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以S市Y县为例
纪铃捷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000)
摘 要 : 公共文化服务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文化指标,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研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制度,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以来,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全面覆盖的基础建设阶段向内涵发展的现代性阶段的重大转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 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指出, “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 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政治建设。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农民空余时间不断增多与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缺乏之间的矛盾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和供给处于严重缺失状态。[2]
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行商业银行费用构成,本文以大型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国工商银行和发展较好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为例,对2011年~2017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一 、当前 Y县农村文化流动服务所获得的成效
Y县政府坚持将建设公共流动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主要从巩固文化阵地、改善文化设施,推进城乡和农村公共流动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共流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扶植
Y县文广局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有十余家,具有较明显的阵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引导文艺创作、丰富城乡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Y县政府注重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大融资力度,一步步使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完善。最显著的是广播电视的“村村响”“村村通”工程,使农村群众也能共享先进文化。到2017年底,Y县已经全面建设成了250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工程。
表 1行政广播工程自然村数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Y县文化馆)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五个有”目标,即:有宣传专栏,把“村村办宣传栏、阅报栏”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面积均达到了三百平方米以上,设有图书室、报刊及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室;有农家书屋,全县250个行政村均建有存书15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供村民免费借阅;有老人活动中心,乡镇、村均设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添置文艺体育器材供老年人免费使用;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农民学习知识、了解政策、掌握科学方法提供帮助。
(二) 依托文化总分馆相结合模式开展流动服务
鉴于这些传闻,外部股东一致否决了魏银仓个人开发产业园地产的要求。卢春泉甚至直斥魏银仓“就知道搞他那点房地产”。
县图书馆每年会选取两三家企业派送200册图书,然后每半年将图书进行更新,针对一些较小的企业,县图书馆免费进企业为他们办理借书卡,员工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在县图书馆网站上阅读图书。其次,图书进社区活动。每到“世界读书日”,Y县都会开展送书进社区的活动。县图书馆给每个社区图书室提供300册图书作为基本书库,每季度配备200册为流动数,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依次流动更换,社区图书室的书籍形成流动共享的运作方式,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使书籍的利用率增加,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最后,图书进农村活动。县图书馆对农村的流动文化服务,主要通过农家书屋这个重点工程,利用农家书屋现有的书籍,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技能,发挥农家书屋布局广优势,让所有农民群众都有机会浏览图书,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知识。2017年10月,县图书馆举办援助“农家书屋”赠书活动,共挑选16758册图书,分送到全县15个乡镇的农家书屋。
电厂的总体规划工作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定量与定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要用全局观点、动态观点,从工程的经济性、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的安全性、发展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考虑,总体规划工作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CC)和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AC),占女性癌症患者死亡原因的第4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宫颈癌的死亡病例与新增病例约为27.5/50万[1]。近些年来由于对宫颈癌进行筛查、HPV疫苗的应用,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AC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女性[2]。目前对于年轻AC患者术中保留附件及术后补充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是否安全尚具有争议。
(三)丰富公共流动文化服务,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水平
Y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切入点,举办送文艺演出、电影、书籍、对联等下乡活动,组织艺术团体进入乡镇、村,开展计划生育、“情系乡村”“永远跟党走”等各种辅以政策宣讲、知识竞答等形式的文艺巡回演出;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日,举办棋赛、猜谜、舞狮、迎龙灯、民戏会演等文体活动,丰富农村的节庆文化生活。每年举办中小型文艺展演活动达30场次以上。
教育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长远有效的作用。学校既是宣传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的阵地, 也是培养传承民俗文化人才的地方。[6]政府应积极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开设朱子文化校本课程,积极开展“朱子·爱心”《朱子家训》和朱熹名言警句诵读活动,传承朱子的教学文化,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
Y县对流动电影放送方式进行创新,调查走访,根据村民的真实需要,使影片内容多样化,有针对性地把各种电影送到中小学校、社区、村落,依靠电影放映通农村工程促进文化流动服务。Y县电影公司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电影下乡,加强文化流动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省《实施方案》中的“各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原则上应以各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精神,Y县制定了分管领导和电影队长责任制,局里确定一名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县电影公司一名副经理专职管理这项工作,十一支电影队队长均由县电影公司人员担任。在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时,这些队长的核心考核内容就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工作,他们的考核等级又与工资奖金挂钩,促使他们扎实抓好这一项工作。同时建立放映设备的年检年审制度、逐月汇总及报账制度、合理的放映监管制度,配套管理,为村民按时提供精彩的影片。
(四)凸显地方特色,有效传承文物和文化遗产
Y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蕴藏丰富,民风民俗古朴奇异,民间艺术灿烂多彩,有“五里不同音、隔河不同俗”的乡土文化特色。近年来,县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士分组深入到各乡镇、村走访了农村、社会各界贤达和阅历资深人士,进行采集普查,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情况,共普查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63项。其中南芹小腔戏、朱熹祭典等一批非遗项目列入省、市非遗保护项目。Y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广泛,我们坚持把小腔戏、朱熹祭典、剪纸等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在文化建设过程中,Y县极力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精心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不仅成立了“三明市闽学文化研究会尤溪分会”“朱子文化研究会”,还承担了三明《文化讲坛》栏目“理学宗师—朱熹”的主讲任务,组织有关人员构思、编写、出版《二十四孝》邮册,攥写并出版《朱熹大辞典》等等。在全县各中小学开设朱子文化校本课程,积极开展“朱子·爱心”《朱子家训》和朱熹名言警句诵读活动,传承朱子的教育文化,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如县实验小学辑选了一些有关朱熹的传说及其生平的部分事迹,组织编写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特点的《朱熹的故事》和《朱熹诗词、语论》两册校本读物。
处于山区的农民,做梦都想有块像样的大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渴望只能是山区农民在心里想想而已。郭书凤心里也经常有这样的渴望和奢求。
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的人来讲,调查方法通常都是需要掌握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甚至比知识还重要。方法是创造知识的工具,所以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后,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创造知识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创造知识的工具,社会科学研究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运用调查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方法的重要性。
二 、目前 Y县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需求不对称
Y县宣传公共文化的人才队伍数量较少,往往是一人身兼多个岗位职责,文化宣传工作缺乏合理分配。随着Y县经济日益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宣传工作也必须及时跟进,工作量不断增多,各级政府的文化宣传队伍面临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而忽视“种”文化,没有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这种“只输入,不培育”的文化供给模式,有如一种“喂食”式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4]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性不高,在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情况下,群众在吸收和接受文化流动服务过程中往往过于被动,缺少自觉性,直接造成了文化流动服务成效不高。所开展的活动也因内容、形式老化而难以吸引广大农民。
(二)经费和地区受限,导致部分文化流动服务无法开展
基层政府应该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适当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逐渐将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逐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重,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7]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凝聚社会各界、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力量,积极投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经济扶持。另外,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设立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为解决举办各种公益文化活动经费缺乏的瓶颈制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多措并举,争取各级政府补一点、企业单位赞助一点、文化志愿者以艺代捐一点等几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公益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以民间资金之长,补政府投入不足。”如近年来,Y县政府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信合杯”“福万通杯”才艺大赛的做法值得传扬。今后政府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共建,充分运用有实力的大企业人、财、物资源优势搞文化,减轻财政压力,达到双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三)民间艺人缺少管理机制,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Y县是文化大县,目前全县活跃在城乡的管弦乐队、广场舞队、地方戏剧团、农民诗社等民间文艺团体有60多支,这些民间艺人是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措施,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扶持,民间技艺传承者逐年减少,民间艺人的影响力无法有效发挥,大大影响了他们才艺水平的提升。其次,现有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空白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一些文化工作者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外出学习和交流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难以提升。比如Y县图书馆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图书馆现有在职员工9人,但很多都是非专业类职工,而现在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各个专业的人员,如计算机、图书、文秘专业等相互配合。农村的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也会给文化流动服务的协调运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制约农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四)尚未形成Y县文化遗产特色的系列素材
朱子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是Y县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之一。虽然Y县对于朱子品牌的打造,对于各种本土文化和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实际取得的成果还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能够体现本县文化特色的系列素材。Y县政府对于普及和宣传朱子文化的进程也有待加快。由于缺乏对朱子文化精髓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使大部分普通民众对朱子文化有很深的隔膜,仅知道朱熹是伟大的理学家,文化造诣颇深,但对他在为人处世、学习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知之甚少,加上文化保护和自觉传承意识不强,从而使得朱子文化的影响、传播面积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得以传承。调查发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部门主导了文化保护,人民群众却成为沉默者,参与变得形式化、边缘化。在当前这个阶段,这种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文化保护模式是必不可免的。但自下而上的文化保护模式才能让能让特色的文化保护之路走得更远。[5]
此外,Y县始终把文物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历史责任来担当,使得本县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等到有效传承。如全县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桂峰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滨镇厚丰村玉井坊郑氏大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南溪书院、聚奎堡、卢家大院、公馆峡民居、桂峰蔡氏民居、徐家大院、坪寨大福圳、卢氏宗祠、书京土堡、茂荆堡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中:革命遗址文物保护单位10处)。[3]
三 、加强 Y县农村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途径与对策
(一)拓展宣传手段,提高公共流动文化共享性
政府和各相关负责部门应加大向群众宣扬文化重要性的力度,如可以通过社区站点宣传、分发手册、广播宣传、网络媒体,并整合企业、学校、机关单位、社区等阵地的文化宣传功能,实现让群众接受并学习文化自觉性、常态化,进而让群众切实享受文化流动服务的权利,使文化流动服务工作效率化,成果最大化。如在全县极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和阅读的氛围,通过各种方式让群众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同时,常年开展志愿者“艺术扶贫工程”,让文化之花尽情绽放。Y县坚持实施艺术扶贫工程达十年之久,艺术扶贫的主要对象为偏远贫困乡村学校。主要做法是:第一、因材施教。了解挂钩学校的特色,相应组建了舞蹈队、美术兴趣班、腰鼓队等等。第二、设备扶持。每年“六一”期间除了为学校策划、辅导文艺节目外,还为他们制作音乐、提供演出服装、道具,解决灯光、音响等问题。第三、教师培训。对乡镇中小学学校的艺术老师进行集中业务培训,适时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拓展,并通过举行艺术课程的教学比赛,促进艺术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延伸对象。不仅关注农村学校,同时还关注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让他们也有机会走进艺术课堂。第五、拓展范围。大范围鼓励优秀的文艺人士加入,并且联合当地文联、学校充分挖掘怀艺在身的老师及民间艺人,做好艺术扶贫工作。
(二)拓宽资金收入渠道,不断改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县政府的经费短缺,直接导致部分文化流动服务活动无法开展或无法长期开展。据调查,县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真正投入到农村文化方面的资金比较少。如由于开展“大馆带小屋”活动,需要一个专门的书库用来分发配送图书,按照15个试点,一个试点一年更新600册图书计算,一年大约需要新增图书9000册,按照《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一年需要购买新书1.72万册,约需经费50万元,而目前Y县图书馆一年用于采购书籍的额度只有12万元,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费的限制,对文化流动服务工作的持续性和实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费的缺失导致农村文化服务经费的不足,同时经费供给不足也导致农村文化载体的不足,有些活动如舞蹈、戏剧、合唱等排练则由于缺乏合适的场地或者受到场地的限制,无法及时完成。此外,资金来源单一也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由乡镇、村集体提供,而乡村财力有限,农村文化服务规模小、种类少,服务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三)引进文化流动服务专业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培训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培育农村本土的文化资源,依靠民间的文化力量,这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新途径。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人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的观念,主动自觉把引进优秀人才工作摆在我县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渐创造重人才、扶持创业、激发创造的良好环境。要坚决树立“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重要意识,把德才兼备当作衡量人才的重要原则,突破传统框架选用和引进人才。
Y县推行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农家书屋等为流动服务点,形成总馆分馆相结合制,由总馆定期为分馆和流动点运送、更新图书和期刊杂志,并且展开各种各样的讲座、培训活动,开放公共信箱,听取大众广泛的意见,最大程度上为民众提供便利。尤溪县图书馆针对性地开展图书“三进”活动,即图书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首先,组织各协会开展培训活动和讲座。加大对全县后备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乡镇、企业、校园和社区开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培训班,为大众提供艺术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为培训后备文艺力量打下较好的基础。其次,创造人才茁壮成长的环境。立足本职,想文艺工作者所想,帮文艺工作者之所需,努力开展工作牵线搭桥,搭建平台,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做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先进文艺家协会评选活动。最后,加强推荐人才工作。每年推荐2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人员加入国家级协会,推荐10名以上人员加入省级协会,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向上推荐一个,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引进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于人员的能力,用业绩作为提拔任用人才的参考依据。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流动机制,提升宣传文化干部干事的工作激情。
(四)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题材,形成文化素材库
政府成立专门的创作组,由县文化部门专人负责把尤溪的文化、故事等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素材库,然后请专业编排人员负责把体现尤溪文化内涵的素材融入到戏剧、歌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中,更好地展现尤溪文化,尤其是整合朱子文化相关的一系列资源。
朱子文化作为Y县传承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是我们打造文化强县,打响尤溪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由于当前对朱子文化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不平衡的背景下,我县必须找准发展的定位,最大程度对朱子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合并,配套建立相应的领导运作机制。通过对朱熹这位著名的理学家其学识的深刻认识,同时还要明确其在推动我县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朱子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将各地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强强联合的模式,使Y县原来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的小朱子文化圈变成规模大、均衡发展的大朱子文化圈,使文化功能促进Y县整体的经济发展。
(五)加大基层调研力度,使流动文化具有针对性
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他们对文化流动服务的内容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流动服务应区分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给。文化流动服务的工作者应进一步展开实地调研,应用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网络论坛、电话询问或邮件咨询等方式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服务对象进行摸底调研,进而结合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流动服务。区分服务对象,深入调研,不仅可以让文化流动服务工作有章可循,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即人民群众接受和吸收文化的积极性,这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增加公共流动文化服务供给时,要量体裁衣,考虑不同群体对于不同文化需求的不同,多开展具有当地特色、人民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开展活动的同时,要确保民众各项基本权利,聆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反馈机制和考评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的质与量,使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基层。[8]
四 、结语
农村公共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结合起来, 更是一种新的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小康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群众文化工作者为此要加大工作力度, 拓宽工作局面, 根据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方位组织文化辅导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踏踏实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清代是词学集大成的年代,“阳羡派”陈维崧的“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以存经存史”体现了诗词同等观。学者吴衡照从苏词的雅正出发来称赞东坡,“苏辛并称,辛之于苏,亦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东坡之大,与白石之高,殆不可学而至”[6]2648。
参考文献 :
[1] 曾鸣.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84-94.
[2] 许玲,张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S县为例[J].世纪桥,2016(3):48-49.
[3] 陈益琴.浅析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1):5-7.
[4] 吴理财.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J].人民论坛,2006(14):33-34.
[5] 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6] 邱铁鑫,方纲."书香乡村"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PD区农村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39-44.
[7] 黄淑萍.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探析——基于文化保护的视角[J].福州党校学报,2016(1):64-68.
[8] 杨帆.内蒙古流动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卷宗,2015(9):455-456.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Mobile Culture Service System :Taking Y County of S City as an Example
JI Ling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t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 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construction, improve policies and systems related to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 rural areas;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doi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9.01.094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5642(2019)01-0094-06
收稿日期 :2018-08-18
基金项目 :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课题“大数据时代地方治理模式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HJ000713)
作者简介 :纪铃捷(1994—),女,福建尤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层治理。
(实习编辑 :杨晓玲 责任校对 :曲 比 )
标签:农村论文; 公共文化论文; 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