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必要性和策略思考论文

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必要性和策略思考

●赵秀艳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实践性的内涵和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指出理实一体化是加强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实践性的重要抓手,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专业课 实践性 策略

在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中,与“基础课”相对的专业课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这一类课程从教学任务来看,主要是使学生借助有效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升必要的专业技能。另外,还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提升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学习中同样重要,但是两者如何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在有限的时间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探索和研究,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关键概念概述

(一)实践性

马克思哲学认为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同时能认知世界,然后进一步通过自身认知去改变世界,让世界接近或成为自己的理想世界。实践性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实践性教学,具体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且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不断地在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中成长。社会人才需求发展规律要求院校培养出的是实践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实践型人才呢?笔者认为,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性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而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具体的教学模式可以用“理实一体”,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理实一体化特点的教学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破除了曾经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状况,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策略

策略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以及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也用来表示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和具体方法。进一步分析教学策略,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的统一,后者则仅仅指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的策略,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习者的认知需要所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所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本文研究的是狭义教学策略。

如果在安排生产的过程中,企业采用多种组织结构形式进行生产,则不同组织形式生产过程中的人员为主的组织能力

二、加强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实践性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笔者认真查阅和研究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资料,对“胡格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情况,结合了前期调研总结的成人院校学生学习的新特点,得出了“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改是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加强专业课实践性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了“理实一体”基本理念指导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多法并举,实现高效教学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关于成人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实践,可以直接参考的案例几无可寻,而大多的改革实践案例都来自于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初步建立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辅想成、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尽管不能直接照搬职业教育的做法,但是有些教育的精髓相同,比如,成人教育同职业教育一样,都要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21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和职业院校一样,都要面对文化基础更薄弱、抽象思维更差的受教育者。笔者所在的院校之前已经进行过两轮专业课的改革,已经在探讨学科课程体系对我们成人院校受教育对象的适用性,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改实践做出了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实践,实践表明,如果采取学科课程形式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我们的学生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并不善于储备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毕业后再去应用理论知识实践提高。

(一)学习者年龄偏低

相关调研显示,高等继续教育学生低龄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笔者所在的院校教务部门进行的新生入学调查为例,在2017级被调查的300多人中,18岁以下(不含18岁)的学生占比高达45%,18~29岁的被调查学生占到了36%,30~39岁的被调者占15%,40岁以上的学生仅为3%。

(二)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比例比较高

低龄化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期望通过高等继续教育的学习到达以下目的:知道为何而学,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价值,希望学习过程能投入和参与。在笔者所在的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对2018级新生进行的调查中,学习首选目的为“准备从事本专业的具体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学员人数超过了50%(见图2)。在假设性问题10“您认为自己工作中哪方面必需的能力不足,需要提升?”的调查中,选择“专业知识能力”的被调查者占到了56.06%。小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见图3)

图1 被调查者专业从业经历情况调查结果

图2 被调查者选择专业学习的首要目的的调查结果

(三)学习者参与学习并学到有价值的知识的期望高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之初,大部分学习者是参加工作之后有学历及理论提升需要的学生。但当前,这样的学生比率在日益降低,笔者院校针对2017级新生的调研结果显示,59%的入学学生是没有工作的,也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经历的学生就更少。这一特点在笔者针对2018级新生进行《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学习认知》的调研结果中也有清楚的显示,被调查的264名学员中,在被问及“您是否有该专业从业经历”这一问题时,70.08%的被调查者回答从没有从事过(见图1)。这种调查结果与传统人们认为的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因为有工作经历,同时能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不足而选择到校学习的观念有较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基于这种差异重新思考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图3 被调查者对自身工作能力需求认知的调查结果

可见,到校接受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大部分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提升有较为明确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式上,学生更倾向于有互动式的方法

笔者研究认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生面授学习学时相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明显少,对理论学习期待的学习方式还是强调老师的作用,以保持单位时间学习的内容量;实践性学习以学生协作为主,将理论知识迁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践为理论服务的课程要改革,是因为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要通过改革破除善于理论讲授的教师遇到的新问题: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语言如何生动、条理如何清晰、逻辑性如何强、学生仍然听得一片茫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要改革,是因为虽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比重,但两者仍然分离,理论课没学好,后续的实践课学习效果也不好;理实一体课的设计是通过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构建教学模块,进一步制定教学大纲,作为施教的刚性依据,强调以岗位群所需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的量的要求,而是融入学习者平时的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习者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关注对学习者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实践。

图4 被调查者比较欢迎的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

图5 被调查者喜欢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方法的调查结果

根据上述调查,笔者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堂如果再仅仅是依靠黑板、粉笔、投影仪、讲台和不停地讲课的老师、永远在听的学生,是不够的,要满足学生上述学习需求的和对职业人培养需要,必须基于理实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让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赵秀艳,2018)。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传授中,要有一个一体的设计,理论讲解以讲解、演示为主,实践性知识要动手,理论要能服务于实践,实践中也能体现出理论知识的作用,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一点与国家职业教育的思路较为一致。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11月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的工作原则。

三、加强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实践性的策略

(一)加强“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改

关于专业课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笔者针对自己所在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院校的部分学生就《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学习认知》进行了问卷调研,也认真研究了教务部门提供的新生和毕业生的相关调研总结,调研显示,目前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学生特点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2) 不同施工参数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掌子面前方土体的扰动越小,地表沉降越小,前方土体卸荷后弹性模量每减小100 MPa,地表沉降增加0.65 mm,增幅达26%,对土体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注浆质量越高,地表沉降越小,浆液硬化弹性模量每减小50 MPa,地表沉降增加0.3 mm,增幅达9.7%;围岩地质条件越好,地表沉降越小,围岩弹性模量每减小400 MPa,地表沉降增加2.2 mm;盾尾间隙越大,地表沉降越大,73 mm的盾尾间隙较35 mm的盾尾间隙地表沉降增大0.3 mm,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弱。

这一难题是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同样都要面对的。在难题破解方面,职业教育做出的改革探索远早于我们,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6】16号)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院校经历了3次重要改革:(1)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育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组成,实践为理论服务的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2)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职业分析、能力本位、实践导向、实践地位继续上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成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3)采用项目课程模式或引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学习情景、工学结合等,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体系上升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这与他们对理论学习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56.44%的被调查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选择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选择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的学生分别达到了22.35%和19.32%。

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政府要转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大政府”管理思维,适当放权,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与此相适应,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也要发生改变,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定位。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具体的公共政策,政府在决策过程,更多的是凝聚共识,作为协调者的角色,动员国家和社会的资源为公共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将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蓝图付诸实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专业课程技能教学方面,当被调查者被问及“您认为什么方式开展的专业课程技能教学最受您的欢迎?”这一问题时,37.8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而42.05%的学生除了需要师生互动外,更倾向于“学生体验,自己操作,同伴交流,教师指导”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二)“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改要循序渐进

笔者综合分析现有各类院校关于“理实一体化”教改的实践案例发现:理实一体化教改院校改革的深度有三个层次:教法、课程、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法、课程到教学模式的演变中,教学模式阶段需要专业课程开发团队能突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框架,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目标,以行业标准为标准,开发“有效、有趣、有用”的课程,课程标准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做到知识、技能、标准、效果对接,还要准确把握课程间相互衔接、内容递进等。这种课程开发和建设将不仅需要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相关的配套措施、还需要校内教师能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沟通和交流,能熟练掌握行业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理论及前沿技术。这都需要相应的建设投入和时间,非一蹴而就。何况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在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远落后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因此笔者建议:高等继续教育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改革是十分必要,但是改革的步骤要层层递进,不要盲目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层次开始,而是先扎实地推进1~2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和课程”的改革,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培养,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终开展奠定基础。

(三)“理实一体化”教改的推进要有组织和制度保障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在开展研究实践中,针对选定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改主题,从制度和组织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对加强专业课的实践做了相应的支撑。具体实践情况如下:

1.组织保障方面。笔者所在的院校,在专业课理实一体改革中,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2017年4月通过公开选拔成立了专业课教学研究指导中心,中心设主任和研究员各一名,专门负责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专业课教学研究指导中心为引子,凝聚各专业8名专业负责人的力量,吸收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参与提高专业课实践性的教改活动。两个学期共有9个专业11位老师在17门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改革。

2.制度保障方面。(1)学校专门部分牵头撰写规范的教改文件,全面指导专业教改展开;(2)修改完善了教学计划,设置了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3)建立了多角度的指导交流制度:首先,在教改研究阶段,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各研究中心之间有日常的会议,进行指导、交流。其次,专业课改实践中,参与改革的教师团队有每月和学期末的交流总结制度。再次,专业教学研究指导中心会深入课改课堂,了解课改课实施情况。定期组织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保留重要的教学资料。

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后,进行细菌学检查,常规方法进行涂片镜检,未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恒温箱内培养48 h,温度控制在37 ℃,在几种常见培养基上均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

(四)提高专业课实践性要针对不同课程特点使用不同的教法

高等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之一是专业的多样化,有文科专业,也有理科专业,所以在具体教法上,要尊重不同课程和专业的特点,尊重教师的选择意愿,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物引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考核方式的有效设计是促进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实践的有益策略

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对教师的教学形成积极的反馈作用。

不仅安徽,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涌现出多家“粮食银行”。“粮食银行”是企业(大多是粮食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企业,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成品粮、食用油、农资等)或折现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1,课程考核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上,要确保能对学生的掌握程度的广度和深度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鉴定。并且考虑到在实施科学评价时,过程管理与控制是必要的。且目前学习评价的主流正在向“促进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了实时掌握学习者不同学习节点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平常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积累、技能锻炼的重视程度,采用每个任务都配有检测的方法,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部分交叉检测,将课程最后评定的综合分数,划分成多模块构成,学生课程成绩采用累计制,按照百分累计,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通过协作学习增加团队合作意识,设计小组协作学习的考核任务。过程性考核成绩(80%)+终结性考核成绩(20%),终结性考核采用了网上考核的形式,又设计了纸质补充考试,重点侧重理论知识的检测,与实践考核交相辉映,体现考核的全面性。

2.毕业考核环节设计。笔者所在院校在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原“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改革实践中,除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外,还针对毕业考核环节进行了改革。在毕业设计已经从原来课程教案设计、讲课录像提交等,对学生提出了学生毕业设计授课细节的要求:让学生分角色,通过扮演幼儿体会幼儿的心理,教师毕业设计讲授部分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一节课中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通过全面考核促进艺术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岗位的工作。这些改革实践都为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

3.1.4 输尿管开口损伤 输尿管开口附近肿瘤电切时应避免电灼。如肿瘤较大、血供丰富或切除困难,可放置输尿管导管或双J管引流,以避免狭窄。对出现输尿管梗阻者行球囊扩张或内镜下切开有助于缓解症状。

彭兰教授在《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中指出,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以及由多元主体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完成的协作式报道将会更为普遍[5]。区块链是一个可以有效利用的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功能,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个性化推送机制相结合,两者共同完成了多角度、多信息、智能化的协作报道,其在一定过程中共同呈现、塑造、建构出的新闻真实环境,构成了一个维护新闻真实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就有可能达成“有效”学习。另外,关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一旦确定了改革主题,就要严格实施,让改革方案落地,不断地提高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探讨[J] .中国培训,2017(8):195-195

[2] 王乐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3):249-250

[3] 陈树良,史宪睿,李雪,李冰.大学生实践能力体系建设与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5-107

[4] 王骏飞,谭平,王冠中.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2017(09):251-253

[5] 赵秀艳.高等继续教育院校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改革思路思考[J] .科技资讯,2018(7):172-173

中图分类号: F224.3;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8-189-03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 北京 100043)

[作者简介: 赵秀艳(1980—),女,山东海阳人,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会计、金融一线教学、科研及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指导工作。]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必要性和策略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