业化进程,我们就永远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最终也没有生命力。据此,笔者提出如下构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位: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21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人的一生发展,21世纪的学校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加旗帜鲜明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四有”新人。如果心理辅导真正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将它定位于帮助每个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所谓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与潜能开发,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辅导,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目前国内学术界虽然对于心理辅导的概念、术语尚有不少争议,但将学校心理辅导定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成了共识,这在中央领导部门的一系列文件中也有明确的表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加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可见,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从国际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看,学校心理学的任务有两大类:一种是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交往技能和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其自我成长和生涯发展;另一种是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危机问题,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和行为问题、同伴关系不良、情绪失调、校园暴力、少女怀孕,以及环境不利儿童的辅导。从对象来看也有三类:即全体学生、目标学生群体和高危学生群体。可见,近几十年来,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国际上共同关注的课题。
发展性心理辅导立足于现代人格的培育
它追求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塑造一代新人。他们不仅要适应现代社会,而且还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社会现代呼唤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0世纪60年代英格尔斯在对智利、阿根廷、以色列、印度、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6000多人的调查中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但现代性强的人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有十分相似的特征: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准备迎接社会的变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性;尊重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等等。
弗罗姆提出了21条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其中包括:注重现实的能力,对生活的热爱,沉着、稳重、自信,不崇拜偶像,克服自卑,遵守纪律,发展自我想像力,正派而不幼稚,对生命过程持乐观主义态度等等。
综合上述意见,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二是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二是独立性 现代社会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正是基于这种独立性,每个人才能体验到各自的自尊感和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的世界。当然,人格的独立性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自我封闭,而是以积极的社会适应为前提,具有理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三是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激发更大的创造力,以建设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造力从何而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是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因素。爱迪生只断断续续读了几年小学,是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使他进行了伟大的创造发明。
基于上述出发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主要应该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潜能。这几项基本任务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加速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案例实践与研习
目前,大多数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尽管现在教育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培训,但这些培训大多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专业成长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光有热情,没有一支学校心理辅导人员队伍,任何美好的设想只能停留在纸上。
专业能力从经验积累过程中得到提高
笔者曾经撰文提出,加速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专业成长的几条建议:培训课程专业化,尤其要加强心理辅导人员自身伦理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持证上岗;从事心理辅导研究,其中第三条“加强临床实践”尤为重要。在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进行案例实践和研究,是加速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人员不光要有理论还要有技术,技术需要通过个体的经验转化而来。这就如同医生,医科大学毕业只是说明受过医学专业背景的教育,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医生,就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案例研究,不仅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按照严格的心理评估、诊断和干预方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做的案例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辅导技术。我们去年办了一个个案辅导研修班,让学员边学习、边做案例、边讨论案例,学员收获很大,辅导技能和素养都有很大提高。
案例实践和研习模式
心理辅导案例实践和研习的基本模式是:专家指导——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成果总结。
专家指导 专家讲授基本理论和技术,根据目前实践情况,尤以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两大理论为重点。专家要对学员研习情况予以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并对学员个案辅导和研究能力与素养进行前后评估,以确实了解学员的学习收获与成果。
实践操作 从个案确立、案主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到干预措施制定和实施,学员都要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领会辅导理论的要义。
小组讨论 大班讲课学员交流机会很少,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将各自的案例让其他成员评头论足,调动集体智慧,帮助其不断完善干预方案。小组指导者应该由专家担任。
成果总结 对于学员所做个案要及时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思维再加工的过程、提高辅导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员构建自己的辅导理论的过程。
落实全员参与的基本策略:班级本位的心理辅导活动
全员参与是普及心理辅导的重要策略。台湾中小学积四十多年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若干重要原则,其中有一条原则叫做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全员参与,才是真正形成了气候。而以班级为本位的心理辅导,让更多的班主任老师介入,可以落实全员参与。
班级心理辅导为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提供平台
它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旨在充分利用群体的辅导资源。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指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内有个体所没有的动机特征。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内涵上讲,班级心理辅导同心理辅导课程更相近,所不同的是心理辅导课程是以“课”的形式进行全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而班级辅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灵活。我们不大赞成心理辅导课程搞统编教材,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成长需求,心理辅导活动主题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发展应该是走向校本、走向班本,班级本位的辅导活动符合辅导个别化的精神。
班级辅导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能力
由于班级辅导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问题,而且也为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层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情境,这将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价值澄清、理性情绪法和音乐调适等等;在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小组发动、环境设计和活动评估。这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把学校和家庭看作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教师、家长和学生是这个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有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由在学校、教师或者家长身上。学校环境良好与否、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因此,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这些教育生态环境,实际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优化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例如,一个升学竞争气氛浓厚的学校环境,其学生中厌学、过度焦虑、情绪困扰的比例必然增多;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其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必然增强。
如何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这种学校环境氛围是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的。积极的环境,应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和创造的喜悦;应该没有压抑的气氛,没有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和恐惧,没有刻板的教条。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为每个学生充分而自主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优化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家庭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指导家长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辅导活动。家庭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有:
1 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具体包括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 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
3 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子女的学业。具体包括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优化社区环境
要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社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可以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优化社区教育环境。从上海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心理服务主要功能应定位在: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具体体现在:
1 向社区人群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与观念。
2 建立中小学生成长危机的预警系统。例如,孩子有心理困扰乃至自伤、自残或者自绝意念,可通过社区辅导中心热线求助。
3 综合社区的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心理服务。
4 开办家长心理辅导讲习班,为家长提供辅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