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优质粮棉油新品种(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棉论文,新品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籼稻新品种中鉴100
该品种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籼中迟熟品种,1998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该品种米质优,糙米率8055%,精米率728%,整精米率4416%,籽粒长66毫米,长宽比32,垩白率23%,垩白度41%,透明度2;糊化温度66,胶稠度5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食口性鉴定为618分(对照舟优903为554分)。1996年参加浙江省品比试验,亩产49395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该品种播种至齐穗873天,全生育期1148天。其农艺性状好,基本苗946万,最高苗3903万,有效穗3084万,成穗率7902%,抽穗整齐。每穗总粒数81.1粒,实粒数713粒,结实率879%,千粒重242克。
栽培要点
宜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亩秧田播种量30~35千克,大田用种量45~5千克。宜密植,每穴4~5苗,亩插基本苗9万~10万。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盛期及时晒田控蘖,后期采用湿润灌溉,及时收获。适于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种植。
中国水稻所黄成松胡培松(杭州310006)
中晚粳稻中作93
该品种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育成,已先后通过北京市、天津市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平均糙米率831%,精米率756%,整精米率702%,垩白度11%,糊化温度7级,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蛋白质含量86%;米质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一级粳米标准,尤以精米率高达76%以上最为突出。一般亩产500~600千克,最高达625千克。
株高95~100厘米,株型紧凑,茎秆较坚韧,较耐肥抗倒。抽穗整齐,成穗率高,每穗110粒左右,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北京作春稻全生育期165天左右。
栽培要点
播前严格种子消毒,防止恶苗病;稀播育壮秧,适时移栽,多施底肥,并全层施用底化肥,早施分蘖肥促早发,适时晒田,后期适当增施粒肥,齐穗后干湿灌溉,收割前10天停水,防止青枯。适宜在京、津、唐地区作一季春稻,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山东临沂等地区可作麦茬稻试种。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冯瑞英(北京100081)
矮秆高产冬小麦苏引10号
该品系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通过引种改良而成,1999年参加北京、山西、天津区试。
特征特性
该品种面包烘烤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1495%(干基),湿面筋389%,干面筋120%,沉降值572毫升,吸水率6396毫升/百克面粉,形成时间68分钟,稳定时间98分钟,面包体积900毫升/百克面粉,评价值875,上述品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面包小麦标准。丰产性好,一般亩产400~450千克。冬性。中早熟,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粒大,角质,千粒重42~53克,容重800克/升。株高80~85厘米。穗层整齐,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不易落粒。抗三种锈病,抗白粉病。
栽培要点
北京地区以秋分节前后播种为宜,一般亩播量75~10千克为宜。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水,重施拔节肥、后期浇好灌浆水,以利提高粒重。该品种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以北,山西中部和新疆南部等地种植,以亩产400千克以上肥力水平最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孟凡华(北京100081)
抗黄矮病小麦临抗1号
该品系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世界上首批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种,已通过国家黄淮旱地区试,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名列第一。
特征特性
该品系正在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肥旱地上亩产达300~400千克,扩浇地上亩产达400~450千克,瘦旱地上亩产亦可达150~250千克。中熟,越冬性强,分蘖成穗率高,株型紧凑,长方形穗,有芒,株高90厘米左右,灌浆速度快,茎秆弹性好,白粒,角质,亩穗数40万~60万,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35~42克。
栽培要点
播量4~6千克,基本苗亩10万~15万,冬前耙耱,返青期耙耱、镇压,生育期间不浇水或浇一次水。适宜在晋、豫、陕北等地区的一般旱地和扩浇地种植。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辛志勇(北京100081)
优质高产小麦中育6号
中育6号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育成,1996年参加河南省区试。
特征特性
该品系粗蛋白(干基)1351%。湿面筋275%,容量812克/升。平均亩产4752千克,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659%。1999年经河南省组织的专家验收委员会验收产量6105千克。该品系半冬性,中早熟,常年千粒重40~45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85厘米,高抗条、叶锈病,白粉病轻。灌浆快,落黄较好,后期抗干热风。
栽培要点
以10月5~15日播种为宜,播种量一般5千克/亩左右。播种前施足底肥,灌好越冬水、返青水,田间管理抓早,及时防止虫害,多雨年份在孕穗期防治白粉病。适宜在河南省北部、中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南部,河北省南部,安徽、江苏北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未完待续)