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探索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大城市论文,发展道路论文,带大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庆改为直辖市,不仅是原重庆市,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我是搞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想就重庆市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重庆改为直辖市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将明显加重
重庆改为直辖市后,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辖区大、人口多。而这个特点的实质是农村地区广阔、农民人口众多。重庆3000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有2400多万,这个数量比京、津、沪三市农村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京、津、沪三市,每个市的农村人口都在400万上下,也就是说,重庆的农村人口是京、津、沪每个市农村人口的6倍。京、津、沪三市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5%、43%和30%,而重庆的这一比重却高达82%。重庆不仅农村人口多、比重高,而且从总体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1996年重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4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7%;而京、津、沪三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81、3142和4846元,分别比重庆高出80.5%、120%和239%。从这些社会、经济的基本指标来看,重庆市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上的分量,显然将大大重于其他的三个直辖市。这就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牢牢把握住这一基本市情,对于制定好重庆市的发展规划、对于安排好重庆市的工作布局,显然都极为重要。
重庆改为直辖市,会给重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3000万重庆人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誉。但是,讲机遇、讲荣誉,都不能离开重庆改直辖的目标和任务。重庆改直辖的目标和任务是很明确的:一要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二要加强对长江三峡工程及库区移民工作的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三要带动所辖的这一大片农村地区更快地发展。面对这三大目标任务,可以说是“压力大于机遇、责任重于荣誉”。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三大任务确实都非常艰难、非常繁重。要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乃至大西南的经济中心,中央当然会在各方面为重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扶持措施和支持政策。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既然是搞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的资源就主要是在市场上、由市场来配置,而不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由政府来配置。因此,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源,只有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自己到市场上去竞争、去吸引。所以说到底,建成经济中心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还得靠重庆自身的努力奋斗。话说回来,建成区域经济中心毕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限定到哪一年非建成不可,因此可以从长计议。但在其他的两项任务中,则是都有着非常硬的指标的。所谓非常硬,就是任务很艰巨、时限又非常紧。其一就是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这是没有什么回旋余地的硬指标。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水涨人就得移,否则就会影响三峡工程这个大局。百万大移民,是举世罕见的大举措,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事关三峡工程的成败。三峡工程既已上马,那么移民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退路可言。而且,不仅要迁移百万人口,还要迁建5座县城和上百个集镇、上千个工矿企业,要重新调整和完善将被淹没的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要抢救和安置好大量宝贵的文物古迹,这一系列的工作在时限上都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因此,库区大迁移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硬仗、苦仗。其二就是扶贫。三峡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的自然原因及受三峡工程上马与否久拖不决的历史原因等影响,一直是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重点地区之一。目前,重庆所辖农村中还有370万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重庆的总人口。重庆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5%左右,但重庆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4%左右。目前,在全国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约占6.2%,而在重庆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则高达15%,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5倍。因此,重庆农村的扶贫工作任务也是特别的艰巨。但在去年9月中央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已昭示天下:到2000年中国一定要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在农村扶贫这一任务上,重庆同样没有多少时限上的回旋余地。从现在算起,满打满算还有三年半的时间,不解决好重庆农村这37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就会拖全国扶贫攻坚计划的后腿。随着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关于重庆改直辖决议的通过,移民和扶贫这两付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重庆市的肩上。而这两大任务如果不能按时、按量地圆满完成,重庆改直辖的目标就可说是基本没能实现。因此,我觉得市委、市政府在改直辖后对广大干部群众更地讲清压力、更多地强调责任,是完全符合市情、符合新重庆将要担起的重任的。
移民和扶贫都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但还都只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部分。重庆改直辖后,面临的工作头绪很多,但最显而易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任务骤然加重了。重庆从计划单列市改为直辖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辖区增加了一个地区两个市,人口增加1500万。但在增加的这1500万人口中,90%是农村人口,即增加了近1350万的农民,这就必然使得农村工作的分量大大加重,这也将使得原来重庆以大城市工作为中心的布局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引导好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在观念上、工作安排上、工作方法上都进行必要的调整,否则就适应不了变化。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并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这几年全国的农业不断升温,尤其是1995年和1996年粮食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仅使得国际上一度喧嚣的“中国粮食危机”论不攻自破,而且对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保持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好形势,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三强调要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要避免丰收之后农业出现滑坡和徘徊。重庆是个独特的“农业大市”,经济活动中农业的比重也大。1996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8%,比全国总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在工农业增加值中,重庆的农业占39.8%,比全国总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因此,重庆市要像农业大省那样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这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主要抓什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作了明确的部署,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20个字: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江河要安全,社会要稳定。这是对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也完全适用于重庆市。
去年重庆的农业是增长的,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总产量也增长1.6%,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丰收之后如何保持稳定并力争有新的增长,这是更艰巨的任务。要多方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克服丰收后可以松口气的情绪,保持住农业持续增长的好势头。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去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6%,虽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增幅也很可观。今年农民增收的因素不如去年多,首先是政府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的因素没有了,其次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速度也降低了,去年全国乡镇企业新增的职工才300多万人,是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说明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就业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如何针对今年的实际情况,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需要花大功夫去研究的。去年全国的气候总体上是有利于农业丰收的,但局部地区水旱灾害也很严重,尤其是一些地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污塞、排洪不畅,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应该看到,有些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并不是洪水流量大到了超历史水平的程度,而是河床抬高、排洪不畅的缘故。这种教训全国各地都有。重庆市大多数地方都处于山区、坡陡流急,加强水利和防洪设施的建设,确保江河不破堤坝、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任务尤为艰巨。当前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农村存在着某些易引发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已引起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再不认真对待和处理好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农村中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是有可能增长的。因此,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同时也要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
总之,直辖市历来总是以城市工作为重点以二、三产业和科教文卫工作为中心。但重庆这个直辖市的特殊性则在于农村工作的比重大,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农村之间二元结构的反差也大,因此,如何真正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新路,是制定重庆发展规划中的一个关键之点。
二、关于重庆市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要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生态的保护与综合治理。所谓有利时机,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重庆尤其是库区农村必将掀起一个农业资源开发的高潮;二是相对而言重庆农村人多地少、非农产业不甚发达,因而农业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把这两者结合好、利用好、发挥好,就可以形成一个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综合治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大气候;否则也可能不仅坐失良机,而且造成一次重庆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大破坏。在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三项工作:
1.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搞好基本农田的建设,使广大农民有自主解决温饱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个问题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事关三峡和重庆的稳定。如果真能保证每个农民有半亩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基本口粮田,农村就不会出大问题。我不赞成非去搞一人多少柑桔田的做法,这种做法风险太集中,一旦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农民受的损失就太大了。因此,我觉得政府要集中力量帮助农民搞基本农田,保证农民有饭吃。就是小平同志讲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有了安身立命的基本农田之后,农民再搞什么,应当让农民根据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去作自主的选择。
2.要搞好江河防汛的水利工程建设。重庆地区多山多河,水利工程历来十分重要。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因此重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关系当地的安危,也直接影响中下游,在搞好三峡这个国家的水利枢纽大工程的同时,重庆各地、市、县仍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搞好当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3.要大力搞好山区综合开发治理。重庆市总面积是8.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0%,再扣除城镇、工矿、道路和河流之后,绝大部分都是山地。因此可以说重庆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只要搞好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重庆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就还可以成倍增加。在山区综合开发与治理方面,重庆一直是走在前面的,黔江地区创造的苦熬不如苦干,坚持把修路、造田、治水、种树结合起来的山区开发经验,在全国都是有很大影响的。由国务院确定、林业部主持的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最初也是从重庆选点的。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以以工代赈或补助一点炸药、钢钎、水泥钱的办法,发挥山区农民搞劳动积累的优势,搞好山区开发与山区建设,这是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二)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有三方面的事应给予特别重视:
1.关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
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是双层经营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央再三强调要稳定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是从我国的国情、从稳定农民这个大局出发的。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1993年中央11号文件又明确原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应该说政策是很明确的。但近年来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情况,有些乡、村的干部往往以搞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理由,想各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收回或部分收回承包地,对此,农民的反应十分强烈。搞规模经营,这没有人会反对。中国人多地少,农地的经营规模确实太小,因此,从长期看,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必然是要逐步扩大耕地的经营规模。但这需要条件,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发展耕地规模经营是一件功夫在外的事,着力点不应放在收回农民的承包地上,而应放在创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上,如果本末倒置,农业劳动力尚未转移,却要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那就非出乱子不可。在我国现阶段,农地的性质还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在农民没能在非农产业中获得稳定的就业时,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时,农民就不能失去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否则就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现在全国每年有几千万农民流动进城打工,为什么我国就没有出现像印度、墨西哥的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就是因为他们那里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被迫流浪进城,而我们这里是有地的农民去寻求更高的收入,原因和性质完全不同。乡镇企业每年也有几十万户破产、停产,但为什么农村不存在城里那种企业职工下岗待业的社会问题?也是因为农民家里有块承包地。因此,在现阶段,让农民家庭有一份承包地,这对于绝大多数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其意义都非同小可。这样讲不是不赞成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而只是说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和时候,绝不能做拔苗助长的蠢事。同时,即使是促使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和集中,也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可能少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尤其是要反对少数干部为谋求自己的私利而去随意收回农民的承包地。重庆市人均只有0.8亩耕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3,耕地就显得更为珍贵。重庆以这样少的耕地,达到了人均占有780斤粮食产量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巩固和发展这个成就,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定心丸,持续地保持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关于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群众创造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相当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实行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之所以会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这里说的不适应,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分散的、细小的农户难以获得和判断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因此生产具有盲目性;二是指小规模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缺乏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因此生产出的农产品在品质上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水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首先,经过加工或销售企业的带动,在相当大的地域内,成千上万的农户可以发展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比如种瓜果蔬菜、养鸡养猪等等,这从一个地区来看,实现了某类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但从一个农户来看,家庭经营的细胞仍然很活跃,这就提供了在不动摇农业家庭经营这个基础而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的途径。其次,这种生产主要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农户自给的生产,因此,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市场信息、先进技术能很快到达农户。不难看到,凡实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方,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都大大提高。第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业和农民的收入。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举多得,在当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特别注重促进它的发展。
3.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的范围很广泛,但目前有三方面内容要特别关注:一是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二是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这两个合作社都已脱离了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但目标是要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方面的改革可以说还是任重道远。三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去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区粮食厅局长会议上,就对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四分开一并轨”的目标,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粮改的方案。但我觉得也不必坐等方案的出台,有些方面地方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动起来的。“四分开一并轨”,讲的主要是国有粮食部门及购销体制的改革,这当然要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行动。但发育我国的粮食市场不光有改革国有粮食部门这个内容,还有发展多渠道流通这个内容。因此,可以借鉴上海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在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上打一些主动仗。
(三)关于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在这方面,我觉得着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少办一般加工型的乡镇企业,多办能直接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型”的乡镇企业。
2.少去办新的乡镇企业,着力于搞活已有的资产存量,尤其是在县、乡两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并不少,只是机制和体制不对,因此用改革的办法盘活存量资产,改换机制就能形成一大批“龙头企业”。
3.少分散办企业,尽可能集中到小城镇上去办企业,这样既避免“村村冒烟、户户做工”,又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重庆是个大城市,要它发挥带动大农村的作用,就要有中小城市来起承接传递的作用,因此就一定要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中小城镇的网络,这样才能使农村充满活力,使城乡共同繁荣。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重庆发展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