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三大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所有制论文,矛盾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视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表明这种调整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判断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标志是生产关系能否调动最大多数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就说明适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就说明最大程度地适应,否则就是不适应,或比较不适应。检验我国这些年来所有制结构调整发展状况,应该说,总体上是适应的,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说它适应,主要是这一基本制度改变了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不允许私有经济任何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我国生产力水平虽然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低,人口众多,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1%,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0。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美国的5.1%,英国的5.5%,法国的6.1%,德国的6.07%,加拿大的5.98%,荷兰的5.15%,澳大利亚的6.56%,韩国的11.98%,高收入国家平均的6.28%,世界平均的29.65%①。人均经济生产量决定人均可支配物质产品量和消费量,是我国生产力实际水平的反映。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有美国的3.7%,英国的4.4%,法国的4.1%,德国的4.45%,意大利的4.3%,澳大利亚的4.5%,加拿大的4.57%。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我国高18—25倍,换句话说,西方国家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国19—26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劳动生产率低,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少,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的表现,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此外,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中西部地区落后,整个产业粗放生产占很大比重,还有1.5亿人口未完全脱贫。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市场需求不平衡,地区、部门、企业与人口之间供求关系存在很大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鼓励、支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很具体的,包括适应人口素质状况、生产条件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社会分工状况、生产社会化发达的程度、地区部门发展状况和技术进步的水平等。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方面的差别,必须在政策上反映这些差别。承认差别和落后,才能通过发展改变差别和落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样体现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更本质的要求。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就必须达到什么程度。生产资料是由劳动者共同创造、共同使用的,就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成果由他们共同享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须首先做生产资料的主人。只有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劳动者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共同利益、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发展生产,满足需要。
说它存在不适应,是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按照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的,但由于人们存在不同的利益或不同的理解,在建立发展过程中难免掺上主观意志,偏离客观要求;又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客观条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有制结构调整跟不上生产力和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就会出现不适应。有些不适应是暂时的、局部的,有些带有全局性。不适应就是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同一切事物一样,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它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的运动中发展,所以存在矛盾和某些不适应,难以避免,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要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尤其是要重视解决那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不适应的方面,而不能忽视之,听之任之。
二、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存的三类矛盾
观察目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现状,在总体基本适应的同时,主要存在三类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也即三类矛盾:一是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完善、不适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间的矛盾;二是非公有制不完善、不适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间的矛盾;三是公有制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完善、不适应,与生产力发展要求间的矛盾。这三类矛盾和不适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以后者为最,很多矛盾都是后者带来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公有制不完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削弱,占国民经济的总量下降。
在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调整布局和结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退出来,同时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完善产业链,加强对重要行业或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也必然会进入一些领域。这种“进”与“退”,是企业正常的兼并和重组,是市场公平竞争导致的“优进劣退”、“大进小出”。但是,在这种“进”与“退”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但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可知,这些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拥有的资产绝对额有所上升,经济效益提高,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同时,控制力和影响力在下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6.4万个,减为目前的2万个,占比由39.2%下降为5.3%;主营业务收入虽然由1998年的33 566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156 603亿元,但占比由52.3%下降为33.0%;利润总额虽然由1998年的525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9 287亿元,但占比由36%下降到33%;职工人数由1998年的3748万人下降为2009年的1 803万人,占比由60.5%下降为24.9%。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下降表现在以下方面:目前,在38个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仅在6个部门(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石油加工、电力供应、煤炭采选和水供应)居控制地位,其余32个行业已失去控制地位。在许多重要原材料工业和劳动手段制造业,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低于1/5。国有经济在通用机械制造专业中占的比重仅有21.5%,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6.3%,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为5.9%,通讯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为7.6%,仪器仪表制造业为9.3%,化学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29.1%,医药制造业为19.8%。有些部门看起来不是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但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和农业发展,公有制经济几乎已完全退出。像农副产加工业2008年总产值为12 973亿元,国有工业仅有1 069亿元,仅占8.2%;集体工业产值为355亿元,仅占2.7%。
虽然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为社会生产提供着最重要的物质产品,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最重要的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基本需要,在重大科学项目研究、推进技术进步,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输送人才和作精神文明表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与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不相称。目前我国11万家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量还没有西方国家前30家企业的资产多。至于资产质量、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更加落后。国有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作了许多大事,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重大科技创新仍少,科学技术仍基本上处在利用别人成果而不是自主创新阶段。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适应,市场开发竞争能力低,缺乏科学管理和制约激励机制,重大决策时常出现失误。这些,都与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不相称,严重影响到它主体地位和应有作用的发挥。
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完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总量增长很快,发展速度远高于公有制企业,但整体素质低,许多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结构不合理,管理落后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有近600万个,分布于第三产业的占2/3,第二产业的占1/3,分布于农业的占不到3%。它们对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丰富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些企业办得很有特色,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但这类企业实在太少,大部分企业结构不合理,平均规模小,同类企业多,彼此之间及与国有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分工。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粗糙,生产消耗高,污染严重。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病伤、医疗、保险、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
公有制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完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趁调整所有制结构之机,大肆出卖国有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仅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导致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1978年以来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一部分国有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有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些企业资产经过评估后,在职工自愿的原则下,改为股份合作制或租卖给别人,有利于进一步调动职工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搞好。但一些地位比较重要、生产有特点、经济效益好的骨干性企业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革、改组、改造,不应草率地出卖。有些人错误地把改革视为完全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趁调整所有制结构之机,歪曲、攻击公有制,刮起一阵又一阵出卖国有企业风,出卖国有企业,说是卖,实际上是送,或半卖半送,小部分送给了本厂职工,大部分卖或送给了原厂长和私有企业主。结果大批办得好的优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被转化到个人手中,使公有制经济迅速下降,主体地位被削弱,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财政收入,而且对社会安定、资源的综合利用治理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很不利,引发了三大矛盾。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盲目性、短视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单个私营企业看,其生产经济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是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的,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因而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市场需要。但私营企业由于经济力量和视野的局限性,不能够了解全局市场,即使了解,它也不会按照社会全局和进步的要求安排生产,这就不能不与社会发展的全面需求产生矛盾。因而必然表现为社会盲目投资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致使宏观经济比例失调。这些年来,我国一半以上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整个工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到70%,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超过50%,有的达到200%,但一些必需行业和产品却发展缓慢,供应不足,就是因为有些行业投资少,赚钱快,有些行业投资大,回收慢。供需之间,国民经济部门发展之间,生产不平衡是正常现象,完全不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出现这样巨大的客观需求与产能之间的不平衡是很不正常的。我国当前不论总供给还是总需求都属于低水平的平衡,许多产品实际上并不能满足13亿人口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诸多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生产过剩,是反常现象,是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二是生产与消耗的矛盾。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利用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培植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和肯定。但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私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取得利润,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直接破坏自然和社会生产力。私营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的原材料、能源消耗比国有企业高1/5—1/3。由于设备工艺落后,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草原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以至于使我国城市污染成为世界之最。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年年造成的损失单项统计占GDP的3%—5%,综合计算要占到其生产力贡献的10%到1/3。
三是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带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与两极分化。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劳动。尽管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但新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工资的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是相互矛盾的,提高工资就会减少剩余价值获取量,因此,私营企业主都要尽力降低工资,以增加剩余价值量。我国私营经济也不例外,只是他们把劳动者的工资压得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据《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 423元,年平均工资为17 071元。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是31 005元,城镇集体企业为18 338元,其他单位为28 387元,全国平均为29 229元②。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比国有企业低45%,比集体企业低7%,比全国平均低41.6%。私营企业的农民工工资更低,比国有企业低45.2%,比全国平均低41.9%,有些行业不到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8 119元,是城镇单位在岗职的55.3%。2010年,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有所增加,为20 759元,仍只有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6 539元的56.8%。③
2007年,我国私营工业企业获得总利润5 053.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获得利润285.4亿元,每个企业主得到142.7万元。而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1.9万元。每一个企业的纯收入是劳动者的144倍,每一个私营企业主的纯收入是每一个劳动者的72.1倍。2009年,每一个私营企业纯收入是劳动者的210倍,每个私营企业主纯收入是劳动者收入的倍数提高到105倍。这些年来,私营工业企业主每一年的纯收入都比劳动者高70多倍,一般为80倍,高时超过100倍。
在我国私营企业受雇的劳动大军,多达上亿人,且每年增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劳动队伍。但是这些劳动大军的工资低,劳动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不仅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是不利于技术进步、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水平和结构最终是由劳动者的质量、水平和积极性决定的。劳动者有积极性,有创造性,有比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经济才能发展,经济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压低工资,不给劳动者以收入上、生活上的保障和希望,生产和技术必然在低下粗放状态下徘徊。私营企业以利用廉价力和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作为赚钱的主要手段的做法,在发展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长期下去,不仅使大量劳动者的收入与巨大付出不相称,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而且直接影响经济质量和结构、影响技术进步进程,影响生产力现代化提高的速度,使技术进步停滞,经济结构落后,产品落后,社会效益落后。
二是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内需包括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生产需求建立在最终需求增长基础上。我国消费需求为什么上不去,增长比投资增长慢呢?不是劳动者没有需求,而是缺乏需求能力,挣的少,缺钱花;不是创造的少,而是创造的部分与劳动所得部分不相称,V相当于M太低。提高劳动报酬,消费需求必会相应增长。提高劳动报酬与利润表面看来有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工人工资在多数企业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并不高,即使工资提高一倍,对利润率影响也不会太大。提高工资,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和扩大市场,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推动力,会直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工资,还会促进技术进步,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从利用廉价劳动力真正转变到改变生产方式上来。适当提高工资,也才能促进我们正确处理内外需关系,从片面依靠外贸出口转向内外需并重,以内需为主。
总之,我们在肯定非公有制经济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总体是适应的、统一的一面的同时,又要看到它与社会化大生产间存在矛盾和不适应、不统一的一面。这是由于它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科学发展之间客观上存在矛盾。只有正视和正确处理这一矛盾,使其由不适应转化为相对适应,才能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上述三大类矛盾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第一类矛盾突出,使第二类矛盾的范围扩大,影响扩大,与生产力矛盾的一面不能受到有效制约;第二类矛盾突出,使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限制了公有制主导作用发挥,使第二类矛盾尖锐程度呈上升趋势。而前两类矛盾主要是由第三类矛盾带来的。所有制结构失当,必然带来前两者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失当。三类矛盾内部的情况不一样。现有公有制经济大部分是办得好的,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的,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资经济及个体经济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别。外资经济的设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一般要高于私营经济,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但与掌握我国经济命脉和占领市场又存在矛盾;港澳台资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高于私营企业,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劳动密集产业居多,污染严重;私营经济是两头小,中间大,办得好的和搞坑蒙拐骗、违法乱纪的企业是少数,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技术管理落后,生产盲目性很大,既表现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表现出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三种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三种可能发展趋势:一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二是保持现状;三是公有制主体地位提高,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公有制经济。1998-2009年11年间,按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每年递增速度,国有经济是14.7%,私营经济是49.7%。2010年,按增加值计算的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比上年增长13.7%,私营企业增长20%。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正常的,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基数低,初始发展阶段矛盾少,再加上机制灵活,市场广阔,创业积累的积极性提高。今后,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增速的差距不会那么大,但经济增长的条件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仍会高于国有经济。我们作三种假定,试算2019年及2029年的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
按国有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私营经济年均增长50%计算,7年后(2019年),国有经济的比重要降到4.5%,私营经济上升到66.9%;17年后(2029年),国有经济降到1.4%,私营经济上升到71.1%。按国有经济年均增长20%,私营经济年均增长40%计算,7年后,国有经济比重为12.1%,私营经济为59.3%;17年后(2029年),国有经济降到8%,私营经济上升到68.4%。按国有经济年均增长25%,私营经济年均增长30%计算,7年后,国有经济的比重为24.2%,私营经济为47.1%;17年后(2029年),国有经济降到19.0%,私营经济上升到52.3%。
第一种增速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将失去主体地位。在国有经济年均增长25%,私营经济年均增长30%,增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增长基数已有很大变化,私营经济的比重也要比国有经济高1倍。
第二种增速是在各种所有制增长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增长,从而所有制结构基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及不适应的一面基本不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状况基本不变,只会有发展,而不会消失。
第三种增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健康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才能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才能更好地支持、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要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由国家投资,新建一批国有大企业。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不应该限于80家,至少应有300~500家。我国有30多个省和直辖市,一个省有10家,也应有3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采取措施,支持现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收购,提高它们的实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中小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为大型骨干企业。国有经济调整布局,但绝不是退得越多越好,办得越少越好。没有一定的数量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就会陷于空谈。在办好国有大企业的同时,还应通过入股、控制、合作或独资的方式,发展一批国有小企业。
二要加强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办好国有企业的制度保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基础管理、决策管理,提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管理制度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要有自己的创造,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积累起来的一切优秀的东西。管理创新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要起带头作用,作出新贡献。
三要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共同所有或合作所有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水平,规模可大可小,能集中劳动者的物质能力和智慧,通过分工合作,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开拓无限广阔的新天地。实践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在我国农村,凡是保存和一直坚持集体经济的地方,各方面都表现得好,经济发展,各业兴旺,社会安全,群众共同富裕,就业充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们生活幸福和谐。城市中也有一批办得好的集体经济。但整个地说,地方原有集体企业,大都已解体或转化到私人手中,所剩无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到了大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支持,鼓励集体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促进它更快发展。
四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农业和中西地区投资,在现代化建设和市场急需的部门和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头,要支持它们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国还没有出现比尔·盖茨那样的创新人物和创新企业,如果出现一二个这样的人物和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劳动密集产业在我国会长期存在,但劳动密集产业不能满足于落后设备和技术。技术落后是没有出路的,任何企业,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必将被淘汰。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尊重劳动者,提高工人工资报酬,创造更好的劳动生活条件。政府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执行法律法规、市场经营运行和处理劳动关系的监督和引导。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合法经营,建立诚信,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使其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第1025页;《中国统计摘要》(2009),第212页计算。
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北京青年报》2010年3月10日;《新京报》2009年10月28日。
③《中国统计年鉴》(2010),第133页。《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日。
标签:所有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工资结构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